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瓊節草堂之對_大宋河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大宋河山 > 第40章 瓊節草堂之對

第40章 瓊節草堂之對(1 / 1)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見李格非及高俅二人遲遲不肯出言,蘇軾以為這二人對自己所說存疑,乾脆自己出麵,慢慢的說道:“某去年調任杭州,貝西湖已半為葑田,雨水多時無‘法貯蓄;而乾旱年月,則湖枯水涸。竊以為,保西湖就是保杭州。遂呈朝《乞開杭州西湖狀》,舉西湖不可廢者有五,請朝廷準予疏浚西湖……”

他歎了聲,道:“其實,早在熙寧四年,某任本州判官時,便曾有慮此事。幾番調研發現西湖的疏浚實取決於六井的暢通,遂對本州的六井進行大規模的通暢修複。但次年,修複六井一事甫啟,某便調離本地,徒留此憾事……”

“再度來杭,某觀西湖,蓋因疏於治理,已是荒草叢生、湖水乾涸、到處淤泥,水光瀲灩早已無處尋找,山色空蒙也非複往昔……”

言及此處,他長聲歎息,難掩憂色。

高俅接口說道:“西湖一旦湮廢,不但沿湖的千頃農田將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魚蝦菱藕等也將喪失殆儘。釀酒之業也必定無以為繼,杭州可是本朝最大的釀酒之地,西湖一廢,朝廷也將失去巨額酒業稅源。

“茆山和鹽橋二河,縱貫南北,與江南運河相溝通,是杭州城交通之緊要。湖水充沛之時,二河以西湖為水源,不僅河道通暢無淤,而且河水還可為城中萬民所取用。但湖水一旦枯竭,運河就不得不依靠錢塘江水,結果是鹹潮倒灌,沿河斥鹵,且大量泥沙會隨著鹹潮淤入運河,使運河每隔三年五載就必須疏浚,其耗費十分巨大。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西湖的湮廢,杭州城居民將陷於鹹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問題。”

他言語條理清晰、有理有據,最後不容置疑的總結道:“是以,全麵疏浚西湖、整理杭州水道,實在不行,且刻不容緩。”

王棣靜靜的聽著,時而微微頷首表示讚同。

在原本的曆史上,疏浚西湖是蘇軾知杭州的主要政績。事實上,他上呈《乞開西湖杭州狀》很快得到朝廷的批準,之後曆時四個月,成功將西湖改造成美景。

考校?如何考校?

隻聽蘇軾緩緩說道:“朝中已準疏西湖。隻是,這事說來容易,真要操作起來很是棘手。棣哥兒,若是你來主導此事,會作何籌謀?”

hat?竟會用這種大難題來考校?王棣臉上肌肉扯了扯。

若是放在後世,有大型機器施工,像疏浚西湖這樣的事根本算不得大工程。可在全憑人力勞工作業的年代,的確是件傷腦筋的事。施工期間定會遇到種種問題,若沒有前期最大可能的作好各應對方案,要麼半途而廢,要麼竣工會變的遙遙無期。

在那世,王棣遊玩西湖,曾詳細了解過這個世界聞名景點的曆史淵源,其中便有蘇軾治理西湖的始末。

蘇軾既有此問,想來並未完成詳儘可行的治湖方略,大方向自是有的,諸多細節未必想通。

王棣既然明白了其中關節,自然不會露怯。

“子瞻先生主政有方,世人皆知,無不交口稱頌也……”回答蘇軾此問之前,他先提了另一件事:“元豐三年,黃州遭大疫。先生惦念當地百姓,用聖散子方予以治療,所全活者不可勝數。先生言,自古論病,以傷寒最為危急,以聖散子方來治療,尤為有效。此方乃是先生從同鄉巢穀處求得,本答應巢穀不以此方傳人,但還是將其傳給了蘄水人名醫龐安時。後龐安時在著作《傷寒總病論》中附了此方。並有《聖散子方》一卷流傳,以後被收入《蘇沈良方》中。

“另,元豐三年至七年,筠州大疫,鄉俗禁往來動靜,惟巫祝是卜。時任監筠州鹽酒稅的子由先生得先生所授聖散子方,輔以糜粥,遍謁病家予之,所活無數。”

說到這,他稍稍頓了頓,接著說道:“去歲,杭州大旱,饑荒瘟疫並作。先生剛調知杭州,用聖散子方救人數千,真乃活命菩薩也……

“麵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先生采取了四項措施,幫助杭州百姓度過此災,即:免除徭役,減輕百姓負擔;打擊不法商人和不作為官吏,同時開放常平倉,平抑物價;修建“安樂坊”,劃區而治;集中郎中,采購藥材。不久,先生采取的措施收效顯著,感染瘟疫的人逐漸減少,疫情很快得到遏製。”

“治理地方事務,先生素有經驗,小子豈敢胡言……”王三郎見蘇軾裝出不喜狀,笑笑,說道:“不過,長者有問不敢不答。那小子就勉為其難的胡謅八扯幾句,錯謬之處,多多見諒。”

