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外的官道上,旌旗招展,人聲鼎沸。
往日裡隻有重大慶典才會出現的儀仗,此刻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側,錦衣衛與禁軍將士手持兵器,維持著秩序,百姓們擠在道路兩旁,踮著腳好奇地張望——這樣的陣仗,他們隻在當年北伐大軍凱旋時見過,可如今北疆太平多年,並未聽說朝廷有戰事,眾人心中滿是疑惑。
“這是怎麼回事?陛下怎麼親自出城了?”一個老農拉著身邊的商販問道。
商販搖搖頭,眼中滿是困惑:“誰知道呢?前幾日聽說有船隊從海外回來,難不成是帶回了什麼寶貝?”
“再寶貝,也不至於讓陛下和太子殿下,還有滿朝文武都來迎接吧?”
人群中議論紛紛,大家都在猜測這陣仗背後的緣由。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伴隨著“駕!駕!”的吆喝聲,一隊騎兵疾馳而來。
為首的四人,正是從勘察加返回的朱高熾、朱雄英、李景隆與徐增壽。
四人一路快馬加鞭,臉上還帶著旅途的風塵,此刻正有說有笑——朱雄英還在念叨著沒能去成美洲的遺憾,李景隆則在講著美洲部落的奇聞,徐增壽時不時補充幾句,朱高熾笑著聽著,偶爾插言安撫朱雄英,氣氛輕鬆愉快。
可當他們轉過一道彎,看到前方官道上的景象時,四人臉上的笑容瞬間僵住,連馬速都慢了下來。
朱雄英瞪大了眼睛,下意識地說道:“這……這是皇爺爺的儀仗?還有我爹,和那麼多大人……”
李景隆與徐增壽也愣住了,他們雖知道糧種重要,卻從未想過會有如此盛大的迎接場麵。
朱高熾最先反應過來,連忙勒住馬韁,翻身下馬,其餘三人也緊隨其後。
四人整理了一下衣袍,快步走到儀仗前方,對著端坐在龍椅上的朱元璋,以及身旁的太子朱標,還有滿朝文武,雙膝跪地,齊聲行禮:“孫兒(臣)朱高熾、朱雄英、李景隆、徐增壽,參見陛下!參見太子殿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子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朱元璋原本還端坐著,見四人跪地,立刻笑著起身,大步走下龍攆,親自上前攙扶朱高熾:“好孫兒,快起來!一路辛苦了!”
他又依次扶起朱雄英、李景隆與徐增壽,拍了拍他們的肩膀,眼中滿是欣慰,“都起來,彆跪著了,朕等你們好幾天了!”
百姓們見此情景,更是驚訝不已——皇帝陛下不僅親自出城,還親自攙扶幾個年輕人,這四人到底帶回了什麼,能讓陛下如此重視?
人群中的議論聲更大了,大家都伸長了脖子,想知道答案。
朱元璋拉著朱高熾的手,回到龍攆旁,卻沒立刻坐下,而是神情鄭重地看著他,壓低聲音追問道:“熾兒,你老實跟朕說,你們從美洲帶回來的,真的是畝產能有二三十石的高產糧種?沒弄錯?沒誇大?”
他一生征戰四方,從濠州起兵到平定天下,見過太多因缺糧而餓殍遍野的慘狀——當年與陳友諒對峙鄱陽湖,軍中曾因糧草斷絕險些潰散;北伐蒙元時,無數士卒因糧草不濟凍餓而亡;即便登基稱帝後,每逢災年,河南、陝西等地的流民仍會背井離鄉,啃樹皮、吃草根的景象屢見不鮮。
老朱比誰都清楚,糧食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國家穩定的基石。這些年,他雖勵精圖治,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鼓勵墾荒、興修水利,可中原土地有限,人口卻逐年增多,再加上氣候多變,旱澇災害頻發,各地仍時有饑饉。
一旦糧價暴漲,便容易引發民變,威脅大明統治。
若是真有這般畝產能達二三十石的高產糧種,不僅能填補糧食缺口,讓百姓不再受餓殍之苦,還能囤積更多糧草以備不時之需;更重要的是,糧足則百姓安,民安則國穩,大明無需再因糧食問題憂心忡忡,無論是應對邊患,還是推進美洲開拓,都能無後顧之憂,根基自然便能徹底穩固。
朱高熾看著老朱眼中的期待與急切,笑著點頭,語氣堅定:“皇爺爺,孫兒不敢欺瞞您!這糧種是景隆與增壽從美洲的殷商部落得來的,子庚首領還親自演示了耕種方法,景隆與增壽也讓士卒詳細記錄了培植要點。玉米、紅薯、土豆這三種主要糧種,畝產確實能達到二三十石,而且耐旱耐貧瘠,無論是平原還是山地,都能種植。孫兒已經讓人把糧種帶來了,就在後麵的馬車上,您一看便知。”
“好!好!好啊!”朱元璋聽到肯定的答複,瞬間狂喜,忍不住叉腰大笑起來,笑聲洪亮,傳遍了整個官道。
往日裡威嚴的帝王,此刻竟像個得到心愛玩具的孩子,眼中滿是激動與喜悅。
他轉身對著太子朱標,聲音都有些顫抖:“標兒,你聽到了嗎?是真的!有了這些糧種,咱們大明的百姓,再也不用餓肚子了!再也不會有‘易子相食’的慘劇了!”
