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咱們說到,德國人一記“威悉演習”,雖然海軍虧了老本,但總算是把丹麥和挪威給拿下了。可這事兒在海峽對岸的英國,卻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政治大地震!挪威戰役中盟軍那看來糟糕的表現,就像一盆冰水,把英國人從“奇怪戰爭”的迷夢中徹底澆醒了!大家夥兒心裡那個火啊,噌噌地往上冒!
矛頭,自然直指當時坐在唐寧街10號的那位首相——內維爾·張伯倫。
老張這個人吧,可能真是個老好人,一門心思地想避免戰爭,為了“和平”不惜跑到德國去跟希特勒低三下四地簽《慕尼黑協定》,還回來得意洋洋地揮舞著那張“保證書”,說什麼“一代人的和平”。結果呢?希特勒轉頭就把捷克給整個吞了,現在又滅了波蘭,還順手把丹麥和挪威也給占了!這臉打得,啪啪響!所謂的“綏靖政策”,已經被證明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
再加上挪威這一仗打得如此窩囊,英國人一看,得,指望這位“和平紳士”帶領我們打贏這場仗,恐怕是沒戲了!國內的不滿情緒達到了頂點。報紙上罵聲一片,議會裡更是吵翻了天。
這時候,有一個人的身影,開始在人們心中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誰啊?溫斯頓·丘吉爾!
這位爺,咱們前麵也稍微提過。貴族出身,當過兵打過仗,從政幾十年,啥大風大浪沒見過?脾氣倔得像頭牛,愛抽雪茄,愛喝酒,演講起來唾沫橫飛,極富煽動力。最關鍵的是,在整個30年代,當張伯倫他們一門心思搞“綏靖”的時候,丘吉爾幾乎是唯一一個在議會裡不停地、大聲地警告大家:“希特勒是個危險人物!納粹德國是心腹大患!我們必須趕緊武裝起來,準備打仗!”可惜那時候沒人聽他的,還嫌他是個“戰爭販子”,把他晾在一邊好多年所謂的“政治荒野”時期)。
直到戰爭爆發,張伯倫才把他請回來當海軍大臣。現在看來,當初被大家嫌棄的“烏鴉嘴”,恰恰是看得最準的“明白人”!
1940年5月7日至8日,英國下議院就挪威戰役的失敗,展開了一場堪稱“史詩級”的激烈辯論。議員們包括執政的保守黨內部成員)輪番上陣,把對張伯倫政府的不滿和憤怒,一股腦兒地全倒了出來。火力之猛,言辭之犀利,讓張伯倫是如坐針氈,麵色慘白。
辯論中,老將利奧·艾默裡更是站起來,指著政府席位上的張伯倫等人,引用了三百年前克倫威爾解散議會時說的那句名言,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怒吼:“你們在這兒坐得太久了,對國家毫無貢獻!看在上帝的份上,走吧!”
這句話,如同晴天霹靂,徹底擊垮了張伯倫政府的威信!
隨後的信任投票,雖然張伯倫政府在名義上沒有輸因為保守黨議員占多數),但反對票和棄權票的數量急劇增加,政府的多數優勢大大縮水。這清楚地表明,張伯倫已經失去了議會的有效支持。更要命的是,反對黨工黨明確表態:我們願意加入聯合政府,共赴國難,但前提是——張伯倫必須下台!我們不跟他玩!
於是這位為了“和平”奔走呼號、甚至不惜向希特勒低頭的首相,就這麼黯然下台了。他心裡能不憋屈嗎?能不鬱悶嗎?估計是五味雜陳,一肚子的委屈沒處說。他可能翻來覆去地想:“我那麼努力地避免戰爭,難道錯了嗎?我一次次地飛去德國,難道不是為了大家夥兒好嗎?想當初搞綏靖的時候,議會裡多少人點頭稱讚?報紙上多少人替我叫好?怎麼現在仗打起來了,形勢不妙了,所有的錯就都成了我一個人的?這屎盆子也不能光扣我一個人頭上吧?”
