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聞言,默不作聲的點了點頭。
這句話確實不假,就像部隊裡的行軍打仗。
哪怕是五六十萬的戰役,可一場仗下來,獲得賞賜事後升官加爵的數千人就已經撐死了。
可士卒即便無功而返,尚有朝廷按月支發的糧餉維係生計;但經商之人若押錯寶、投錯資,血本無歸時,除了賠儘家財彆無他法,最終還得重操犁鋤,回歸壟畝之間。
想到此處,他眉峰漸漸舒展,對下海潮來臨時的擔憂也消散了大半。
陳羽說完之後,喝了一口茶,頓了頓道:
“既然這次興起海上絲綢之路,隻有一部分人可以賺到錢,那其他那些沒有賺到錢的棄農從商者,對於國家來說,在這種過程中就沒有作用了嗎?”
朱棣經過短暫的思考,腦海中並沒有想出什麼好的答案。
在他看來,
那群百姓明顯就是投機取巧之輩。
海上絲綢之路賺錢,就舍棄耕地。
簡直倒反天罡。
失敗後雖然會回歸本質,但這期間農耕一事也不可否認的荒廢了。
這樣的家夥,對國家來說,定然百害而無一利。
儘管朱棣心中有答案,卻選擇了沉默。
陳羽喝了一口茶緩了緩,看著老朱二人沒有說話,也並沒有放在心上,畢竟他壓根就沒有指望這兩人能說出什麼答案。
再者,如果沒有後世華夏零幾年加入世貿引發的全麵下海潮,他也無法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例子,給出正確的預測。
“那些棄農從商的百姓,哪怕失敗了,可是對於國家構建經貿體係卻依舊有著巨大的作用。”
“當然,這個論調我們暫且擱置在一旁,先推測一下大明在這種情況下的經濟貿易體係的構建過程。”
“首先當百姓棄農從商的那一刻起,他們農民的身份就轉變為了商人。此時自然也具備了商人的一些特征,那就是不分地區、不分國君,唯利是圖的特點。這點也是曆代君王打壓商人的原因所在,正是因商賈心中難存家國大義。”
“但《管子·侈靡》中說,商人對於國家,並不是庸碌無為的人。他們不挑剔居住的地方,不挑剔所侍奉的國君。賣出貨物是為了牟利,買進貨物也不是為了收藏,而是為了將其流通;國家提供場所,他們就可以借此販賣貨物以此贏利。”
“管子已經認識到,商人可以創造財富,帶來繁榮。”
“可這個財富來自哪裡呢?”
話落,
夏原吉聽的有些出神,管子的書籍,他當年不是沒有讀過。
可他感覺無用。
甚至有些理論他認為會阻礙國家的發展。
但經過陳羽的一番講述,他突然感覺之前看不上的有些東西,正在腦海中重新構建。
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