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年夏月,禦史府丞李公與少府主簿王生在廳堂中論政
王生離席請教道:"近來聽聞各郡國多次出現拖欠借貸的官司,聖上責備有關部門風控疏忽。但我曾見老官吏說,有時遇到鄉鄰故舊請托幫忙,如果嚴格按法規處理,就會傷了恩義;如果循人情放寬,又會破壞章程。請問先生,風控的關鍵,究竟在法還是在情?"
李公手撫桌案感歎道:"問得好!這不僅是今日的困惑,更是千古以來的普遍難題。昔日《周官·太宰》記載:"以八種法則治理官府,一是官屬,用以推舉國家政務;二是官職,用以分辨國家政務;三是官聯,用以會合各部門協同治理;四是官常,用以處理日常政務。"所謂官聯,就是如今說的流程;官常,就是規矩。從前晉文公路過曹國,僖負羈贈送食物並放置玉璧,而曹共公卻縱容臣下偷看晉文公的駢脅,這就是因私恩損害公法的曆史鏡鑒。《商君書·壹言》說:"法律設立卻不遵循,這是法律未能發揮作用的原因。"如今的風控,就如同古代的法度,怎能因為情義而廢棄流程呢?"
王生說:"先生所言甚是。但《論語》說"廣泛關愛眾人而親近仁德之人",《孟子》也講"惻隱之心是仁的開端"。如果遇到故舊急難,坐視不救,豈不是顯得刻薄寡恩?"
李公援引《左傳·昭公六年》道:"我聽說,君子製定法度時寧肯嚴厲,即便有弊端也隻是流於苛察;若製定時就寬鬆,弊端將會如何?從前子產鑄刑書公布法律,叔向譏諷他有傷恩義,但鄭國最終大治。風控的流程,並非為了苛責審查,實在是為了鞏固根本。當年漢高祖約法三章,後來蕭何製定九章律,正是因為流程不完備就會滋生奸邪。看漢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都是因為藩國風控失序,私下相互借貸賄賂,最終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勢。《史記·平準書》說:"計算官吏俸祿和官府用度,以此向百姓征稅。而山川園池市井的租稅收入,從天子到封君的湯沐邑,都各自作為私人奉養,不納入國家財政經費。"這是明確區分公私,以防侵吞損耗。"
論流程之本與情義之辨
王生皺眉道:"先生引經據典,我已知道流程不可廢棄。但具體施行時,該如何平衡?從前藺相如將和氏璧藏在趙國,難道不是違背了對秦國的約定嗎?如果沒有變通,怎能保全趙國?"
李公撫須笑道:"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藺相如的變通,是權宜之計的變通,並非製度的變通。《孫子兵法·九變》說:"將領通曉九種機變的好處,才算懂得用兵;將領不通曉九種機變的好處,即便知道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但《形篇》又說:"善於防守的人,如同藏於九地之下;善於進攻的人,如同動於九天之上,所以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保全自己,就是堅守流程;獲得全勝,就是通曉權變。從前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即便謗書堆滿竹筐,仍堅持信任不疑,這並非放縱私情,而是遵循用人的流程。如果樂羊沒有絲毫功勞,魏文侯卻因私恩任用他,豈能攻克中山?《管子·明法解》說:"賢明的君主有法度的製約,所以群臣都遵循公正的治理,不敢為非作歹。"公正的治理,說的就是流程。"
他指著案上的簡牘說:"這是去年會稽漕運的案卷。起初,督糧官王某因同鄉請托,擅自發放預備倉的糧食三百石,說"等秋天收成後補上"。到了秋天,鄉鄰拖欠不還,糧倉空虛,最終導致漕運延誤。朝廷追責,王某入獄,受牽連獲罪的有十多人。這不僅是王某的過錯,實在是流程廢弛的禍患。《禮記·月令》說:"孟秋之月,命令有關部門修訂法製,修繕監獄,備齊刑具,禁止奸邪,謹慎處理罪案,務必拘捕歸案。"法製不加修明,就如同建房卻放鬆地基,怎能長久?"
王生說:"我聽說秦朝因酷法而亡,漢朝因寬仁而興,這不是情勝於法的證明嗎?"
李公歎息道:"不是這樣。秦朝的滅亡,在於法律苛酷,而非法律應當廢棄。漢朝的興起,在於約法三章之後的九章律,正是因為流程適中。《鹽鐵論·詔聖》記載禦史說:"夏有亂政而製定禹刑,商有亂政而製定湯刑,周有亂政而製定九刑。三王代興,而法度日益明確。"法是流程的積累,流程是法的細化。從前蕭何在關中,收集圖籍、製定章程,這是漢朝興起的原因。如果漢高祖廢棄流程而任憑情義,靠什麼約束韓信、彭越等人?《史記·蕭相國世家》說:"沛公到鹹陽,諸將都爭著跑向儲藏金帛財物的府庫瓜分,唯獨蕭何先入宮收取秦朝丞相禦史的律令圖書收藏起來。"這是知道流程是立國之本。"
引史證今,明風控之要
王生再次行禮說:"先生說到這裡,我豁然開朗了。但如今的風控,應當以什麼為關鍵?"
