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福利製度,並不是從現代社會開始的。
就算華夏之地,也從很早就開始了各種福利。
隻是概念不同罷了。
比如《夏箴》上說:“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
《周書》中有記載:“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
《禮記》有雲:“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墨子》主張:“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自夏、周以來,華夏王朝就十分重視國家糧食的儲備。
這種糧食儲備,其實也是一種福利製度。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抵禦各種天災對農事的影響。
在災年,也確實能夠救活很多人。
不過。
雖然華夏很早以前就出現了保險思想的萌芽,但一千多年的發展下來,萌芽始終還是萌芽,沒有絲毫的萌發。
更沒有人如同趙昆這般,係統地提出保險的概念。
並不是說,趙昆比大多數人聰明,也不是因為他擁有超越這個時代的見識。
華夏之民,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沒道理其他幾個古國能弄出來的東西,在這裡發展不出來。
其實,保險沒有在華夏成形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一個基礎問題。
在普通百姓為了吃飽肚子而發愁的時代,想讓他們思考太長遠的東西,未免有些不切實際。
對於朝堂而言,建立糧倉,儲備糧食,已經是儘他們最大的努力了。
不過,基礎福利的問題,在如今的大秦,已經徹底得到了解決。
推廣全民福利,迫在眉睫。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秦的糧食泛濫了。
沒錯,趙昆從來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會為糧食過剩而發愁。
以前國家沒有條件,隻能上下齊心,一起吃苦。
現在條件好了,自然該考慮人民的福利水平了。
之前趙昆在當鹹魚的時候,就讓監國的扶蘇在天下廣建糧倉。
不過,趙昆讓扶蘇建糧倉的目的,卻和夏、商截然相反。
以前的朝代修建糧倉,是為了屯糧,以備不時之需。
但趙昆修建糧倉,完全是為了消化大秦國內多餘的糧食。
是的,如今大秦最大的問題,就是糧食問題。
不是缺糧,而是糧食太多了。
以前大秦百姓的生活,冬閒的時候,一天一頓飯,而且基本上都是隻吃稀的。
農忙的時候,也就一天兩頓,其中有一頓吃乾飯就已經是日子頂好的人家了。
這等待遇,也隻有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才能夠享受到。
婦孺老人,能夠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吃一頓飽飯,就已經算得上是好生活了。
然而,自從趙昆在全國推廣紅薯土豆,這種日子就一去不複返了。
百姓們對這種產量大,又管飽,更重要的是不挑地的食物,擁有無儘的熱情。
以至於,現在全天下,隻要有條件的地方,誰家都會種點兒紅薯土豆。
從那以後,大秦就再無饑饉之憂。
可是,好日子這才沒幾年,老百姓們還沒有忘記被餓肚子支配的恐懼。
如今,哪怕是在關中,普通人家的主糧,依舊是紅薯土豆。
吃這些東西多了,吃彆的東西,自然就少了。
但這些年,在趙昆的引導下,朝堂一直都在儘力推廣各種糧食作物。
各國通商,率先免稅的,也都是諸如蔬菜之類的經濟作物。
有一次,趙昆去關中的一個農莊考察,來到一個農戶家。
當他看到農戶家那位年逾八十的老者,手裡捧著一碗紅薯稀飯時,不由大皺眉頭。
那家人養著十幾頭豬,數十隻雞,因為老者兩個兒子曾經從軍立功,獲得軍功,家中也有幾十畝地。
然而,他們居然讓家中的老壽星就吃紅薯稀飯。
首先要明確的是,這不是養生,而是頓頓吃紅薯稀飯。
當趙昆了解到真相,準備發怒時,卻反被老頭教訓了一番。
“老朽今年八十有三,自昭襄王起,曆經五代國君。也就是到了陛下這裡,家裡才有了一口飽飯吃。”
“孩子們想要給老朽吃好的,家中蛋肉都不缺,天天吃也吃得起,是老朽自己拒絕了,年輕人不懂饑荒,我又怎麼能不知道?
現在這日子,放在以前,那是神仙都不換的,老朽多吃一口好的,都感覺折壽!”
“陛下若想懲罰,就懲罰我這個不懂禮數的老漢,和孩子們沒關係!”
那天,趙昆回到鹹陽之後,氣得一天都沒吃下去飯。
難搞啊!
百姓們以樸素的思想,固執地認為藏得住糧食的,才是好人家。
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你少吃一口,我少吃一口。
大秦每年出產的那麼多糧食,讓誰吃去?!
要知道,糧食這種東西,基本上都是有保質期的。
哪怕能存放幾年的紅薯、土豆等作物,放到第二年,口感也會大幅下降。
沒辦法。
百姓們存糧是未雨綢繆,抵禦災年。
但按照大秦目前的情況,除非是天崩地裂的那種災害。
否則存糧,隻能拖國家經濟發展的後腿。
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要知道,糧食可以說是大秦經濟最重要的本位等值物。
糧食泛濫,會直接導致糧食的價格賣不上去。
家中有人在工廠、商行做工的人還好,但目前大秦農業人口的占比,依舊超過足足六成。
糧食賣不上價格,讓這些人家的收入減少。
在大家都是苦哈哈的時候,家有餘糧是件好事。
但現在這種狀況,造成了收入的極度不平衡。
由此引發的一係列問題,足夠造成國家動蕩。
另一方麵,糧價下降,也會影響到經濟繁榮。
現在沿海的郡縣,已經興起了抵製從南洋來的農產品風潮。
由此引發的一係列連鎖反應,已經初見端倪。
甚至趙昆收到的奏報中。
關中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寧願讓種出的糧食喂牲口,也不出售的情況。
這個苗頭,讓趙昆感到心裡發寒。
這讓他想起了另外一個時空中,兩千多年後,某國農民將牛奶倒入河中的事情。
趙昆知道,一旦這種情況出現,隨之而來的事情,絕對是一場足以席卷大秦的風暴。
沒辦法,花錢,必須花錢了。
目前大秦國庫富得流油,完全有從國家層麵進行調控的底氣。
之前趙昆提議修建廣南城,以及完善鐵路網,本來就有這方麵的考量。
但誰能想到,兩年過去了,國庫的錢非但沒減少,反而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