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張伯倫與他的“綏靖政策”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戰那些事兒 > 第22章 張伯倫與他的“綏靖政策”

第22章 張伯倫與他的“綏靖政策”(1 / 1)

上一回咱們講到慕尼黑協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最終覆滅,這可以說是將英法兩國推行的“綏靖政策”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讀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都對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憋了一肚子火,覺得他簡直就是個老糊塗、賣隊友、助紂為虐的典型。

確實,站在我們“事後諸葛亮”的角度,手握曆史的標準答案,張伯倫的所作所為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可思議,那麼的愚蠢短視。但是,曆史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張伯倫和他所代表的英國,當時做出那樣的選擇,真的僅僅是因為“老糊塗”或者“膽小怕事”嗎?這背後有沒有更深層次、更複雜的原因呢?

這一回,咱們就暫時收起憤怒的情緒,嘗試著戴上“曆史學家”的眼鏡,回到1930年代的英國和歐洲,用一個更客觀、更全麵的視角,去解碼一下那個備受爭議的“綏靖政策”,看看它到底是怎麼來的,張伯倫這口“黑鍋”又該背多少。

提起張伯倫,很多人腦海裡浮現的,可能就是那個在慕尼黑會議後,從飛機上走下來,揮舞著一張紙,興奮地宣布“我帶來了我們一代人的和平”的形象。這個形象,後來成了“天真”、“愚蠢”、“對牛彈琴”的代名詞。似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張伯倫和他那套綏靖政策要負主要責任。

把他描繪成一個“老糊塗”、“膽小鬼”,當然很簡單,也很解氣。但如果我們真的想理解曆史為什麼會那樣發展,恐怕不能僅僅停留在貼標簽上。

張伯倫本人,其實並非一個無能之輩。他在成為首相之前,在國內政治比如財政、衛生改革方麵)也頗有建樹,是個經驗豐富的政治家。而且,他追求和平的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真誠的。那麼,這樣一個並非愚蠢的政治家,為何會堅定地推行一條最終被證明是災難性的綏靖政策呢?

要理解綏靖政策,就不能隻看張伯倫一個人,而要看當時整個英國乃至歐洲的社會和政治大環境。可以說,綏靖政策的出籠,是多種因素複雜交織的產物:

1.對戰爭的極度恐懼:一戰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和巨大傷亡英國損失了近百萬青壯年),給整整一代英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人們對戰爭的恐懼深入骨髓,任何可能引發另一場大規模戰爭的行為,都會引起民眾和大部分政治精英的強烈反感。“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戰爭”,成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主流思潮,也是任何政治家都不能忽視的“民意”。張伯倫本人就是這種思潮的堅定信仰者和代表者。

2.對《凡爾賽和約》的“反思”與“愧疚”

一戰結束後不久,英國國內就出現了一股“反思”的聲音,認為《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處理過於苛刻和不公。很多人包括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者、政客)覺得,德國人抱怨凡爾賽條約是有道理的,比如萊茵蘭非軍事化、禁止德奧合並等條款確實有點“欺負人”。他們天真地認為,如果能逐步修正這些“不公正”的條款,滿足德國一些“合理”的訴求,就能化解德國的不滿,從而維護歐洲和平。這種對德國某種程度的“同情”和對凡爾賽條約的“愧疚感”,也為綏靖政策提供了道義上的“支持”雖然是錯誤的)。

3.軍事和經濟上的“力不從心”

一戰和之後的大蕭條,也讓“日不落帝國”的家底兒被掏空了不少。英國在戰後進行了大規模裁軍,到了1930年代中期,麵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擴軍步伐雖然納粹的宣傳有不少水分,但聲勢嚇人),英國人發現自己的軍事力量特彆是陸軍和空軍)是準備不足的。真要擼起袖子跟德國乾一架,英國人心裡也沒底。因此,“拖”字訣就成了首選:用談判和讓步來爭取時間,趕緊重整軍備。這是一種無奈但現實的考量。同時,經濟上的困難也使得政府不願意在軍備上投入過多,擔心影響經濟複蘇和社會福利。綏靖,看起來比對抗要“省錢”。

3.“紅色威脅”大於“褐色威脅”?反共意識形態作祟

這一點也非常關鍵!在當時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和許多統治精英看來,共產主義和蘇聯的威脅,遠比納粹德國的威脅更可怕、更根本!希特勒和墨索裡尼雖然討厭,但他們至少是“民族主義者”,是“反共”的,還能在國內帶來所謂的“秩序”;而蘇聯輸出的共產主義革命,那可是要徹底顛覆資本主義製度和私有財產的“洪水猛獸”,是對大英帝國全球利益的直接挑戰!因此,寧可容忍甚至扶持一個反共的德國哪怕是納粹德國),也不能讓共產主義在歐洲特彆是西歐)擴張。這種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識形態,使得英國在麵對納粹擴張時,往往采取了縱容甚至暗中鼓勵比如希望德國“禍水東引”去對付蘇聯)的態度。這無疑是綏靖政策重要的思想根源之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4.對希特勒本人的嚴重誤判

張伯倫等人,確實嚴重低估了希特勒的邪惡本質和無限野心。他們可能真的相信希特勒隻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其目標僅僅是推翻凡爾賽和約、收回德意誌民族的聚居區。他們試圖用傳統的外交邏輯和“紳士風度”去理解和應對一個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毫無信義可言的戰爭狂人,結果自然是被耍得團團轉。

