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說到,哈爾科夫的勝利,讓希特勒相信,蘇聯紅軍在南線的主力已經被徹底打殘,或者至少是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了。於是,一個在1942年初就已經在策劃、但因冬季危機而暫時擱置的龐大戰略計劃,被重新擺上了桌麵,並被賦予了最高的優先級。這個計劃,就是代號為“藍色方案”的德軍1942年夏季攻勢。
這個方案的戰略總目標,可謂是野心勃勃,直指蘇聯的經濟命脈:
第一步:以哈爾科夫為跳板,向東、向東南方向發動猛攻,占領整個頓河流域,將蘇軍在南線的主力徹底分割、包圍、殲滅。
第二步:在控製了頓河下遊地區之後,主力部隊將兵分兩路。一路向東,直撲伏爾加河畔的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徹底切斷蘇聯中央地區與南方高加索地區的聯係。另一路,也是更重要的一路,將揮師南下,直取高加索地區的馬伊科普、格羅茲尼、以及最終的目標——巴庫!
最終目的:奪取高加索地區那占蘇聯總產量90以上的石油資源,徹底癱瘓蘇聯的戰爭機器。同時,通過占領斯大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這條蘇聯最重要的內河航運大動脈。一旦這個目標達成,希特勒相信,蘇聯這個“泥足巨人”,就將因為失去“血液”和“養分”而徹底崩潰。
這個計劃,從戰略層麵看,確實是抓住了蘇聯的“七寸”。但要成功實施如此規模宏大、戰線漫長的攻勢,就必須滿足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側翼必須絕對安全!
德軍的將軍們,特彆是那些經曆過一戰“兩線作戰”噩夢的老將們,都清楚地知道,任何一次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如果側翼存在著巨大的威脅,那就無異於是在懸崖上跳舞,隨時都有可能粉身碎骨。
而對於“藍色方案”來說,它的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向:
北翼:在中央戰區,那個像毒刺一樣深深紮在德軍防線上的勒熱夫突出部,雖然暫時被穩住了,但依然牽製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大量兵力,隨時都有可能再次成為蘇軍發動反擊的跳板。
南翼:在最南端的克裡米亞半島,雖然德軍已經占領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但蘇聯黑海艦隊的主要基地、那座被譽為“永不陷落的堡壘”的塞瓦斯托波爾,依然在蘇聯紅軍的手中!隻要塞瓦斯托波爾還在,黑海艦隊就能隨時從海上威脅德軍南下高加索的漫長補給線,半島上的蘇軍守備部隊也能隨時發動反擊,襲擾德軍的後方。
所以,在“藍色方案”正式發動之前,希特勒和德國最高統帥部下達了死命令: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徹底清空兩翼的威脅!而南翼的克裡米亞問題,則顯得尤為緊迫和關鍵。因為如果不能迅速拿下塞瓦斯托波爾,那麼負責這個方向作戰的、德軍最精銳的集團軍之一——第11集團軍,就無法被解放出來,投入到即將到來的、更為關鍵的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的作戰中去。
這個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最終落到了一個人,也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的人的肩上——他就是德國第11集團軍司令,埃裡希·馮·曼施坦因上將。這位在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中,以其天才的“鐮割計劃”而聲名鵲起的戰略大師,現在,將要麵對他軍事生涯中,最嚴峻、也是最複雜的一次攻堅考驗。他被希特勒賦予了在克裡米亞戰場上的全權指揮權,任務隻有一個:儘快,攻下那座“黑海之門”!
刻赤半島的血色清掃戰
在向塞瓦斯托波爾這座最終的堡壘發起總攻之前,曼施坦因必須先解決掉一個更現實、也更緊迫的麻煩——那就是盤踞在克裡米亞半島最東端的刻赤半島上的蘇聯軍隊。
早在1941年底,蘇軍為了策應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並試圖奪回克裡米亞,曾經發動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戰役,一度在刻赤半島上站穩了腳跟,並牽製了曼施泰因第11集團軍的大量兵力。在整個1942年的春天,雙方在刻赤半島上,都進行著反複的、拉鋸式的消耗戰。
對於曼施坦因來說,他不可能容忍在自己的背後,還存在著這樣一支十幾萬人的蘇軍部隊。否則,當他集中主力去圍攻塞瓦斯托波爾的時候,刻赤半島上的蘇軍一旦發動反擊,那他的第11集團軍就將麵臨被“前後夾擊”的危險。
於是,在經過了周密的準備之後,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指揮第11集團軍,在德國第4航空艦隊強大的空中支援下,對刻赤半島上的蘇軍克裡木方麵軍由德米特裡·季莫費耶維奇·科茲洛夫中將指揮),發動了一次代號為“獵鴇行動”的毀滅性反擊!
