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列寧和他的布爾什維克黨在1917年十月那幾天,瞅準了機會,在彼得格勒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就把臨時政府給掀翻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還麻溜地頒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準備退出一戰,把地分給農民。
聽起來是不是挺順的?感覺革命一下子就成功了?
您要是這麼想,那可就太天真了!拿下首都彼得格勒,那僅僅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或者說,是捅了更大的一個馬蜂窩!
布爾什維克奪權,靠的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和一部分嘩變的士兵,再加上精準的組織和“和平、土地、麵包”這些極具誘惑力的口號。但在廣袤的俄國大地上,支持他們的人,遠沒有達到絕對多數。
那些失去土地的地主貴族能甘心嗎?那些工廠被沒收的資本家能答應嗎?那些忠於沙皇或者信奉自由民主的舊軍官們能服氣嗎?那些同樣想搞社會主義、但跟布爾什維克不是一路人的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能咽下這口氣嗎?還有那些原本就想獨立的邊疆民族比如烏克蘭、格魯吉亞)能錯過這個“趁你病要你命”的機會嗎?更彆說,那些原本跟俄國並肩作戰的協約國英法美日等),一看你布爾什維克不僅單方麵退出戰爭,還要廢除沙皇欠的債,甚至還要把“赤色瘟疫”傳遍全世界,他們能坐視不管嗎?
答案是:都不能!
於是乎,幾乎就在蘇維埃政權剛剛宣布成立的那一刻起,各種反對力量就開始從四麵八方集結起來,準備把這個紅色的“怪胎”扼殺在搖籃裡!一場席卷整個前沙俄帝國、持續了近五年之久、殘酷血腥到了極點的——俄國內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這場內戰,簡單來說,就是一場“紅軍”打“白軍”的大混戰,還夾雜著各路地方武裝和外國乾涉軍的“攪和”。
“紅”的一方:就是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黨和他們組建的工農紅軍。他們的目標是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把革命推向全國。
“白”的一方:成分就複雜了去了!這是一個鬆散的、內部矛盾重重、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反布爾什維克”的大雜燴聯盟。裡麵有:
沙俄舊軍官:比如高爾察克、鄧尼金、尤登尼奇、弗蘭格爾這些一戰時期有點名氣的將軍,他們掌握著一部分舊軍隊,夢想著恢複昔日的帝國榮光或者建立軍人獨裁。
保皇派:還想請回沙皇或者他的親戚)的人。
自由派:比如立憲民主黨人,他們反對沙皇,但也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無產階級專政”,希望建立西方式的議會民主。
其他社會主義者:比如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主要是右派),他們雖然也想搞社會主義,但跟布爾什維克在革命道路和方式上有根本分歧,也被布爾什維克打壓,所以也加入了反抗陣營。
哥薩克:這些生活在頓河、庫班等地的半軍事化群體,傳統上比較保守,而且土地利益受到了威脅,也成了白軍的重要力量。
外國乾涉軍:英國、法國、美國、日本、捷克軍團……這些“外援”更是各懷鬼胎,打著各種旗號比如“阻止德國勢力擴張”、“保護僑民”、“防止共產主義蔓延”),在俄國的各個角落登陸,給白軍提供武器、金錢和有限的軍事支持,甚至直接占領了一些地區。
這場仗,打得那叫一個天昏地暗,地域廣闊得令人難以想象!幾乎整個前沙俄帝國的版圖,都成了戰場!
