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正月初三,蜀南青棠港。
新年初曙,海風清朗,百船列陣,舟首高懸旌旗。張鬆率“通海使館”五官及百工、譯員、舶主、商家代表百餘人登臨旗艦“驃信號”,起首航南洋之旅。
此航,為蜀國開海以來第一次遠洋試探,路線初定由南市海鏡港啟航,南行越瓊崖、渡黑潮,望南洋之諸島群,再探交趾、扶南之市口。
諸葛亮親至港口送行,語張鬆:“海外風潮多變,舟若遇疾風,可斜帆左掛,避於島灣;若遇夷人拒市,宜先言夷王之利,再示我蜀之誠。”
張鬆拱手:“臣自當以禮先行,以市服人。”
初航前三日,海波平穩,舟隊如鏈。行至瓊崖南岸,遇西南風逆襲。舟隊分兩路避風,“海羽號”因桅折擱淺。
張鬆命技工於岸修船,以蜀銅鉚固纜,又以南椰為油修縫,三日後複航。
第五日,行至南洋百島群中部,遙見島人設台迎風,以貝帛為幡。
張鬆親登小舟,遣夜郎通語者與島主“波羅昆”交談。對方初疑,見張鬆獻蜀錦、蜀鹽、三色陶罐與銅飾,乃設席迎宴,允通岸邊市集。
張鬆趁勢立“南市洋坊”,設三市七日,百舟來聚,初得南洋特產:紅木、貝珠、香料、黑貂皮、沉水石等。
為防水患與火盜,張鬆命三十匠人於島側建“泊舟木港”,夜以銅鉤鎖舟,日有蠻衛執帆巡防。
第九日至扶南舊口,遭一夷船設鉤拒市,張鬆未爭,反書一帛:“蜀國不爭利,以市通心。”置於水中飄流其前。
扶南舟主驚異,次日複出,主動納貢香藥、魚膠與繪圖,反稱“願通蜀市。”
張鬆得之,繪《南洋島圖》一卷,標列四十七島、八市、六險灘、五風帶、兩洋流,歸於“南市航圖錄”。並作《南海風曆記》五篇,載風向、水文、船政、商例、夷俗。
其後,又過“銅牙海”“石尾礁”,得夷人贈沉木簍、龜甲甲、黑槿花,並立誓石於紅灣島口。
張鬆親登島頂,刻字盟曰:“蜀開海市,以義為先。”
月末歸航,張鬆率“驃信號”首入青棠,滿舟載貨。
張任迎之,市人傾城而觀。
諸葛亮再赴海鏡,觀貨、覽圖、閱圖籍,曰:“此一航,非通貨也,乃通心。”
呂布令刻“首航碑”於泊台之上,文曰:“驃信逐浪,青棠開洋,四海通舟,萬邦入市。”
同日,法正審閱《南市洋坊律》,增三十條:定風期、海稅、外舶入界規、港司調度之責、夷人市證之製。
龐統曰:“既立市規,當設舟隊司,護商為本。”呂布允之,設“青棠舶軍”三營,由南中校尉監領。
張鬆複奏:“南洋市立已成,願開二次試航,東望大食,南走真臘。”
呂布點頭,賜金牌一枚,曰:“舟過有印,帆動無疆。”
青棠夜市再啟,蠻人、漢商、陶客、舶手、譯使齊聚市廊。
鼓樂震灣,舟火照夜。
蜀之海圖,自此不止於圖,而成於航。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