曼施坦因再次展現了他那教科書般的戰術指揮藝術。他並沒有從正麵強攻蘇軍的防線,而是集中了自己最精銳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步兵,在蘇軍防線最薄弱的、也是最出其不意的黑海沿岸地段,實施了一次快速的、閃電般的穿插!德軍的突擊部隊,像一把燒紅的匕首,在短短幾個小時之內,就撕開了蘇軍的防線,並迅速地向北、向東迂回,切斷了蘇軍三個集團軍第44、47、51集團軍)主力的退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蘇軍的指揮,再次陷入了一片混亂。科茲洛夫中將和他的方麵軍司令部,完全沒有預料到德軍會從這個方向上發動如此迅猛的突擊,指揮係統在德軍的快速穿插和猛烈空襲下,很快就徹底癱瘓。蘇軍的三個集團軍,在失去了統一指揮、建製被打亂的情況下,陷入了各自為戰、四散奔逃的境地。
最終,這場戰鬥的結果,對蘇軍來說,是一次不亞於哈爾科夫的、災難性的慘敗。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裡,蘇軍在刻赤半島上的三個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沒。據統計,蘇軍的總損失高達約17萬人!其中,被俘的人數就超過了12萬人!大量的火炮、坦克等重裝備,也悉數落入了德軍之手。
“獵鴇行動”的勝利,徹底清除了第11集團軍在東麵的威脅,也為曼施泰因接下來圍攻塞瓦斯托波爾,掃清了最後一個障礙。現在,他終於可以調集自己全部的兵力和技術裝備,來對付那座真正的“硬骨頭”了。
黑海堡壘前的戰役籌備
塞瓦斯托波爾,這座位於克裡米亞半島西南端、瀕臨黑海的港口城市,自沙皇俄國時代起,就是俄國以及後來的蘇聯)黑海艦隊最重要的基地,也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堅固要塞。
它的防禦體係,堪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堅固、也最複雜的堡壘之一:
天然的地形優勢:塞瓦斯托波爾三麵環山,一麵臨海,整個城市就坐落在一個由群山和峽穀構成的天然“階梯式座位區”圓形劇場)之中。這種地形,極大地限製了進攻方展開大規模兵力和裝甲部隊的空間,也為防禦方提供了絕佳的觀察和射擊陣地。
縱深配置的環形防線:圍繞著城市,蘇軍構築了三道主要的、由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地下掩體、裝甲炮塔、反坦克壕、雷區和鐵絲網組成的環形防線,總縱深長達30多公裡!每一道防線,都由一係列相互支援的火力點和要塞群構成,其堅固程度,絲毫不亞於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其中,像“高爾基i號”、“高爾基ii號”這樣的巨型岸防炮台裝備有305毫米的巨炮),以及像“斯大林”、“莫洛托夫”這樣的要塞群,更是堡壘中的堡壘,其裝甲炮塔的厚度,足以抵禦當時絕大多數重型炮彈的直接命中。
頑強善戰的守備部隊:負責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的,是蘇聯的獨立濱海集團軍由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少將指揮)和黑海艦隊的海軍陸戰隊。這些部隊,大多經曆過敖德薩保衛戰的洗禮,作戰經驗豐富,士氣也極其高昂。在戰爭爆發後,又有大量的平民和水兵被動員起來,加入了保衛城市的行列。到1942年6月,塞瓦斯托波爾的總守備兵力,已經超過了10萬人如果算上後方輔助人員和部分武裝平民,總人數可能接近20萬)。
麵對這樣一座“銅牆鐵壁”般的堡壘,即便是像曼施坦因這樣天才的指揮官,也不敢有絲毫的怠慢。他知道,要想用常規的步兵和坦克去強攻,那無異於是在用雞蛋去碰石頭,隻會造成無謂的慘重傷亡。
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德軍在技術裝備,特彆是重型炮兵和空中力量方麵的絕對優勢,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防禦體係,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係統性的、毀滅性的“外科手術式”打擊!