整理罷思路,他朗聲說道:“小子未至現場,但亦知西湖雜草叢生、葑田私圍、淤泥堆塞而導致湖水日涸。疏浚西湖無非三條:去除雜草、拆除葑田、清挖淤澱。”

思路暢通,他稍稍加快語速:“葑田之事好解決,蘇太守頒布一道政令即可。這是朝廷、太後準予的詔令,任誰也不可違抗……”

蘇軾不動聲色的聽著,李格非、高俅皆微微點頭,王棣說了這麼多,倒非言之無物,確是抓住了重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葑田”者,新興之詞,時人記曰“西湖周回三十裡,源出於武林泉。錢氏有國,始置撩湖兵士千人,專一開濬。至宋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

葑田的形成非因人為使然,蓋因湖澤中葑菱積聚處,年久腐化變為泥土,水涸成田,是謂“葑田”。

而葑田的使用者多為左近百姓,就便是為有權勢者幕後掌控,也不敢公然對抗朝令及太後。

太後,很關鍵,或者說最關鍵。當今皇帝年僅十四歲,朝政由太皇太後高氏把持,政令非其準而不能行。

蘇太守並非一個隻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文人墨客。多年的京官生涯,他當然知道“跑步部)前錢)進”的日常運作模式,久在京城曆煉,他更了解“批示治國”的朝廷治理特色,所以報告的對象選得準;小皇帝還不是聽太後的!

他在奏狀中寫得是煞費苦心,前後共陳述了五條理由:首先第一條,也就是最重要的的一條:怕西湖乾涸,魚鳥遭殃,失去放生池的作用。還找出前朝王欽若為相時,始奏以西湖為放生池,且已形成習俗:每年四月八日,萬人彙聚湖畔,放生魚兒、鳥兒以百萬數。蘇東坡可不傻,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太後什麼人,除了有權有勢、又有財有閒,喜歡吃齋念佛,自然帶有“慈悲情懷”,這一說最能打動守寡的中老年女人心:一旦西湖乾涸,魚鳥蟲豸千千萬萬生靈塗炭。一命一世界,這種蔭功積德的事不僅得做,而且還得趕緊做!

果不其然,太後老人家立馬準了,西湖疏浚工程得以立項。

王棣搬出高太後這尊大神以證“葑田”一事易為,力道十足。

隻聽他侃侃而言:“其實,疏浚一事並不複雜,但要行之有效乃至一勞永逸,便需多方籌策才是。”

“小子知道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可浚二河以通漕,再造堰閘,以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複入市。若有餘力可修複相國井、金牛池、白龜池、方井、小方井、西井等六井,引湖水入井,則可解百姓飲水之需。

“至於葑草麼……吳人種菱,春輒芟除,不遣寸草。正可募人種菱湖中,則葑必不複生……”

蘇軾眉心微聳,唇角掛著若有若無的笑意,卻不吭聲。

高俅看了蘇軾一眼,不動聲色的問王棣:“湖中多茭草、淤泥,若以人力搬運、毀除,則耗時耗力,奈何?”

“角色扮演的很到位呀,難怪日後會飛黃騰達……”先入為主之故,王棣對高俅心存惡感,腹誹一番,作沉思狀。

蘇軾三人亦不出聲,各自啜著茶,心裡卻都存著一個想法:“且看你如何處置?”

盞茶工夫之後,便聽王棣截然道:“築堤,就地取材。”

此言一出,蘇軾眉頭一挑:“築堤?”

王棣成竹在胸,點頭道:“是的,築堤。西湖一旦疏浚,蓄水量大增,若遇雨季,或有漲溢泛濫之虞。可挖湖底淤泥填高堤岸,植楊柳花木,一為美觀,又固堤壩。”

略微頓了頓,他還是決定往下說:“……茭、泥之多,築於兩岸定是用之不儘。可於湖西築一長堤貫通南北,間或建孔橋數座,既方便往來,亦可成一道美景。若是仍無法處儘淤泥,索性堆泥於湖心,建小島若乾。凡此種種,若是一一落實,必使西湖景致怡人而成天下遊人景仰盛地,功在千秋也。”

這一番話方是石破天驚,李、高二人已是張口結舌、呆若木雞,蘇軾卻是長吸了口氣,拍案而起:“好,說的好。”

他來回走動著,有些失態:“此事困擾某久矣,若依此略,萬事俱備也。不錯,不錯。”

高俅最先鎮定下來,看王棣的表情有了極大的變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治湖款項如何籌措?”

聽得高俅此問,蘇軾瞬間冷靜,重新入座,望著王棣,滿懷希翼。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婚後索吻,高冷封總輕點寵 青梅退婚,我轉身搞科研娶女軍官 勝藍戰記 戰錘求生:我殺敵就變強 雙人求生:開局被死對頭強吻了! 叔叔祁同偉,他說我冷血,哭! 虞荼錯夢 我在費倫當學徒 高武:輟學一年,你成仙了? 姐姐難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