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末年的風雲變幻中,韓國的土地上,一個注定要改變曆史走向的生命呱呱墜地,他,就是張良,字子房。
張良出生於顯赫世家,其祖父張開地,連任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國相;父親張平,亦擔任韓厘王、悼惠王的國相,家族榮耀延續五代,儘享榮華。
在優渥的環境裡,張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飽讀詩書,對治國安邦之道有著深刻的見解,舉手投足間儘顯貴族氣質。
然而,命運的車輪卻無情地轉動著,毫不留情地將人們的生活卷入其中。
公元前230年,那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秦軍的鐵騎如洶湧澎湃的潮水一般,勢不可擋地踏破了韓國的都城陽翟。
這座曾經繁榮昌盛的城市,瞬間被戰火吞噬,化為一片廢墟。
韓王安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被俘,他的國家也隨之宣告滅亡。
曾經強盛一時的韓國,如今隻剩下一片殘垣斷壁和無儘的哀傷。
這個消息對於張良來說,無疑是一道晴天霹靂,震碎了他原本平靜而美好的生活。
往昔的富貴榮華,如同過眼雲煙般消散。
張良從一個尊貴的公子,一夜之間淪為了落魄的遺孤。
他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失去了一切。
然而,在這巨大的痛苦和絕望之中,一股強烈的國仇家恨在他心中熊熊燃燒起來。
張良深知,秦國的殘暴統治給韓國人民帶來了無儘的苦難,他不能坐視不管。
於是,複仇的種子在他心底深深紮根,他下定決心,要傾儘所有,向秦國展開一場殊死的反擊。
彼時,張良雖年輕,卻膽識過人、意誌堅定。
他遣散家中三百僮仆,甚至顧不上為死去的弟弟舉行葬禮,將全部家財用於招募刺客,隻為尋得一個能刺殺秦始皇的機會。
在淮陽求學禮義時,他結識了倉海君,二人誌同道合,共同謀劃刺秦大業。
曆經艱難,他們尋得一位大力士,並為其打造了一個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準備給予秦始皇致命一擊。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東巡的消息傳來,張良和大力士提前潛伏在博浪沙。
此地沙丘起伏,黃河與官渡河環繞,蘆葦茂密,是絕佳的伏擊地點。
當秦始皇的車隊浩浩蕩蕩駛入博浪沙,張良與大力士緊盯那輛由六匹馬拉的豪華車輦,認定那便是秦始皇的座駕。
一聲令下,大力士揮動大鐵錘,如流星般砸向目標。
隻聽一聲巨響,車輦被擊中,瞬間粉碎。
然而,秦始皇為保自身安全,準備了多輛一模一樣的副車,被擊中的不過是一輛替身之車。
刺殺行動失敗,秦始皇雷霆震怒,下令全國大搜捕。
張良匆忙改名換姓,開始了逃亡生涯,輾轉來到下邳。
在這裡,一段奇遇悄然降臨。
一日,張良在橋上漫步,一位身著粗布麻衣的老者迎麵走來,故意將鞋子甩到橋下,而後傲慢地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
張良心中一驚,想要發作,但見老者年事已高,便強壓怒火,下橋撿起鞋子。
豈料老者得寸進尺,又伸腳示意張良為他穿上。
張良猶豫片刻,最終還是屈膝跪地,恭恭敬敬地為老者穿上鞋子。
老者大笑而去,走了一段路後又折返回來,滿意地說:“孺子可教也。五天後的清晨,在此等我。”
張良雖滿心疑惑,卻依約前往。
第一次,他去時老者已在,被老者斥責來晚;第二次,雞鳴時他便趕到,卻還是晚了一步;第三次,他半夜就守在橋頭,終於比老者先到。
老者欣慰地遞給他一本書,說道:“讀了這本書,便能成為帝王之師,十年後將成就大業。”
言罷,飄然而去。
張良翻開書冊,竟是失傳已久的《太公兵法》。
從此,他日夜研習,領悟其中精髓,韜略智謀與日俱增。
在蟄伏下邳的十年裡,張良不僅鑽研兵法,還廣交豪傑,暗中積蓄力量。
項伯因殺人躲避仇家,便在張良家中藏身,兩人結下深厚情誼。
秦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反秦的烽火迅速燎原。
張良也召集了一百多名誌同道合的青年,準備投身反秦洪流。
途中,他遇到了劉邦。
彼時劉邦正率領數千人馬攻城略地,張良與劉邦一番交談,驚覺劉邦雖出身草莽,卻極具智慧,能迅速領會自己依據《太公兵法》所獻之策。
張良感慨:“沛公大概是天命所歸之人。”
於是毅然決定追隨劉邦,放棄了投奔景駒的打算。
劉邦對張良敬重有加,言聽計從。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西進,欲取關中。
麵對嶢關秦軍的頑強抵抗,劉邦本想以兩萬兵力強攻。
張良勸阻道:“秦軍實力尚強,不可貿然進攻。我聽說守關將領是屠夫之子,商人重利,可用財帛利誘。先派人在四周山上多插旗幟,虛張聲勢,再派酈食其帶著珍寶前去勸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邦依計而行,秦將果然心動,答應與劉邦聯合進攻鹹陽。
劉邦大喜,欲即刻行動,張良卻又提醒:“將領雖願反叛,但部下未必服從。我們應趁他們鬆懈之時,發動突然襲擊。”
劉邦恍然大悟,率軍突襲嶢關,秦軍毫無防備,大敗而逃。
劉邦乘勝追擊,在藍田再次擊敗秦軍,順利進入鹹陽,秦王子嬰出城投降。
進入鹹陽宮,劉邦被宮中的珍寶、美女迷了心智,沉醉其中,不願離開。
樊噲多次勸諫,劉邦充耳不聞。
張良心急如焚,進諫道:“秦王無道,所以您才得以推翻他。如今我們是為天下除暴安良,應秉持樸素作風。剛入鹹陽就貪圖享樂,這與助紂為虐有何區彆?‘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望您聽從樊噲的勸告。”
劉邦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果斷退出鹹陽,駐軍霸上,贏得了關中百姓的讚譽。
但此時,劉邦的危機並未解除。
項羽得知劉邦先入關中,怒不可遏,率四十萬大軍直奔函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