於是,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曼施坦因調集了他所能調集的一切攻城利器,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外圍,布置下了一個由鋼鐵和火焰組成的“死亡之環”:
空前集中的炮兵力量:德軍第11集團軍,總共集結了超過600門各種口徑的大炮,其中包括了大量150毫米、210毫米甚至240毫米的重型榴彈炮和加農炮。這些火炮,被精心部署在能夠覆蓋整個塞瓦斯托波爾防禦體係的陣地上,其密度之大,在整個二戰期間都屬罕見。
壓倒性的空中支援:德國空軍的第4航空艦隊由沃爾弗拉姆·馮·裡希特霍芬上將指揮,這位爺是西班牙內戰中“禿鷹軍團”的老手,也是俯衝轟炸戰術的專家),也將其主力調往克裡米亞,為攻城作戰提供密集的空中支援。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將對蘇軍的要塞、炮台和指揮所,進行持續不斷的、精確的點名式打擊。
駭人聽聞的“特種裝備”:為了對付那些堅固無比的永備工事和地下掩體,德軍甚至從本土,調來了兩種堪稱是“戰爭怪獸”的超級攻城武器——600毫米口徑的“卡爾”自行臼炮德軍給它起了個外號叫“雷神托爾”),以及那門在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絕後、口徑高達800毫米的“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
這些駭人聽聞的戰爭機器,即將在這座黑海堡壘前,上演它們在整個戰爭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實戰首秀”。
在人類戰爭史上,總有一些武器,因為其超乎想象的尺寸、駭人聽聞的威力、以及與其巨大投入不成比例的實際戰果,而成為一種近乎傳說的存在。“古斯塔夫”巨炮,無疑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門由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公司製造的800毫米口徑超重型鐵道炮,簡直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鋼鐵巨獸:
尺寸與重量:全長超過47米,炮管就有32米長,整個炮身包括炮架和運輸車體)重達驚人的1350噸!光是它發射的一枚穿甲彈,就重達7噸,比一輛輕型坦克還要重!
設計初衷:這門巨炮,最初是希特勒為了對付法國那條看似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而下令研製的。然而,還沒等它造出來,曼施坦因的“鐮割計劃”就已經讓馬奇諾防線成了一個笑話。結果呢?這位“屠龍勇士”,在龍已經被乾掉之後,才姍姍來遲,一直被閒置在德國本土的倉庫裡,成了個“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存在。
直到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的打響,德國最高統帥部才想起了這個被遺忘了的“大寶貝”,決定把它拉到克裡米亞,去對付那些同樣堅固的蘇聯要塞。
恐怖的運輸與部署過程:要把這麼一個重達1350噸的龐然大物,從德國本土運到數千公裡之外的克裡米亞前線,本身就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程挑戰。德軍動用了由25節特種火車車廂組成的“運輸編隊”,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才把它給運到了克裡米亞。為了讓它能夠進入發射陣地,德軍的工兵部隊,又不得不在塞瓦斯托波爾的外圍,冒著蘇軍的炮火,修建了長達20多公裡的雙軌鐵道!整個巨炮的安裝和調試,更是動用了數千名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士兵,耗費了數周的時間。為了保護這個“寶貝疙瘩”,德軍還為它配備了專屬的發電廠、通信指揮所、以及一支由高射炮兵和步兵組成的軌道防衛部隊。
震撼的實戰表現:在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中,“古斯塔夫”巨炮,總共向著蘇軍的陣地,發射了48枚重達7噸的炮彈。它的每一次怒吼,都讓整個大地為之顫抖。據說,它發射的穿甲彈,曾經成功地擊穿了塞瓦斯托波爾北灣海底下一個深達30米的、由厚厚混凝土保護的彈藥庫,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爆炸!它也曾對薩普恩高地上的“斯大林”要塞和一些岸防炮台,造成了嚴重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