朱標也激動得眼眶發紅,走上前握住朱高熾的手,聲音哽咽:“好!都是好孩子!辛苦你們了!你們為大明,為百姓,立了大功!”
滿朝文武更是振奮不已,紛紛上前道賀,翰林院學士激動地說道:“陛下!此乃天賜大明!有此糧種,我大明定能國泰民安,萬代興盛!”
戶部尚書趙勉也連忙上前一步,躬身說道:“臣這就安排戶部下轄的農官,即刻挑選肥沃土地著手試種!從育種、耕種到收獲,全程派專人盯守,定要儘快摸透培植規律,將糧種推廣到全國各地,讓百姓早日受益!”
說罷,他還不忘補充,“臣已想好,先在應天、鳳陽等地開辟試驗田,這些地方氣候適宜,農官經驗豐富,定能不負陛下與殿下所托。”
但朱高熾卻擺了擺手,臉上帶著溫和卻堅定的笑容:“趙尚書的心意,我們明白。隻是這糧種一事,此次暫且不交給戶部打理了,我之所以親自帶著糧種回京,就是為了親自盯著培育事宜——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每一步都要親自過目,確保萬無一失。”
這話一出,不僅趙勉愣了一下,滿朝文武也有些意外。
朱高熾見狀,連忙解釋道:“諸位大人莫要誤會,並非我信不過戶部,實在是這高產糧種太過金貴,關乎大明社稷安危與億萬百姓生計,容不得半分差錯。咱們從美洲帶回的糧種數量本就有限,每一粒都來之不易,是水師兒郎闖過風暴、熬過疾病,甚至付出性命才換來的。”
他頓了頓,語氣愈發鄭重:“若是交給戶部,萬一有官員因經驗不足誤了培育時機,或是有人屍位素餐、敷衍了事,把這些好不容易得來的糧種給養死、種廢了,咱們去哪裡再找第二份?到時候,不僅辜負了水師兒郎的犧牲,更會讓無數盼著吃飽飯的百姓失望,那才是真的沒地方哭去!”
朱元璋站在一旁,聽著朱高熾的話,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腰間的玉帶,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朱高熾素來沉穩謹慎,做事從不出紕漏,且對糧種之事極為上心——從勘察加一路親自護著糧種回京,這份重視程度遠超旁人。
再者,戶部雖掌管農務,可此前從未接觸過美洲糧種,確實存在經驗不足的風險,一旦出了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片刻後,朱元璋抬起頭,眼中閃過決斷,對著眾人說道:“高熾說得在理!這糧種培育之事,就依他的意思,由他親自負責。”
他看向朱高熾,語氣中滿是信任,“你這孩子,打小就穩重,做事靠譜,從不讓朕失望。這次糧種培育,朕信你能做好。需要什麼人手、物資,儘管跟朕說,朕全力支持你!”
朱高熾連忙躬身領命:“謝皇爺爺信任!孫兒定不辱使命,定會儘快培育成功,早日將糧種交給戶部推廣,讓大明百姓早日吃上飽飯!”
趙勉也反應過來,連忙說道:“殿下考慮周全,臣自愧不如!往後戶部定會全力配合殿下,無論是挑選農官協助,還是調配農具、肥料,臣都隨時聽候差遣!”
其他官員也紛紛附和,表示會支持朱高熾的培育工作。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對著眾人說道:“糧種培育是眼下第一要務,所有人都要全力配合高熾。待培育成功,推廣到各地後,朕再論功行賞!”
隨後,他又看向朱高熾,笑著補充,“你剛回京,一路辛苦,先歇息兩日,再著手準備培育之事。朕已讓人在皇宮外的禦田旁收拾好了院落,你隨時可以去那邊打理試驗田。”
朱高熾再次謝恩,心中鬆了口氣——他最擔心的就是糧種培育過程中出現意外,如今得到皇爺爺的支持,又能親自把控每一個環節,定能確保糧種順利培育成功。
而滿朝文武看著這一幕,也紛紛放下心來,他們知道,有朱高熾親自負責,這關乎社稷的高產糧種,定能在大明的土地上紮下根來,為天下百姓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