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回咱們說到,納粹德國為了替意大利這個“扶不起的亞平寧兄弟”收拾殘局,急忙在北非戰場派出“沙漠之狐”隆美爾登場救火,結果打著打著,連自己也被燒得滿身是灰,不得不一路從阿拉曼敗退回突尼斯——這邊北非戰場剛剛折騰完,那邊的東線戰場卻早已是另一番風雲突變。
鏡頭再拉回到蘇聯。就在隆美爾在沙丘裡翻滾時,克裡姆林宮裡的斯大林同誌,正踱著步子,心裡打著另一個算盤。自打莫斯科保住了,蘇聯紅軍紅軍也總算從“被追著打”的狀態,轉變成了“還能追著彆人打”的局麵。勝利的喜悅讓斯大林這位“鋼鐵之人”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不過嘛,這笑容裡似乎也夾雜著一種“飄”的氣息。
畢竟,能在莫斯科城下,把德國人打得滿地找牙,這事兒聽起來就夠提氣的!於是他老人家心裡那團被巴巴羅薩行動壓了大半年的鬱氣,總算憋不住了,又開始幻想起揮師西進、紅旗插遍歐洲的畫麵來。斯大林同誌覺得:現在就是時候了!趁德國人還在發抖,咱們不如主動出擊,來個“全麵反攻”,一舉把這場戰爭提前打個收官!
先說說蘇聯為什麼要反擊。
1941年的冬天,對蘇聯來說,簡直是從地獄門口撿回了一條命。當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坦克,在莫斯科城下被凍成了鐵疙瘩,士兵們穿著單薄的軍大衣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中瑟瑟發抖,夢想著回家過聖誕節的願望變成了奢望的時候,克裡姆林宮裡的斯大林同誌,總算是能稍微喘口氣,把那顆提到嗓子眼的心,稍微往下放了放。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雖然慘烈,雖然蘇聯紅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是自“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以來,蘇軍取得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戰略性勝利!這勝利,就像一針強心劑,狠狠地紮進了每一個蘇聯人的血管裡。它告訴全世界,也告訴那些曾經對蘇聯能否頂住德國進攻持懷疑態度的人包括丘吉爾和羅斯福在內):希特勒的“閃電戰”並非不可戰勝!蘇聯紅軍,也並非不堪一擊!
這勝利的喜悅,很快就衝昏了克裡姆林宮裡一些大佬的頭腦,特彆是斯大林本人。他似乎覺得,既然能在莫斯科城下把德國人打得屁滾尿流,那就證明德國人已經是強弩之末,外強中乾了。現在,正是乘勝追擊,痛打落水狗,一舉把這些法西斯侵略者徹底趕出蘇聯國土,甚至解放整個歐洲的“大好時機”!他那顆因為戰爭初期接連慘敗而備受壓抑的雄心,又開始像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下的甲烷氣泡一樣,咕嘟咕嘟地往上冒了。
於是,就在莫斯科城下的炮聲尚未完全平息,德軍還在狼狽後撤的時候,1941年12月5日至6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斯大林、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以及剛剛因指揮莫斯科防禦戰而聲望日隆的朱可夫大將,他們組成了戰時決策的核心鐵三角)便迫不及待地做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甚至可以說是有點“冒進”的戰略決策——在整個蘇德戰場的北部、中部和南部戰線,同時發動一場規模空前、旨在徹底擊潰德軍、甚至將戰爭引向德國本土的冬季大反攻!
斯大林同誌的戰略意圖,那是相當的“宏偉”:
他要在中部戰場,也就是莫斯科方向,由朱可夫指揮的西方麵軍和科涅夫指揮的加裡寧方麵軍,以及鐵木辛哥指揮的西南方麵軍右翼,繼續向西猛攻,目標是徹底粉碎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收複斯摩棱斯克,甚至兵臨東普魯士邊境!
在北部戰場,要解除對列寧格勒的圍困,把芬蘭軍隊趕回老家去!
在南部戰場,要解放頓巴斯工業區,奪回克裡米亞半島,把德國人趕出烏克蘭!
最好呢,能通過這一連串的淩厲攻勢,在1942年春天到來之前,就徹底結束戰爭,讓紅旗插遍整個歐洲!
