“好!!!”五個小豆丁邁開小短腿跑到沈言之跟前。
“園長帶你們做一些科學小實驗好不好?”
不敢輕易教學,帶孩子們做科學小實驗,開發智力,對他們進行對自然科學的啟蒙還是可以的。
什麼四書五經古文經典,沈言之不敢和古代的先生比。
科學這方麵,他那是占絕對優勢。
他好歹是生於二十一世紀長於二十一世紀。
現代大學畢業生,對自然科學的理解,怎麼著都比古人強。
“科學小實驗?那是什麼?”孩子們聽不懂。
“科學小實驗可以七嗎?”小兕子問。
“科學小實驗,就是對自然規律的探索、實踐和驗證。
一會兒我帶你們一起完成,你們就知道了,先過來坐好哦。”
沈言之把孩子們帶到他和妲己去買的幼兒園手工桌前。
桌子矮矮的,配套的小凳子也矮矮的,更好適合兩三歲的孩子。
沈言之讓孩子們先坐好,自己去取一些小道具。
打火機、蠟紙、醫用壓脈帶、玻璃水杯、水、一盆水,一個空盆……
還找出來一把扇子。
把東西拿來,放在桌上。
他打開扇子給孩子們扇風。
“孩子們,感受到風了嗎?”
“嗯嗯!!”孩子們的點頭。
“其實風,就是流動的空氣。
我們每個人,都被空氣包裹著。
就好像魚兒生活在水裡,被水包裹一樣。
我們就生活在空氣裡……”
沈言之儘量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教學。
當然,他也不指望孩子們能真正理解並記住。
他要上的不是科學理論課,科學實踐課,重點在實踐。
在孩子們基本上了解空氣之後,沈言之簡單和他們說大氣壓強。
也用水來做類比,水越深的地方,水壓越大。
接著他用壓脈帶給孩子們做虹吸效應小實驗。
再用蠟燭和玻璃杯展示空氣的熱脹冷縮。
把蠟燭點燃,水杯往火焰上扣,等水杯裡的空氣溫度上升,沈言之再把水杯扣進水裡在往上抬。
水杯裡的空氣冷卻,收縮,水杯口被他抬起到水麵以下一點點的地方,大氣壓強就把水壓到了水杯裡比水平麵更高的地方。
孩子們看著這些科學小實驗,無比有興趣。
還要自己去操作。
沈言之除了不讓他們自己點蠟燭之外,什麼虹吸效應,就讓他們自己玩。
哪怕記不住,能鍛煉動手能力也是好的。
不過,他還是小瞧了來上學的這幾個孩子的智商。
“園長,虹吸效應就是大氣和大氣壓強存在的最好的證明啊!”
朱雄英用壓脈帶和水盆裡的水、玻璃杯做出了一個虹吸效應後說道。
沈言之點頭。
其餘幾個孩子也完成了自己的虹吸效應小實驗。
“空氣真的存在!我們真的生活在大氣裡!”
“我們所處的地方不是虛無呀!”
……
沈言之點點頭,滿意了。
這比他們討論什麼“有朋自遠方來,雖遠必誅”好多了。
其實中國很多年代很久遠的古籍就有關於“氣”的描述。
華夏民族的祖先早就發現空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