從1918年春天開始,戰火就在俄國大地上全麵燃起,形成了好幾個主要的戰線:
南方戰線:最危險的威脅!這是白軍勢力最強、對蘇維埃政權威脅最大的一個方向。在俄國南部水草豐美的頓河、庫班地區,由前沙皇將軍科爾尼洛夫後來戰死)、阿列克謝耶夫以及後來的安東·鄧尼金等人領導的“誌願軍”後來發展成“南俄武裝力量”)逐漸壯大。他們得到了英法的重點支持。1919年夏天到秋天,是鄧尼金白軍最“風光”的時候!他們一路向北猛攻,接連占領了哈爾科夫、庫爾斯克、奧廖爾等重要城市,兵鋒一度直指距離莫斯科隻有幾百公裡的圖拉!當時的蘇維埃政權真是命懸一線!莫斯科城內氣氛緊張,列寧甚至一度考慮過要不要放棄首都。為了保衛莫斯科,布爾什維克喊出了“一切為了前線!”的口號,動員了所有力量。最終,紅軍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頂住了鄧尼金的攻勢,並於1919年底發動反攻,將鄧尼金的部隊擊潰,趕回了黑海沿岸。
東方戰線:西伯利亞的“最高統治者”在廣袤的西伯利亞,原沙俄海軍上將亞曆山大·高爾察克,在捷克軍團一戰時被俘的捷克士兵,想借道西伯利亞回國,結果卷入了內戰)和部分社會革命黨人的支持下,於1918年底在鄂木斯克發動政變,推翻了當地的社會黨政府,自封為“俄國最高統治者”。他一度控製了從烏拉爾山到太平洋的廣闊領土,也得到了協約國尤其是英法)的承認和援助。1919年上半年,高爾察克的軍隊也曾向西發動進攻,試圖與南方的鄧尼金會師。但紅軍在東線同樣組織了頑強的抵抗,並利用高爾察克後方不穩、內部矛盾重重等弱點,發動反擊。最終,高爾察克的軍隊被擊潰,他本人在逃亡途中被社會革命黨人出賣,交給了布爾什維克,於1920年初在伊爾庫茨克被槍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西北戰線:彼得格勒的保衛戰在靠近波羅的海的地區,由前沙皇將軍尼古拉·尤登尼奇指揮的西北白軍,在愛沙尼亞境內組建,並得到了英國海軍的有限支持。尤登尼奇在1919年發動了兩次旨在奪取革命“搖籃”彼得格勒的攻勢。特彆是10月份那次,他的部隊一度打到了彼得格勒的近郊,城內形勢萬分危急!又是托洛茨基親自趕到前線,整頓防務,調集援軍,甚至親自上陣鼓舞士氣。最終,紅軍憑借著堅強的意誌和後備力量,硬是把尤登尼奇的攻勢給頂了回去,並將其徹底擊潰。
北方戰線與外國乾涉:在北方的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港,英、法、美等國的乾涉軍早在1918年就登陸了,最初的借口是防止德國人搶走協約國囤積在那裡的軍用物資,後來則公開支持當地的反布爾什維克政權。但這些乾涉軍規模不大,士氣也不高士兵們厭倦了戰爭,不明白為啥要在冰天雪地裡跟俄國人打仗),再加上遠離俄國腹地,影響有限。隨著紅軍力量的增強和國內反戰聲音的高漲,到1919年底至1920年初,這些外國乾涉軍也陸續撤離了。
這場內戰打得如此殘酷,範圍如此廣闊,為什麼最終是看似力量更弱的紅軍贏了呢?這裡麵門道可不少:
紅軍的優勢:
地利與人和相對而言):布爾什維克控製著俄國的核心地帶——莫斯科、彼得格勒以及中部工業區,這裡人口密集,工業基礎雖然殘破)尚存,鐵路網絡也相對發達,便於調動兵力和物資,擁有內線作戰的優勢。而且,他們的口號特彆是“土地歸農民”)在初期確實贏得了部分農民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對),工人階級更是他們的基本盤。
統一的領導和鋼鐵般的意誌: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提供了強有力的、集中的政治和軍事領導。托洛茨基更是展現了非凡的組織才能,在極短時間內,依靠強製征兵和利用舊軍事專家但用“政治委員”監督)等手段,硬是把一支由工人赤衛隊和嘩變士兵組成的“烏合之眾”,打造成了一支數百萬人的、有戰鬥力的正規軍——紅軍。他們為了保衛革命成果,展現出了驚人的決心和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