這個計劃,聽起來是不是很“燃”?很“給力”?簡直就是要把德國人按在地上摩擦的節奏!斯大林甚至可能已經在琢磨著,等打到柏林,是在勃蘭登堡門前閱兵呢,還是在國會大廈頂上開個慶功宴,順便把希特勒的胡子給揪下來當紀念品。
就在斯大林和他的將軍們在克裡姆林宮裡對著地圖指點江山、豪情萬丈的時候,被他們視為“不堪一擊、即將崩潰”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說實話,確實挺慘的。莫斯科城下的失敗,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來說,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得他們是暈頭轉向,元氣大傷。數十萬士兵傷亡、凍傷或者被俘,大量的坦克、火炮和車輛因為嚴寒和缺乏維護而報廢或被遺棄。士兵們的士氣也跌入了穀底,很多人第一次對這場戰爭的前景產生了懷疑和恐懼。
前線的德軍將領們,比如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博克元帥這位爺在12月中旬因為健康原因,也可能是因為跟希特勒意見不合,被“客氣地”解除了職務,換上了更聽話的克魯格元帥)、裝甲兵悍將古德裡安他因為堅持要求撤退保存實力,也被希特勒給擼了頂子,打發回後方“養病”了)等人,都清醒地認識到,德軍已經無力再向莫斯科發動進攻,必須立刻進行有組織的戰略性後撤,收縮兵力,固守待援,等待來年春天再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希特勒這位前“陸軍下士”,根本聽不進這些“失敗主義”的言論!他固執地認為,德軍的失敗隻是暫時的,是由於天氣原因和個彆將領的“懦弱”造成的。他嚴令所有部隊,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堅守現有陣地,不許後退一步!”誰敢擅自撤退,格殺勿論!
為了貫徹他這個“寸土不讓”的死命令,希特勒甚至在12月19日,親自罷免了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由他自己,阿道夫·希特勒,兼任德國陸軍總司令!這位從來沒指揮過部隊的“藝術愛好者”,現在要親自指揮數百萬大軍,在廣袤的東線戰場上,跟斯大林和朱可夫這些“老油條”掰手腕了!這操作,簡直是“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估計連拿破侖在天之靈聽了都得直搖頭。
希特勒的這道“死守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阻止了德軍在某些地段可能出現的雪崩式潰敗,但也使得德軍喪失了進行戰略機動和彈性防禦的寶貴機會,很多部隊被迫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與數倍於己的蘇軍進行死磕,付出了不必要的慘重傷亡。
然而,德國軍隊畢竟還是有其深厚的軍事傳統和高度的組織紀律性的。雖然在最初的混亂和潰退之後,他們很快就在蘇軍的猛烈攻勢麵前,逐漸穩住了陣腳,並依托著一些關鍵的城鎮和交通樞紐,構築起了一道道被稱為“刺蝟”陣地的環形防禦體係。這些“刺蝟”陣地,雖然孤立無援,補給困難,但在德軍士兵那種近乎變態的頑強和精準的火力麵前,卻像釘子一樣,死死地釘在了蘇軍前進的道路上,給蘇軍的進攻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和傷亡。
所以啊,蘇軍最高統帥部那些大佬們,如果以為德軍真的已經到了“一推就倒”的地步,那可就太傻太天真了。這頭受傷的野獸,雖然在流血,雖然在哀嚎,但它的爪牙,依然鋒利!
再來看看雙方的後勤狀況,那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雖然這“天上”也高不到哪兒去,頂多算是個平流層)。
蘇軍這邊呢?雖然士氣高漲,嗷嗷叫著要“打到柏林去”,但他們的後勤補給,那叫一個“慘不忍睹”。道路被冰雪覆蓋,汽車和馬車都寸步難行。士兵們雖然有冬裝比德國人強點),但糧食、彈藥、藥品都嚴重不足。很多部隊在發動進攻時,攜帶的彈藥甚至隻夠打一兩天的!打完了怎麼辦?“繳獲敵人的嘛!”這口號喊得是挺響,可敵人也不是傻子,哪有那麼多東西讓你繳獲?坦克呢?雖然蘇聯也在拚命生產t34,但數量還是遠遠不夠,而且很多坦克因為缺乏維護和油料,也趴窩在半路上。很多時候,蘇軍的進攻,還是得靠步兵用血肉之軀去硬衝德軍的機槍陣地和坦克防線。
德軍那邊呢?雖然士氣低落,凍得跟孫子似的,但他們的武器裝備,在質量上還是占據優勢的。而且,德國人的組織紀律性和對技術的運用,也確實比當時的蘇軍要強不少。他們雖然也在後撤,但撤而不亂,邊打邊退,利用一切有利地形和工事,給追擊的蘇軍製造了巨大的麻煩。
所以說,這場1941年底到1942年初的蘇軍冬季大反攻,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變數和凶險。蘇軍雖然在戰略上占據了主動,士氣也高昂,但後勤和裝備上的劣勢,卻像一個無形的枷鎖,死死地拖著他們前進的腳步。而德軍呢?雖然暫時失利,士氣受挫,但其核心的軍事機器尚未被完全摧毀,依然擁有相當的抵抗能力。一個急於求成、想畢其功於一役;一個雖然狼狽,但還在拚命想穩住陣腳,等待機會。這就像兩個都受了重傷的拳擊手,在冰天雪地裡,進行著最後也是最殘酷的一輪肉搏。誰能笑到最後?還真不好說。
1941年12月6日,在斯大林的嚴令之下,蘇聯紅軍的冬季大反攻,在從加裡寧到葉列茨的廣闊戰線上,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莫斯科正西方向,朱可夫指揮的西方麵軍,集中了最精銳的突擊力量,向著德軍第4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陣地,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蘇軍士兵們,冒著德軍密集的機槍火力和炮火,踩著沒過膝蓋的積雪,一波又一波地向德軍的防線發起衝擊。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雙方在每一個村莊、每一條戰壕、甚至每一座被炸毀的建築物廢墟之間,都展開了殊死的搏殺。
經過數日的浴血奮戰,到了12月中下旬,西方麵軍終於在納羅福明斯克、克林、伊斯特拉等關鍵地段,取得了突破!德軍的防線開始出現鬆動,被迫向後收縮。蘇軍先後收複了莫紮伊斯克、馬洛亞羅斯拉維茨、沃洛科拉姆斯克等一係列在之前“台風”行動中失守的重要城鎮。收複這些失地,雖然在戰略全局上可能隻是“一小步”,但對於鼓舞蘇軍士氣、穩定民心來說,卻意義重大。莫斯科的直接威脅,總算是暫時解除了!
