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國四年四月,尼都。
“折家嫂子,這麼早就出來擺攤兒了啊!”
“袁家媳婦早啊,今兒又來買肉?老價格,還是十枚銅錢一斤!”
“今兒你這肉不如昨天新鮮啊,是不是前天殺的羊?嗯……給我便宜點吧!街坊鄰居的。”
“誰說的?正經是孩子他父親昨晚上殺的,新鮮著呢!十個銅錢不貴吧,您去南市轉轉,要12個銅錢一斤的攤子多了去了!”
……
當前,尼國的姓氏越來越多,在我的強烈要求下,以前一個部落所有人以部落為姓的情形開始改變——沒辦法,現在光元國(即王畿)便有2萬多人,總不能都姓一個姓吧。在我主動帶頭下,元姓成為王室專用姓,而其他非王室家族則儘數改為原、袁、員、苑、圓等同音姓氏。諸如原守一、袁石頭等尼國風雲人物的新名字新鮮出爐。
其他後國也紛紛開始了姓氏修改,以更清晰地確認家族歸屬,進一步規避近親結婚等風險,如不少佘姓改為折、涉、奢等。此外,大量特殊人才被我“特殊照顧”,冠以國王喜歡的姓,如佘大堅和元涉均出自工部,被我強行改成了魯大堅和公輸涉。
在忙碌的春播結束後,尼都恢複了往日繁華,人們紛紛在城內居住,將家中的剩餘物資拿到市場售賣,同時購回家中所需物品。與往日以物易物、整個市場七八個、十幾個人湊在一起“拚單”不同的是,銅錢的加入使交易變得極其順暢,所有交易均可以一對一進行,即便是沒找到自己要的東西,也可以拿著銅錢回家,等待第二天市場“上貨”。而尼國的集市,也由於銅錢的通行,開始向著後世農貿集市的樣子發展起來。
以前,市集的交易很繁瑣,人們喜歡舉個木牌子,寫明擁有的東西和所需的東西,然後同樣的貨品先匹配,如拿肉換柴的和拿柴換肉的成交,隨後再找“三家匹配”的,即拿魚換石斧的、拿石斧換羊的和拿羊換魚的互相匹配,接著是“四家”、“五家”……直到能夠匹配上的越來越少,最後甚至十幾個人圍一個大圈,將手中貨物全部亮明,等待更多交易機會。而最後一輪未達成交易的,則隻能收拾貨物回家,等待第二天的“配對”。不少人對於交易有疑慮,尤其是食物等不易儲存的貨物,以及陶器等易碎品,輕易不拿到市場上來,而是人先到,然後交易達成後,再不辭辛苦去家裡牽牛趕羊前來交貨。
雖然相比於此前幾乎沒有交易的時期,這種交換不知道先進了多少,無數的貨物找到了其亟需的主人,無數的財富免於浪費,但在我這個後世人眼中,實在仍是……慘不忍睹。效率的低下使商業這個“金塊的第三條邊”始終無法有效延展,成為尼國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
而當前,這樣的弊病隨著大量銅錢的湧入而瞬間消失。開春後,海國立即將堆積如山的銅錢運往尼都,一整個冬天鑄造的銅錢超過一千萬枚,將王畿的倉庫也迅速填滿。在我的估算和堅持下,王畿每人都分配到了50枚銅錢,省去了“政府先購買—民間再流轉”的過程,使銅錢迅速風靡整個王畿。而各類商品的價格,也是我和員柯明等一眾戶部官員根據市場上以物易物的價格,以食物價格作為錨定,最終熬夜製定出來的。這個充滿著濃濃“計劃經濟”的價格體係,在隨後的市場發展中被迅速修正,成為了真正的市場價格,也讓我這個擁有一定後世思維定式的人在瞠目結舌之餘,徹底放棄了尼國朝廷對市場發展的乾預,轉而僅對少量戰略物資的價格和生產進行控製。
當前,由於每個人平白得了50枚銅錢,一個家族所得超過千錢,部分人口眾多的家族得了數千錢,而這錢實打實的能夠在國家的倉庫中換取東西,且價格標明,童叟無欺。隨之,在不少家族自國家倉庫中迅速兌換了一批器具,證明了該“銅片”的信用後,民間貨物交換也急速開始使用銅錢,進而推動了尼都市集的快速繁榮。
隨著雜亂的、不成章法的小攤子野蠻生長快速發展,上個星期,在南市出現了第一家“門店”——一個姓楊的家族將一棟臨街的房子空了出來,改造成了專門售賣肉類、魚類的商店。得到消息的我立即抽空前去參觀,並在木板上題字“楊記食品”——原始社會第一個匾額、第一家“老字號”就此誕生。楊家家主兼“掌櫃的”還全盤采納了我的建議,在店裡逐漸增加了水果、鳥類乃至少量糧食的交易,全部用銅錢結算。相信隨著我這個大“IP”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多的商鋪即將出現,而商業的分工同樣會促進“坐商”和“行商”的共同發展,在店鋪大興的同時,運貨行、供貨商乃至中間商均會逐步出現。
一下子付出了超過百萬銅錢,將員柯明心疼地齜牙咧嘴,我安慰他道:“放心吧,這些錢很快就會通行全國,所有人都會知道它們的價值,屆時,你手裡不還有幾百萬呢嗎?你想想朝廷若要買什麼東西,大吼一聲‘我有好幾萬銅錢’!人家還不巴巴地上門來送。老員啊,眼光放長遠一些,些許小錢,王畿的人交上兩年稅也就回來了!”
