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封於修這種執著武道的人,簡直瘋了,根本無法預測他的思維。
霍曜隻能迎合他的喜好,儘力而為,但能不能收服,全憑天意。
沒人知道封於修會如何選擇。
若能成功最好,否則,這種潛在威脅,還是儘早清除為妙。
天養生已從槍套拔出格洛克,正欲開門下車。
忽然,嘴角帶傷的封於修緩步走出大倉,徑直走到車邊,拉開後座車門,坐了進來。
霍曜不禁一笑:"阿波,出發。"
"好。"
孟波啟動車輛,加速駛向尖沙咀。
途中。
封於修臉上多了幾分人性色彩,開口問:"霍先生,我是否也能達到您的境界?"
天養生與孟波強忍笑意,不敢放聲。
怎麼可能呢?
曜哥那般妖孽的體魄,每隔一陣子似能自我強化,絕非常人可及,你怎麼模仿得了?
霍曜答:"你先天殘缺,連腿長不齊這種對習武者而言最致命的缺陷都能克服,還有什麼做不到?以戰養戰,不斷精進,終有一天,你也可返璞歸真。"
封於修不再多言,陷入深思。
快接近尖沙咀時。
封於修重新恢複銳利的眼神,說道:“好!”
“天下無免費午餐,霍先生不僅未殺我,還願指點武藝,並允許我每年挑戰一次。
能達到這種地步,霍先生的目的,我也猜到了幾分。”
“我願為霍先生效力,霍先生要殺之人,我自會出手!”
稍作停頓。
封於修冷聲道:“不過有一點須提前說明,我打敗你之日,便是你的死期!我絕不會留情!”
“霍先生若懼怕,現在殺了我還來得及!”
霍曜笑了笑,漫不經心地說:“我也很好奇,未來會不會有那麼一天。”
封於修不再言語。
霍曜陣營再添猛將。
……
回到尖沙咀後,封於修的生活起居由天養生負責安排。
霍曜還有事務需要處理。
此次回港雖因封於修,卻未曾想回來得恰逢其時,剛到港島便解決了此事。
明日清晨,他又要前往澳門。
但在那之前,尚有一事待辦——臨時召楊度前來,商議報紙相關事宜。
報業即便發展至巔峰,也賺不了太多錢。
正如馬氏兄弟的東方報業集團,三十年後上市,市值也不過十億左右。
從前,這無疑是霍曜的一大筆財富。
然而對於現在的霍曜而言,三十年後市值十億的產業並無吸引力,實在不值得為此耗費時間精力。
媒體真正的價值在於輿論導向,是發聲的重要工具!
半個月前,霍曜已讓楊度著手此事,若能收購現成公司最好,省去諸多麻煩,員工、渠道皆已完備,無需另行籌備。
星光大廈。
夜。
2320。
辦公室內。
楊度說:“霍先生,我已按您的要求,全額購下一家報社,名為《星光日報》,老板是位洋人,原本計劃賣掉資產後回鄉養老。
談判並不輕鬆,多花了80萬,《星光日報》估價最多400萬,但那位洋人見我們有意購買,就獅子大開口,索價600萬,幾輪討價還價後,最終定在480萬。”
霍曜打斷楊度的話,說道:“錢不是問題,我已經告訴過你,隻要符合標準,多花些錢也無妨。
你詳細說說《星光日報》以及報業的整體情況。”
“好的,霍先生。”
楊度立刻回應,“先說《星光日報》,這是一家中型報社,員工約120人,日均發行量約為5萬份。
總編輯叫鐘懷穀,也是我的老友,能力很強。”
“市民有閱讀報紙的習慣,所以不少日報銷量不錯,遠超雜誌,這是因為報紙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
“比如銷量最高的《東方日報》,除了港島、兩岸及國際新聞外,還包括財經、娛樂、體育、賽馬、投資等內容,還有名家撰寫的專欄如‘龍門陣’和評論欄目如‘正論’、‘功夫茶’,讓讀者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事。”
霍曜了解《東方日報》的強大,卻沒想到竟如此強大,便說:“我們也可以這樣做啊。”
楊度苦笑著搖頭,“這不可能,霍先生。”
“您知道嗎?單是《東方日報》,除去打雜工和臨時工,正式員工就有700多名,是我們《星光日報》的七倍。
他們還有30名駐外記者,編輯記者近240人。”
“《東方日報》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報道本地社會新聞,時效快,覆蓋廣,自然吸引了很多市民。”
霍曜點點頭,“人手不足可以逐步補充,慢慢來,接著說。”
楊度繼續道:“的早報和晚報加起來共有62種,其中銷量前三的是《東方日報》、《星島日報》和《明報》。”
“《東方日報》堪稱一枝獨秀,1969年創立,次年銷量便穩定在八萬份,四年之後日銷量突破三十萬份,最高時達到六十萬份,如今依舊保持在每日四十萬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明報》和《星島日報》的日銷量也在三十萬份左右,而我們的《星光日報》差距明顯。”
“我遵照霍先生的指示,嘗試與《東方日報》《明報》等大報聯係合作,但他們根本不予考慮,最後實在無奈,隻能收購了《星光日報》。”
“目前我們的主要問題不是資金,而是如何儘快提高銷量。”
“怎樣才能快速提升銷量?”
“非常簡單,像查先生為《明報》所做的那樣,連載小說!”
“隻要小說吸引人,銷量就能迅速上漲。
更重要的是,如果小說足夠精彩,銷量還能長期穩定下來,喜歡小說的讀者也會逐漸成為《星光日報》的忠實用戶。”
霍曜忍不住笑了,這不就是網絡時代寫手模式的前身嗎?
唯一的不同是,寫手是在網站發布作品,而這個時代則是在報紙連載,但核心是一樣的——都是邊寫邊刊的形式。
楊度飲了口茶,繼續說道:“查先生創辦《明報》之初,銷量也非常低迷,嘗試了許多方法都無濟於事,最終全靠他一支筆撐住了局麵,這才躋身三大暢銷報行列。”
“這件事我已經著手準備,正在物色優秀的小說作者。”
霍曜漫不經心地問:“找到合適的了嗎?”
“還沒有。”
楊度頓時泄氣,搖頭道:“我想找的,是像查先生這樣才華橫溢的大師級作家,但查先生這樣的天才隻有一個。”
“倪匡雖然不錯,但跟查先生的作品比起來還是遜色不少。
倪匡的小說充滿奇思妙想,想象力極為豐富,不過可讀性稍遜一籌,而且他收費極高,千字竟敢索價五百元。”
“近來,我打算降低標準……”
楊度話未說完,霍曜已拉開抽屜,拿出厚厚一疊早已打印好的小說稿,推給楊度,說道:“這段時間我寫了本小說,就叫《誅仙》,先連載這部試試看吧。”
霍曜說:"這部小說預計120萬字,我已寫完100萬字,剩下20萬字就能完稿,很快就能完成,連載時完全不用擔心稿件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