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詩之七
唐韻端午,君臣雅集——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並序》賞析
律中蕤賓,獻酬之象著;火在盛德,文明之義憚。故以式宴陳詩,上和下暢者也。朕宵衣旰食。輯聲教於萬方;卜戰行師,總兵鈐於四海。勤貪日給,憂忘心勞。聞蟬聲而悟物變,見槿花而驚候改。所賴濟濟朝廷,視成鵷鷺;桓桓邊塞,責辦熊羆。喜麥秋之有登,玩梅夏之無事。時雨近霽,西郊靃靡而一色;炎雲作峰,南山嵯峨而異勢。正當召儒雅,宴高明。廣殿肅而清氣生,列樹深而長風至。廚人嘗散熱之饌,酒正行逃暑之飲。庖捐惡鳥,俎獻肥龜。新筒裹練,香蘆角黍。恭儉之儀有序,慈惠之意溥洽。諷味黃老,致息心於真妙;抑揚遊夏,滌煩想於詩書。超然玄覽,自足為樂。何止柏枕桃門,驗方術於經記;彩花命縷,觀問遺於風俗。感婆娑於孝女,憫枯槁之忠臣而已哉!歎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凡百在會,鹹可賦詩。五言紀其日端,七韻成其火數。
豈獨漢武之殿,盛朝士之連章,魏文之台,壯辭人之並作雲爾。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
唐玄宗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並序》,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曆史畫卷,生動展現了大唐盛世端午佳節的盛大慶典、深厚文化底蘊以及君臣之間的和諧互動,同時也蘊含著唐玄宗對國家治理與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這篇佳作,序文與正文相輔相成,共同勾勒出一個充滿詩意與豪情的端午盛景。
序文:盛世宏景與宴集緣起
“律中蕤賓,獻酬之象著;火在盛德,文明之義憚。”序文開篇,唐玄宗便從傳統的音律和五行學說切入,點明端午時節正值蕤賓之律,此時陽氣正盛,萬物蓬勃生長。在這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季節裡,君臣之間的獻酬之禮愈發彰顯,象征著朝堂上下秩序井然、和諧融洽。而火德當盛,寓意著大唐正處於文明昌盛的輝煌時期,這種天時與人事的巧妙呼應,為整個宴集奠定了莊重而又喜慶的基調。
緊接著,唐玄宗以豪邁的筆觸自述治國理政的艱辛與成就:“朕宵衣旰食,輯聲教於萬方;卜戰行師,總兵鈐於四海。”他夙興夜寐,勤勉治國,致力於將大唐的聲威與教化傳播到天下的每一個角落。在軍事上,他運籌帷幄,統領著強大的軍隊,扞衛著國家的領土完整與邊疆安寧。這份對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責任感,讓人不禁對這位帝王肅然起敬。然而,在忙碌的治國生涯中,唐玄宗也並未忽視時光的流轉與自然的變化。“聞蟬聲而悟物變,見槿花而驚候改。”蟬鳴陣陣,槿花綻放,這些細微的自然變化都能引發他對時光匆匆、萬物更迭的深刻感悟,展現出他細膩的內心世界。
隨後,唐玄宗描述了朝堂與邊塞的安穩景象:“所賴濟濟朝廷,視成鵷鷺;桓桓邊塞,責辦熊羆。”朝堂之上,人才濟濟,群臣如同優雅的鵷鷺,各司其職,共同為國家的繁榮出謀劃策;邊塞之中,將士們勇猛無畏,如熊羆般守護著國家的邊疆,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喜麥秋之有登,玩梅夏之無事。”豐收的喜悅與和平的寧靜,為這場端午宴集營造了溫馨而祥和的氛圍。
在描繪完國家的繁榮與穩定後,唐玄宗又將目光投向了自然美景:“時雨近霽,西郊靃靡而一色;炎雲作峰,南山嵯峨而異勢。”雨後初晴,西郊的原野一片蔥蘢,綠意盎然,仿佛一幅清新的水墨畫;而南山之上,炎炎的雲朵堆積成峰,形態各異,展現出大自然的雄偉與神奇。如此壯麗的景色,讓人不禁陶醉其中,也為宴集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
“廚人嘗散熱之饌,酒正行逃暑之飲。庖捐惡鳥,俎獻肥龜。新筒裹練,香蘆角黍。”唐玄宗對端午宴會上的美食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廚師精心烹製了各種清熱解暑的佳肴,酒官則獻上了清涼爽口的美酒。餐桌上,不僅有肥美的龜肉,還有用新竹筒包裹的粽子,散發著陣陣清香。這些美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更體現了宮廷生活的精致與奢華。
最後,唐玄宗提到了宴會上的文化活動:“諷味黃老,致息心於真妙;抑揚遊夏,滌煩想於詩書。”君臣們在宴會上品味黃老之學的深邃,沉浸於詩書的海洋,追求心靈的寧靜與精神的升華。這種對文化的熱愛與推崇,不僅展現了大唐文化的繁榮昌盛,也為群臣賦詩定下了高雅的文化基調。