其餘侯國我也沒吝嗇,每個國家20萬銅錢,按照尼國朝廷的指導,以自行製定的比率先發給屬下民眾使用,初步建立信用後,再通過政府購買、稅收等方式進一步夯實信用,同時等待新錢的鑄造和流入——哥方草原上的新銅礦開發順利,聽說哥方人知道有錢賺,不少放棄了放牧轉為礦工,將大量銅礦石不斷開采出來,變成亮澄澄的銅錢。而為得到哥方高層的支持,尼國將產量的兩成交給哥方統治階層,可汗和左右賢王等一眾人眼睛都笑沒了。而沒有銅礦的曼方人一麵抱怨老天無眼、哥方人走了狗屎運,一麵罵罵咧咧加緊放牧狩獵,指望將哥方礦工們荒廢的草原利用起來,生產更多牲畜以交換銅錢。而控製了這座銅礦的尼國,對哥方、曼方兩國的控製力又近了一層——無論哥方可汗還是曼方單於,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得罪尼國,從而失去這個“搖錢樹”吧(哥方和曼方不掌握銅冶煉技術,光有銅礦也沒用)。
翡國那邊我暫時沒給銅錢,他們現在還不是尼國的侯國,想要錢需用東西換——也換不了,翡利正為物資匱乏焦頭爛額,按照戶部估計,最晚下個月,求援的使者又會前來,員柯明已經開始提醒我抓緊研究敲竹杠的新條約了……嗯,學得很快,深得我真傳。
據戶部估計,尼國各侯國將在2個月內全民掌握銅錢使用方法,並在秋天徹底成為一個“銅錢上的國家”,貨幣將成為尼國全體國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稅收、軍餉也開始以銅錢計價,尼國的國家治理體係同樣不可避免地會進行大的改革,最終適應這個銅錢流通的新時代。而金錢大行其道,隨之而來的陽光下的陰影——守財奴、欺騙、搶劫等副作用,也即將降臨尼國這片幾乎純結得晶瑩的淨土,當一切均以錢計價,無數的算計也會圍繞錢開始產生。而原始社會的淳樸無知,經曆此前農耕時“績效考核”的第一次洗禮,以及這次貨幣流通的第二次洗禮,也會加速離全體國民遠去,這也是發展過程中不得不經受的代價。
不過,銅錢催生的商業繁榮,使尼國王畿和各侯國之間的經濟交流也逐漸增多,擁有不同物產的地區頻繁商業活動,使全國資源配置能力極大增強,效率比此前由朝廷壟斷運輸時進一步提高,許多地區均如同海國一般,放棄了全麵發展的策略,專注於某一個行業的精進,並用生產的物品換取銅錢,進而在全國乃至北方、南方購買所需物資——哥方、曼方和南方部族當前也是銅錢大興,鉚足了勁兒希望賺更多錢,對於拿著銅錢采購的尼國商人均是笑逐顏開、待為上賓。而銅錢導致的各地區密切交流和分工進一步分化,帶來的是尼國凝聚力的進一步增強,以及對南北兩個方向掌控力的大幅提高,為下一步的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未來“大尼國”體係形成的定海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