而在莫斯科西北方向,科涅夫指揮的加裡寧方麵軍,也同時向盤踞在勒熱夫瑟切夫卡一線的德軍第9集團軍發動了猛攻。這裡的戰鬥,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極其殘酷的“絞肉機”模式。德軍第9集團軍,在莫德爾等一批以“防守大師”著稱的將領指揮下,依托著堅固的工事和有利地形,進行了極其頑強的抵抗。蘇軍的每一次進攻,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但科涅夫也是個不肯輕易服輸的“強脾氣”,他不斷地投入新的兵力,試圖從德軍的防線上撕開一個口子。勒熱夫這個在地圖上看似不起眼的小城,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血肉磨坊”,雙方在這裡投入了數十萬兵力,反複爭奪,屍積如山,血流成河。雖然加裡寧方麵軍在反攻初期,也取得了一些進展,收複了一些失地,但始終未能達成合圍和殲滅當麵德軍主力的戰略目標,反而自身也損失慘重,陷入了與德軍的長期消耗戰之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儘管如此,蘇軍在冬季反攻初期取得的這些勝利,像一道道曙光,照亮了蘇聯人民心中那片被戰爭陰霾籠罩的天空。報紙上連篇累牘地報道著前線的“輝煌戰果”,廣播裡也充滿了對紅軍將士英雄事跡的頌揚。斯大林同誌那張留著小胡子的臉,也終於露出了一絲久違的笑容。他覺得,自己當初力排眾議,堅持發動冬季大反攻的決策,是何等的“英明正確”!德國人,果然不行了!
然而,就在這勝利的喜悅之中,一種危險的、也是致命的“盲目樂觀”情緒,開始在蘇軍最高統帥部和前線指揮官們包括朱可夫在內的一些人)的頭腦中,悄然滋生。他們似乎覺得,既然能在莫斯科城下把德國人打跑,那接下來就應該乘勝追擊,宜將剩勇追窮寇,一鼓作氣,把德國人徹底趕出蘇聯,甚至打到柏林去!
朱可夫元帥,這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立下不世之功的“救火隊長”,此時也顯得有些“雄心勃勃”。他向斯大林提出了一個更大膽、也更具風險的作戰構想:既然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已經被我們打得七零八落,正在向西潰退,那我們何不集中西方麵軍和加裡寧方麵軍的精銳力量,從勒熱夫和維亞茲馬這兩個方向,同時發動一次規模空前的“雙翼合圍”!就像兩把巨大的鐵鉗,一下子就把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這頭受傷的“野豬”給死死夾住,然後聚而殲之!隻要能把中央集團軍群給徹底消滅了,那整個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就將徹底掌握在我們手中了!
這個“勒熱夫維亞茲馬大包圍”的計劃,聽起來確實很誘人,很解氣,也很有“戰略決戰”的氣魄。但它也忽略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蘇軍當時的兵力、裝備和後勤保障能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撐如此大規模、如此高強度的連續作戰!尤其是在俄國那冰天雪地的冬季,要想完成如此複雜的穿插、合圍和殲滅行動,其難度之大,簡直是難以想象。
斯大林的信心、朱可夫的野望
就在朱可夫的“大包圍圈”計劃還在圖上作業階段的時候,克裡姆林宮裡的斯大林同誌,已經被莫斯科城下的一係列勝利給徹底衝昏了頭腦。他那原本還有點七上八下的心,現在是徹底放飛了自我,自信心爆棚得快要從地球軌道上飛出去了。
他完全相信,德國法西斯這頭“紙老虎”,已經被蘇聯紅軍的鐵拳給打斷了脊梁骨,現在不過是在做最後的垂死掙紮罷了。隻要紅軍將士們再加一把勁,就能把他們徹底碾碎,然後紅旗就能插遍整個歐洲!
