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大計,不僅僅是分配土地、組織人力那麼簡單。要想真正提高效率,增加產出,實現“三年糧草自給”的目標,技術的革新與推廣,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深知,僅靠傳統的耕作方式和簡陋的農具,是無法在這片飽受創傷的土地上創造奇跡的。
我必須將我所掌握的、超越這個時代的知識當然,必須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呈現出來),應用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屯田運動之中!
我的第一個著力點,是改良農具,特彆是提高播種效率。
漢代雖然已經有了耬車一種畜力或人力牽引的播種工具),但其結構相對笨重,效率也不算太高,且並未得到大規模普及。我根據對漢代耬車的研究以及我腦中更先進的播種機械的模糊印象),開始嘗試對其進行改良。
我找到了幾位徐州本地手藝精湛的老木匠和鐵匠可能是通過糜竺的關係,或者是我在巡查中發現的),將他們召集到臨時的“工匠營”就設在某個軍屯點附近,便於試驗和推廣)。
我沒有直接拿出完整的圖紙那太過驚世駭俗),而是以“在古籍中偶然看到”或者“與西域商人交流所得”為名,向他們描述了一種更輕便、更高效、能夠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道工序的新式耬車的構想。
減輕重量:采用更輕巧的木材如桐木),優化結構,減少不必要的部件。
改進播種鬥:設計更精密的下種裝置,控製播種量和播種深度,使其更加均勻,節省種子。
增加覆土和鎮壓裝置:在耬車後方增加小型的覆土板和鎮壓輪,實現播種、覆土、鎮壓一體化,提高出苗率。
起初,那些老工匠們對我的“奇思妙想”將信將疑。但當我用簡單的草圖和模型,向他們解釋了其中的力學原理和結構優勢後我儘量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他們眼中也開始閃爍出興奮的光芒。
經過反複的試驗、失敗、修改、再試驗……在耗費了不少木材和鐵料這再次得益於糜竺的慷慨支持)之後,第一架經過改良的、更加輕便高效的“新式耬車”,終於在工匠營裡誕生了!
當我們在試驗田裡,用一頭耕牛輕鬆地拉著這架新式耬車,快速而均勻地播下一片種子時,在場的所有人,包括那些參與屯田的士兵和百姓,都發出了驚歎和歡呼!其效率,比傳統的人力撒播或舊式耬車,提高了數倍不止!
我的第二個著力點,是推廣更科學的耕作方法。
我注意到,徐州地區的耕作方式大多還比較粗放,土地利用率不高,抗災能力也較弱。我決定,向參與屯田的軍民,大力推廣兩種在曆史上被證明行之有效的耕作方法:
代田法:這是一種西漢時期就已出現的耕作技術,核心是在田地裡開溝作壟,將作物種在溝裡,將壟上的土覆蓋到溝裡,既能保墒抗旱,又能集中施肥,便於管理。雖然並非我的“發明”,但此法在民間並未完全普及,且具體操作細節上仍有改進空間。我親自編寫了簡單易懂的圖文小冊子利用玄鏡台的力量進行少量印刷或抄寫),並派遣懂農事的官員或經驗豐富的老農,深入各個屯田點,手把手地進行指導和推廣。
區種法:這是一種更精密的耕作技術,強調在小方塊區)內進行精耕細作、合理密植、並加強水肥管理。對於一些新開墾的、地力較差的土地,或者用於培育良種的試驗田,我鼓勵采用此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麵積產量。
我還強調了其他一些“小”細節,但在我看來同樣重要:
選種與育苗:鼓勵屯戶挑選顆粒飽滿、抗性強的優良種子,並嘗試進行簡單的浸種、催芽處理,以提高發芽率。
合理施肥:改變過去“靠天吃飯”、“地力耗儘”的觀念,推廣積攢農家肥人畜糞便、草木灰、河泥等)並合理施用於田地的方法。
興修小型水利:在每個屯田區,都規劃修建一些簡易的灌溉溝渠、儲水陂塘,儘可能地利用好徐州豐富的水係資源,增強抗旱澇能力。這需要官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進行組織。
這些技術革新和新法的推廣,並非一蹴而就。
許多士兵和百姓,習慣了傳統的耕作方式,對這些“新玩意兒”心存疑慮,甚至有所抵觸。一些負責推廣的官吏,也可能因為自身知識不足或惰性而敷衍了事。
我必須拿出極大的耐心和決心,一方麵,通過示範建立試驗田,用實實在在的增產效果來說話)、獎勵對采用新技術的屯戶給予額外的糧食物資獎勵)、強製在軍屯區強製推行)等多種手段,來推動變革。
另一方麵,我也在積極地培養技術人才。我從那些對農學、水利、機械感興趣的士兵、流民甚至工匠中,選拔出一批聰明好學的人,親自或委托蔡琰、以及我能找到的其他“專業人士”)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成為推廣新技術的骨乾力量。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來自未來的至理名言,在這個時代同樣適用。
我相信,隨著這些改良農具和科學耕作方法的逐步推廣,徐州的農業生產效率必將得到顯著提升。這不僅能更快地解決糧草問題,更能為徐州未來的長遠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看著那些在田間地頭,開始嘗試使用新式耬車、學習代田法的屯田軍民們,雖然他們的動作還很生疏,臉上還帶著疑惑,但眼中,卻已經多了一份對未來的、實實在在的期盼。
而我,也從這場轟轟烈烈的技術革新與推廣中,感受到了知識轉化為力量的巨大喜悅。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