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六扇門
皇宮,禦書房。
年僅十四歲的少年皇帝李景炎端坐在龍椅之上,雖麵容尚顯稚嫩,可雙眸之中透著與年紀不符的沉穩與睿智。他身著明黃色龍袍,袍上繡著的金龍張牙舞爪,似在彰顯著皇家威嚴。
案幾上堆滿了各地送來的奏章,燭光搖曳,映照著皇帝略顯疲憊卻堅毅的麵龐。
禦書房內,文武官員分兩列而立。文臣們身著朝服,頭戴烏紗,或儒雅清瘦,或麵容嚴肅;武將們則身披甲胄,身姿挺拔,透著久經沙場的豪邁之氣。眾人皆垂首靜立,等待著皇帝開口。
“諸卿。”李景炎率先打破沉默,聲音清朗,仿若一道利劍劃破這壓抑的靜謐,在書房內久久回蕩:
“如今北境草原各部頻頻侵擾,邊軍雖奮力抵抗,卻仍防不勝防,難免有所疏漏。那些草原蠻子,如惡狼般貪婪,屢屢突破防線,燒殺搶掠,致使我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其中晉州邊軍糧草軍需告急,供應也時有短缺,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朕欲聽聽諸位有何良策,諸卿暢所欲言,不必拘謹,國之安危,此刻係於吾等之手。”
聲音清朗,在書房內回蕩,言罷,李景炎微微坐直身體,目光掃過眾臣。
文臣中,一位年長者上前一步,手持笏板,恭敬說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與草原各部重開和談。多年征戰,雙方皆損耗頗大,如今我朝與漠南部結盟,我朝也可許草原其他各部以些許通商之利,安撫其心,使其暫止乾戈,再圖長遠之計。”
話落,有武將冷哼一聲,出列反駁:“和談?那幫蠻子反複無常,談何容易!依末將之見,應即刻增兵北境,集結精銳,給他們來一場痛擊,讓他們知曉我朝軍威,方不敢再犯。”
李景炎對此不置可否,現在還不是與草原大戰的時機。
一時間,禦書房內議論紛紛,眾人各抒己見,或主和,或主戰,唯有李景炎坐在龍椅之上,靜靜地聽著,心中權衡著利弊…
一戶部官言上前一步,恭敬奏道:“陛下,戶部近年賦稅收入雖穩中有升,可各地水旱災害頻發,用於賑災救濟的錢糧甚多,加之北方漕運河道淤積,運力大減,能運抵邊關的糧草著實有限。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征調民夫疏浚河道,確保漕運暢通,方能解糧草之急。”
又一官員道:“林大人,這征調官員民夫談何容易,且不說耗費時日,如今正是春耕時節,征了民夫,誤了農時,來年百姓吃什麼?依末將之見,不如從臨近州府調運糧草,以解晉州燃眉之急,再徐徐圖之,修複河道。”
戶部官員微微皺眉,反駁道:“臨近州府相距甚遠,存糧本就不多,供應本地駐軍與百姓日常所需已是勉強,哪有餘糧大量運往邊關?一旦調空,恐生內亂。”
一時間,文臣武將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李景炎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語的丞相季海生:“丞相,你有何高見?”
季海生麵容清矍,目光深邃,他上前一步,不緊不慢地說道:“陛下恕罪,臣以為所言皆有可取之處。晉州地理位置有些特殊,當下可一麵征調少量民夫,先疏通通往晉州河道關鍵地段,恢複部分運力;一麵令臨近州府擠出部分存糧,解邊關一時之困。同時,速派能吏前往富庶之地,采購糧草,招募船工,以備後續之需。”
李景炎微微點頭,思索片刻,短時間內似乎也沒有其他辦法,隻好道:“丞相所言甚是,此事便依丞相之計行事。林尚書,你即刻著手安排民夫疏浚河道,務必挑選精壯之人,不可誤了春耕,傳朕旨意,令臨近州府全力配合糧草調運,若有延誤,軍法處置。”
“遵旨!”兩人齊聲領命。
剛解決完糧草之事,禮部尚書李元洪又出班奏道:“陛下,下月便是我大燕三年一度的科舉大典,可如今貢院年久失修,考場設施破舊,諸多學子上書陳情,懇請延期。臣請旨定奪。”
李景炎眉頭一蹙,科舉乃國之大事,關乎人才選拔,不可草率:“修繕貢院需多久時日?所需費用多少?”
工部尚書上前回應:“陛下,若要徹底修繕,需耗時兩月,費用約二萬兩白銀。若隻是簡單修葺,確保科舉正常進行,一月之內可完工,費用一萬兩左右。”
“時間緊迫,隻能先行簡單修葺。”李景炎果斷下令:“杜侍郎,此事交予你負責,務必在一月內完工,不得有誤。。”
“臣領旨。”杜侍郎領命退下。
李景炎接著下一議題:“丞相,朕聽聞民間對這新農田水利法多有疑慮,擔心官府借機增加賦稅,強征勞役。卿以為當如何打消百姓顧慮?”
季海生沉思片刻,說道:“陛下,百姓所憂不無道理。臣以為可派遣官員深入各州府鄉村,張貼告示,詳細闡釋新法益處,表明朝廷絕無增賦之意,同時,令各地鄉紳富戶帶頭響應,做出表率,如此百姓方能安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嗯,丞相所言甚是。”李景炎點頭認可:“那便挑選一批能言善辯、清正廉潔的官員擔此重任。農乃國之本,這新法若能順利推行,我燕國糧食產量必能大增,日後再遇災年,亦可無憂。”
………………
半個時辰後,商議完諸多國事,天色已近黃昏,李景炎揉了揉太陽穴,正欲讓百官退下,卻見都察禦史丞蕭懷謹神色凝重,似有要事:“蕭卿,你可是還有話要說?”
蕭懷謹上前,跪地呈上一份奏章:“陛下,臣有本要奏,微塵接到舉告,有官員在平南州賑災糧款發放中中飽私囊,克扣百姓救命錢糧。涉及官員從州府到縣衙,不下數十人,臣已將詳情記錄在此,請陛下過目。”
李景炎接過奏章,翻開一看,臉色瞬間陰沉如水。賑災之事關乎萬千百姓生死,這些官員竟敢如此膽大妄為,簡直是罔顧國法、喪儘天良。“諸卿都看看!”
他冷哼了一聲,將奏章扔給身旁的太監小福子,示意傳閱下去。
百官看過奏章,其中改革派官員,皆麵露憤恨與忐忑之色,其中有一半人都是他們熟悉之人,丞相季海生,麵色發冷,率先表態:“陛下,此事性質惡劣,必須嚴查到底,以正國法,還百姓公道。臣舉薦大理寺秦明徹查此案,他公正嚴明,必能不辱使命。”
“準奏。”李景炎道:“秦卿,朕給你一個月時間,務必將涉案官員全部揪出,一個也不許漏網。無論涉及何人,官職多高,皆嚴懲不貸。”
“臣遵旨,定當竭儘全力。”秦明跪地領命。
禦書房內李景炎,望了望窗外漸暗的天色,心中微微搖頭,改革派官員,也總有那麼一兩顆老鼠屎,倒也不稀奇,更何況這麼多年過去了,人總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