於是,斯大林不僅完全同意了朱可夫那個雄心勃勃的“勒熱夫維亞茲馬大包圍”計劃,甚至還覺得這還不夠過癮!他大手一揮,在1942年1月初,親自主持召開了一次最高統帥部擴大會議,在會上,他向所有方麵軍的指揮官們,下達了一個更加“宏偉”的戰略指令:
所有戰線,都必須立刻轉入總攻!不許停留!不許休整!要以最快的速度,向西!向西!再向西!把德國侵略者徹底趕出我們的國土!
斯大林同誌的這個“全麵開花、遍地結果”的戰略構想,那叫一個“氣吞山河”!從北邊的列寧格勒,到中部的莫斯科,再到南邊的烏克蘭,紅軍的每一個方麵軍,都被賦予了極其艱巨、也極其不切實際的進攻任務。他似乎想通過一場“畢其功於一役”的冬季總攻,就徹底解決掉德國這個心腹大患,甚至可能還幻想著,能在1942年夏天到來之前,就在柏林的菩提樹下大街上檢閱紅軍的坦克部隊了。
這個“全麵總攻”的命令一下,可把總參謀部的那些“老成持重”的將軍們比如新上任的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還有他的得力助手華西列夫斯基中將等人)給急壞了。他們心裡跟明鏡似的:咱們紅軍現在雖然士氣高,但家底子薄啊!經過半年的苦戰,部隊損失慘重,新補充的兵員訓練不足,坦克飛機大炮更是缺得厲害,後勤補給線在冰天雪地裡也根本跟不上。現在就發動全線總攻,而且還是在沒有任何重點、平均使用兵力的情況下,這不就是典型的“貪多嚼不爛”、“胡子眉毛一把抓”嗎?很容易就會因為兵力過於分散,哪個方向都打不透,最後把自己給耗死在半路上!
沙波什尼科夫元帥這位老元帥身體一直不好,但責任心極強)和華西列夫斯基等人,也曾小心翼翼地向斯大林提出過一些比較謹慎的建議,比如是不是應該先集中力量,在莫斯科方向取得決定性的突破,徹底粉碎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之後,再考慮其他方向的進攻?或者至少,也應該給部隊一些休整和補充的時間,彆把弦繃得那麼緊。
可斯大林這會兒,哪裡還聽得進這些“消極”的意見?他覺得,這些總參謀部的“書呆子”們,就是缺乏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看不到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他甚至可能在心裡嘀咕:“你們這幫家夥,是不是又想跟德國人搞什麼‘妥協’啊?是不是又想給資本主義留條活路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於是,在斯大林那不容置疑的“最高指示”麵前,總參謀部的不同意見,很快就被壓了下去。朱可夫雖然也覺得全線總攻有點冒險,但他更關心的是自己負責的那個“勒熱夫維亞茲馬大包圍”計劃能不能得到足夠的兵力和支持。既然斯大林已經拍了板,他也隻能硬著頭皮,準備執行這個在他看來是“一舉定乾坤”的關鍵戰役了。
1942年1月8日,就在新年的炮竹聲如果有的話)還在俄羅斯的雪原上回蕩的時候,朱可夫元帥親自簽署了那份將決定幾十萬紅軍將士命運的作戰命令。命令的核心內容,隻有一個:西方麵軍和加裡寧方麵軍,必須立刻從南北兩個方向,對盤踞在勒熱夫、維亞茲馬、格紮茨克後來改名加加林市)和瑟切夫卡地區的德軍第9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主力,實施一次規模空前的“雙重戰略大包圍”!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徹底合圍、分割、殲滅!把這個深深楔入蘇軍戰線的、被稱為“勒熱夫維亞茲馬突出部”的巨大“毒瘤”,給連根拔掉!
命令一下,蘇軍的幾十萬大軍,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刺骨嚴寒中,再次向著德軍那看似搖搖欲墜、實則堅韌異常的防線,發動了潮水般的進攻!一場更大規模、也更加殘酷血腥的“絞肉機之戰”,即將在勒熱夫那片被冰雪覆蓋的丘陵和森林之間,正式拉開它沉重的、充滿了死亡氣息的序幕!而斯大林那“在1942年結束戰爭”的豪邁誓言,又能否在這場“冰與火之歌”中,最終實現呢?曆史,將很快給出它那殘酷而又真實的答案。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