5.缺乏可靠的盟友

當時的國際環境也讓英國感到孤立。法國雖然是盟友,但政局不穩,軍事思想保守迷信馬奇諾防線),而且不敢在沒有英國支持下單乾。美國則奉行孤立主義政策,明確表示不願意卷入歐洲的爛攤子。蘇聯呢?意識形態對立,英法對其極度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也是相互的)。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覺得自己缺乏足夠強大的、可靠的盟友來共同對抗德國,這也是其選擇綏靖的原因之一。

6.國內民意的裹挾

最後,我們也不能忽略英國國內的民意。在慕尼黑協定之前,英國民眾普遍支持和平,支持張伯倫的綏靖努力。張伯倫的政策,在當時是有著廣泛民意基礎的。當然,這種民意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對戰爭的恐懼和對事實的無知或者說被媒體誤導)所塑造的。

現在我們重點來討論張伯倫簽署的《慕尼黑協定》,犧牲了捷克斯洛伐克,這種在我們今天看來極其不光彩、極其不負責任的“賣隊友”行為,為什麼在當時卻能得到大部分英國民眾的支持和歡呼呢?

這並不是因為英國人都傻,或者都缺乏道德感,而是由當時極其特殊的曆史背景和民眾心理決定的:

1.對戰爭的恐懼壓倒一切!我們必須再次強調一戰帶來的創傷。那場戰爭讓英國整整一代人付出了血的代價。對於經曆過或者聽父輩講述過索姆河、凡爾登絞肉機般恐怖場景的普通英國人來說,“和平”本身,就是最高的價值,甚至高於所謂的“國際道義”或“彆國主權”。隻要能避免自己的家園再次被戰火蹂躪,避免自己的親人再次被送上戰場,他們願意接受任何代價,哪怕這個代價是犧牲一個“遙遠的”、“與我們無關的”張伯倫語)小國。

2.“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捷克斯洛伐克對於大部分英國普通民眾來說,確實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存在。他們可能連這個國家的名字都念不清楚,更不了解蘇台德問題的複雜曆史經緯。在他們看來,這似乎更像是德國人內部的“家務事”讓說德語的蘇台德人回歸德國)。為了這樣一個“與我無關”的問題,讓英國卷入一場可能的世界大戰,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理喻、也無法接受的。

3.信息不對稱與政府宣傳:當時的信息傳播遠不如現在發達。普通民眾了解國際局勢,主要還是通過報紙和廣播。而張伯倫政府則利用宣傳機器,將慕尼黑協定描繪成一次巨大的外交勝利,宣稱成功地“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爭端”,避免了戰爭。大部分民眾自然是願意相信政府傳遞的“好消息”的。

4.對希特勒的普遍誤判不止張伯倫一人):當時,不僅是張伯倫,英國社會包括很多精英階層)普遍對希特勒的真實野心認識不清。很多人真的相信,希特勒隻是想修正凡爾賽條約的不公,收回德意誌民族聚居區而已。他們無法想象,這個看起來有點滑稽的“小胡子”,內心竟然隱藏著征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瘋狂念頭。

所以,當我們看到張伯倫從慕尼黑飛回倫敦,揮舞著那張廢紙,受到民眾英雄般歡迎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那些歡呼的民眾都是愚蠢的。他們是在為避免了戰爭而歡呼,是在為自己的親人能夠繼續平安生活而慶幸。這種想法,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無疑是自私、短視且最終是徒勞的,但在當時那種特定的曆史氛圍和心理狀態下,卻是真實存在的普遍民意。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正是迎合了或者說利用了)這種民意。

綜上所述,英國的綏靖政策,並非張伯倫一人“老糊塗”的結果,而是當時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多種複雜因素交織下的產物。它裡麵有對和平的真誠渴望,有對戰爭的巨大恐懼,有對凡爾賽條約的反思,有軍事經濟實力不足的無奈,有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識形態偏見,也有對希特勒和納粹本質的致命誤判。

當然,理解綏靖政策的原因,絕不等於認同它的結果。曆史已經證明,綏靖政策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它不僅沒有帶來和平,反而犧牲了小國的利益和國際公義,助長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最終讓英國自身付出了更慘重的代價。

來說張伯倫本人,可能確實是一位真誠的和平主義者,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其對形勢的判斷、對對手的認識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無疑是失敗的。他或許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傻瓜”,但他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危機管理者”。他最終為他的天真和固執,付出了沉重的曆史評價。

就在張伯倫還在為他那短暫的“和平”沾沾自喜或者說,在捷克被吞並後開始擔驚受怕、準備調整政策)的時候,希特勒和墨索裡尼在歐洲大陸攪得天翻地覆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在世界的另一端,遠東的日本,這個早就退出了“國聯群聊”、並且在1937年底正式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的軸心國“三弟”,也一刻沒有閒著!那麼它到底是為什麼從一個農業國到工業國最後演變成“極端民族主義”與“軍國主義”的呢?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娘娘們彆作妖,奴才要出手了 仙界誅魔神將 重生歸來:豪門契約小甜妻 愛不候時 林瀾的快穿人生 資本家大小姐掙軍功,老公寵翻天 道遊天地 重生之我要做渣女 我體內有座怪物屋 我娛樂圈小糊咖會億點仙法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