首聯:端午之數,神妙寓意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首聯以宏大的視角開篇,將五月與天地之數相契合,五音與夏日的韻律相調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數字與音律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神秘的寓意。五月,作為夏季的重要月份,承載著天地間的陽氣與生機,與天數相應,仿佛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份珍貴禮物。而五音,作為古代音樂的基本元素,在夏日裡奏響,更能展現出生命的活力與和諧。這一聯將端午與天地自然緊密相連,賦予了節日一種神聖而莊嚴的色彩,為全詩營造出一種宏大而深遠的氛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頷聯:端午傳說,神奇風俗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頷聯深入挖掘端午的傳說與風俗,展現了端午文化的神秘魅力。長久以來,五月初五這一天被人們賦予了無數神奇的傳說和寓意,仿佛一切事物都籠罩在一層神秘的麵紗之下。傳說中,使用特定的穴枕可以通靈氣,讓人獲得超凡的智慧;佩戴長長的絲線則可以續命,保佑人們健康長壽。這些傳說雖然充滿了神秘色彩,但卻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們代代相傳,成為了端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人們在感受節日氛圍的同時,也能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頸聯:節物競新,多彩端午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頸聯描繪了端午時節萬物競新的熱鬨景象。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裡,各種花卉爭奇鬥豔,綻放出絢麗的色彩,仿佛在展示大自然的神奇創造力。而九子粽,作為端午的特色美食,更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人們用各種食材和餡料製作粽子,形狀各異,口味多樣。“競”和“爭”兩個字,生動地表現了端午時節萬物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也體現了人們對節日的重視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尾聯:君臣同宴,政治寄望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尾聯將目光聚焦到端午宴會上的君臣互動,表達了唐玄宗對國家治理和文化傳承的殷切期望。在宏偉的宮殿裡,君臣們齊聚一堂,共同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臣子們進言獻策,每一句話都承載著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與擔當;而他們所作的詩賦,更是遵循六義,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的品德修養。唐玄宗讚揚臣子們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值得歌頌和讚美,同時也希望通過君臣的共同努力,使社會風氣回歸淳樸,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一聯不僅體現了君臣之間的和諧關係,也展現了唐玄宗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憧憬。
整體賞析
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詩用典自然巧妙,將端午的傳說、數字寓意以及傳統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到詩句中,使詩歌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如“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不僅在形式上給人以美的享受,更在內容上體現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語言華麗而不失清新,細膩的描寫讓自然景色、宴集場景和人物情感躍然紙上,仿佛將讀者帶入了那個繁華的大唐盛世。
從內容上而言,詩歌全麵而生動地展現了端午的風俗、自然景色、君臣互動以及政治願景。它既是對傳統節日的一次生動記錄,也是對大唐盛世的一次熱情歌頌,同時還蘊含著唐玄宗對國家治理和文化建設的深刻思考。這首詩不僅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更是研究唐代宮廷文化、民俗風情和政治思想的珍貴資料,為我們了解大唐盛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文化自信和君臣和諧的政治氛圍。
喜歡夜讀全唐詩請大家收藏:()夜讀全唐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