但政治這玩意兒,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這麼不講道理。老百姓也好,曆史也好,往往隻認結果,不問過程,更不管你當初的出發點是多麼的高尚或者無奈。你張伯倫為了和平,低三下四,受儘委屈,可最後和平沒來,戰爭卻以更猛烈的方式來了,那你就是失敗者,就是那個把國家帶進溝裡的“罪人”,所有的責任,都得你一個人扛著,辯解都沒人聽!這就是當老大的代價,風光無限時受人追捧,一旦栽了跟頭,就得有被萬人唾罵、獨自背鍋的痛苦。
反過來想想呢?其實也一樣。假如你當初搞的那個政策,在當時所有人看來都覺得不靠譜,甚至覺得你這人是不是腦子壞了,瞎折騰!就好比咱們身邊吧,總有那麼些所謂的“神人”,非要辭掉鐵飯碗去搞什麼“互聯網+”,或者砸鍋賣鐵去投資一個八字還沒一撇的“風口”,周圍的人肯定都覺得他瘋了,等著看他笑話。)可要是最後的結果,歪打正著,居然讓你給搞成了,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呢?那情況就完全反過來了!所有人都會把你捧上天,說你當初是多麼的有眼光、多麼的有魄力、多麼的英明神武!當初那些嘲笑你的人,立馬就變臉來拍你的馬屁,甚至還會說“我早就看出來你小子行!”至於你當初那個決策過程有多麼不靠譜、運氣成分有多大,誰還管那個!結果對了,你就是英雄!過程中的可笑和荒唐,反而成了“英雄不走尋常路”的傳奇主角。所以說啊,這評價曆史人物,評價一個政策的成敗,有時候看的真就是個結果,甚至可以說,是“成王敗寇”,充滿了無奈和偶然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也許此時的張伯倫不懂的這個道理,正是這份巨大的委屈、不甘,以及對這種“結果論英雄”殘酷現實的深刻體會和精神壓力,徹底摧垮了這位老人的身體。下台後,他雖然還在丘吉爾的戰時內閣裡短暫地乾了一段時間當了個不管事的樞密院議長),但也隻是強撐著。很快,他就被診斷出了癌症晚期,身體迅速垮掉。僅僅在辭去首相職務半年後,也就是1940年11月,這位一生追求和平卻最終身陷戰爭漩渦、還背負了無數罵名的前首相,就在鬱鬱寡歡中病逝了。他的是非功過,也成了曆史上一個永遠爭論不休的話題。
張伯倫走了,誰來接替他,扛起這副千斤重擔呢?當時主要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此人德高望重,是保守黨大佬,國王也挺信任他;另一個自然就是丘吉爾了。
按理說,哈利法克斯似乎更有“賣相”,更符合英國上流社會的口味。但關鍵時刻,曆史往往會選擇那個最“合適”而不是最“體麵”的人。哈利法克斯自己可能也覺得,自己那套溫文爾雅的做派,不適合當戰時領袖,或者說,他有點“怕”承擔這個責任。而丘吉爾呢?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他那“好鬥”的性格,但在國家危亡之際,恰恰是他的強硬、他的鬥誌、他的“永不言敗”的精神,以及他能團結各派包括工黨)的能力,成了最寶貴的品質!
最終,在各方權衡和妥協之下,1940年5月10日,英王喬治六世正式任命溫斯頓·丘吉爾為英國首相!
曆史,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丘吉爾宣誓就任首相的這一天,恰恰是德國軍隊發動對法國和低地國家總攻的日子!西線的“奇怪戰爭”徹底結束,“閃電戰”的魔爪已經伸向了法國!
丘吉爾,這位在政治的“冷板凳”上坐了好幾年的“老獅子”,終於在他65歲這年,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他等這一天,等了太久!但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大英帝國有史以來最黑暗、最危險的時刻!挪威戰場的爛攤子還沒收拾利索,法國的防線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崩潰,英國遠征軍危在旦夕,整個歐洲都籠罩在納粹的陰影之下!
這位新上任的“戰時首相”,抽著雪茄,喝著白蘭地,眯著眼睛看著地圖上那一片片正在被德軍“染黑”的區域。他知道,一場決定英國生死存亡的惡戰,已經無可避免。他發表他那段著名的就職演說,告訴全世界,也告訴希特勒:英國,永不投降!
而與此同時,在柏林,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著他們征服法國的作戰計劃——“黃色方案”。他們相信,隻要打垮了法國,英國這個“孤島”也蹦躂不了幾天了。
真正的西線大決戰,即將拉開帷幕!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