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戰火紛飛,生靈塗炭。班氏一族在亂世中輾轉遷徙,憑借著對知識的尊崇和對文化的傳承,在扶風安陵紮下根來,逐漸成為當地頗具聲望的史學世家。
時光悠悠,歲月的車輪緩緩駛入建武八年,關中平原被一片肅殺的冬日氛圍所籠罩。
凜冽的寒風裹挾著黃土,如猛獸般撲向扶風安陵的班氏府邸,雕花的窗欞在狂風中瑟瑟發抖。
就在這冰天雪地之時,一聲清亮的啼哭穿透了冰冷的空氣,打破了府邸的寧靜。
班固,這位注定要在史學長河中掀起驚濤駭浪的人物,誕生在了這個充滿史學底蘊的家庭。
彼時,班彪正在書房中秉燭夜讀,研讀著前人留下的史稿。
聽到喜訊的那一刻,他手中的竹簡“啪”地滑落,快步走出書房,衣袂在寒風中獵獵作響。
他趕到產房,輕輕撩起衣袍,在床邊站定,凝視著繈褓中粉嘟嘟的兒子,深邃的眼眸中滿是期許,嘴角不自覺地上揚,胡須也隨著笑聲微微顫動。
作為一名在史學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班彪在撰寫《史記後傳》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梳理曆史脈絡的重要性與艱難。
他深知,班家數代人對史學的執著,或許將在這個孩子身上迎來新的轉機,綻放新的光芒。
幼年的班固,仿佛一顆破土而出的春筍,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聰慧。
剛滿9歲,當彆的孩子還在街頭巷尾嬉笑玩耍時,他便能熟練吟誦詩賦,提筆寫作文章。
在灑滿陽光的庭院中,班固常常坐在案前,小臉認真,手中毛筆雖略顯稚嫩,卻能在竹簡上寫下靈動的文字,透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
他的詩作在當地文人雅士間傳閱,逐漸在扶風一帶小有名氣。
建武二十年,13歲的班固已經嶄露頭角。
這一年,王充雲遊路過扶風,街頭巷尾都在傳頌班家幼子的才名。
王充懷著好奇與期待,穿過熙熙攘攘的集市,叩響了班家的大門。
見到班固的那一刻,王充眼中閃過驚喜,他快步上前,用寬厚的手掌拍著班固的脊背,轉頭對班彪說道:“此兒才思敏捷,對史學見解獨到,必記漢事!”
這句預言,如同一顆種子,在班固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史學的夢想,在未來的歲月裡生根發芽。
在父親的悉心教導與熏陶下,班固對史學的熱愛愈發熾熱。
建武二十三年,16歲的班固告彆家鄉,踏上前往洛陽太學求學的征程。
洛陽,這座繁華的都城,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
巍峨的城門下,車水馬龍,熱鬨非凡。
太學,作為當時的學術聖地,朱門高聳,氣勢恢宏。
班固踏入太學的那一刻,就被這裡濃厚的學術氛圍所感染。
寬敞的講堂裡,老師在講台上侃侃而談,學子們圍坐四周,認真聆聽。
藏書閣中,典籍如山,散發著墨香。班固一頭紮進知識的海洋,廣泛涉獵各種書籍。
無論是儒家經典中對道德倫理的闡述,道家學說中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還是墨、名、法、陰陽、農、雜、縱橫九流十家的著作,他都深入研究。
在太學的日子裡,班固學無常師,不拘泥於個彆章句的解讀,而是注重闡發大義。
他常常與同窗們圍坐在太學的庭院中,激烈地探討學術問題。
春日,繁花似錦,他們的爭論聲在花香中回蕩;冬日,雪花紛飛,他們的熱情融化了寒冷。
在一次關於曆史興衰的討論中,一位同窗認為朝代更替是天命所致,班固卻站起身來,慷慨陳詞:“曆史的變遷,固然有天命的因素,但更離不開人為的努力。前漢的興衰,便是最好的例證。漢初,高祖劉邦廣納賢才,輕徭薄賦,才奠定了漢朝的基業;而後期,統治者日益驕奢,導致民不聊生,最終走向衰落。”
他的觀點新穎,論據充分,讓在場的同窗們紛紛點頭稱讚。
他性情寬和,從不因自己才學出眾而驕傲自滿,總是耐心傾聽他人的觀點,汲取他人的長處,因此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和敬重。
建武三十年,命運的陰霾突然籠罩。
班彪突然染病,藥石無靈,溘然長逝。
正在太學求學的班固,聽聞噩耗,猶如五雷轟頂,手中的書卷滑落在地。
他顧不上收拾行囊,星夜兼程趕回扶風奔喪。
靈堂內,白色的帷幔隨風飄動,班固跪在父親的靈前,淚水浸濕了衣衫。
守孝期間,班固在整理父親的遺稿《史記後傳》時,發現這部書稿雖有一定價值,但內容過於簡略,許多曆史事件的記載不夠詳實,人物刻畫也不夠豐滿。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他決定在父親的基礎上,編撰一部更加完整、係統的漢代史書,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
然而,在當時,私自撰寫國史是重罪,班固的舉動很快被人告發。
官兵如狼似虎地闖入班家,手持利刃,將班固逮捕入獄,書稿也被查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昏暗的牢房裡,班固蜷縮在角落,心中充滿了絕望。
潮濕的地麵散發著陣陣腐臭,老鼠在角落裡竄來竄去。
弟弟班超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
他深知哥哥的誌向和才華,絕不能眼睜睜看著哥哥蒙冤。
班超四處奔走,多方打聽,拜訪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最終決定上書漢明帝,詳細說明了班固著書的意圖,為哥哥辯白。
漢明帝審閱了班固的部分書稿後,被他深厚的史學功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折服。
明帝坐在龍椅上,手中拿著書稿,連連點頭:“此人文筆不凡,對曆史的見解深刻,實乃不可多得的人才。”
明帝不僅釋放了班固,還任命他為蘭台令史,讓他與其他史官共同編撰《世祖本紀》。
班固深知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他倍加珍惜。
每天,當第一縷陽光灑進蘭台,班固就已來到這裡,打開厚重的典籍,查閱資料。
他仔細地翻閱著每一頁竹簡,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遇到疑問,便四處請教。
蘭台的老吏們被他的好學精神所打動,紛紛為他提供幫助。
夜晚,當彆人都已入睡,他還在燭光下奮筆疾書,思考著如何將曆史事件準確地呈現出來。
燭火搖曳,他的身影在牆壁上忽明忽暗。
憑借著紮實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班固很快便撰成《世祖本紀》,並因出色的表現升為郎,典校秘書。
隨著對洛陽的深入了解,班固發現,關中許多前漢遺老仍對西都長安念念不忘,盼望朝廷遷回長安。
這些遺老們常常聚在長安會館,感歎長安的繁華,抱怨洛陽的簡陋。
為了平息遷都之論,班固仿效前漢司馬相如、東方朔,精心構思,寫下了《兩都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