李公拿起案上的銅鬥展示道:"看這鬥,方圓有準則,深淺有標準,這是古人用來校正度量的。風控的關鍵,在於立標準、循標準、察標準。《周官·考工記》說:"審視器物的曲直形態,整治五材,分辨民用器物,這叫做百工。"百工尚且需要規矩,何況國家的大計?從前諸葛亮治理蜀國,在《出師表》中說"宮中府中,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有所不同",這是風控的典範。他揮淚斬馬謖,不是不想保全人情,而是遵循街亭守備的流程。如果馬謖遵循當道紮營的規矩,怎會失守街亭?《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說:"諸葛亮臨終時,給後主遺詔說:"不要因為是壞事就覺得小而去做,不要因為是好事就覺得小而不去做。隻有賢德才能使人信服。""這雖然說的是德行,實際上包含著遵循規矩的意思——小惡廢棄規矩,最終會釀成大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又指著窗外的石渠說:"水流過渠,必定遵循堤岸,即便有洪濤也不能逾越。如今的流程,就如同堤岸。過去我在度支司,見有郎官因故舊婚喪,請求預支俸銀,說"下月補還"。當時郎中想答應,我堅持《戶部支俸章程》說:"章程規定,預支必須有三司的勘合文書,否則按挪移公款論處。"郎中說:"他確實有急難,怎麼忍心拒絕?"我說:"您如今忍心廢棄章程,日後怎麼禁止貪汙?今天開一個先例,以後就會百例全開,這是堤岸潰決的開始。"後來終究沒有批準。到年終盤查時,該郎官果然在其他項目上有虧空,幸虧先前沒有預支,才得以免除追賠。這不是我薄情,實在是堅守流程來保全他。《荀子·禮論》說:"禮,是斷長續短,損有餘補不足,通達愛敬的儀式,進而促成行義的美德。"流程是禮的載體,不是用來斷絕情義,而是用來保全情義。"
王生說:"先生說流程如堤岸、如度量、如禮器,我已知道其形態。但如果有突發事件,流程尚未完備,該怎麼辦?"
李公說:"問得好!這正是風控中的權變。《禮記·中庸》說:"君子之道,就像走遠路必定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必定從低處起步。"流程雖已完備,仍需權變。從前漢宣帝時,渤海年成饑荒,龔遂任太守,假托朝廷命令開倉賑濟百姓,後來上奏請求彈劾自己。宣帝讚許他的權變,赦免並賞賜了他。但要知道龔遂的權變並非沒有依據——《漢書·龔遂傳》記載他"見齊地風俗奢侈,喜好工商業,不事農耕,於是親自帶頭節儉,勸民務農桑",這是平素遵循教化的流程,所以臨時的權變不違背根本。如果平素沒有流程,卻妄言權變,就如同沒有船卻想渡海。《韓非子·定法》說:"法,是官府著錄的憲令,刑罰必須讓民心信服,獎賞給予慎守法令的人,刑罰施加於觸犯禁令的人。"流程是法的枝葉,權變是法的魂魄,但魂魄必須依附於枝葉才能存在。"
辨公私之分,明廢弛之禍
王生憂慮地說:"如今聽說有關部門的風控,有時流於文牘形式,雖然流程完備,卻實效不彰,為什麼?"
李公擊節道:"這真是切中要害的問題!流程的設立,目的在於防微杜漸,而非虛應故事。《商君書·靳令》說:"法律已經製定,就不能用善言來損害法律。"如今的弊端,在於執著流程卻忘記了根本——根本是防範風險,末節是填寫文牘。從前唐朝天寶年間,法度尚且存在,而邊將得以專權擁兵,不是流程不完備,而是執行不力。《新唐書·兵誌》說:"自天寶以後,彍騎之法又逐漸廢弛,士兵都失去了撫慰。天寶八載,折衝府到了無兵可交的地步,李林甫於是請求停止折衝府上下魚書。此後空有兵額和官吏,而武器、馱馬、鍋幕、糗糧都廢棄了,所以當時人稱為"木契虛文"。"這是流程徒有其表,而風控早已消亡。"
他展開一卷圖說道:"這是《宋會要輯稿·食貨》所記載的熙寧青苗法圖。起初,王安石設立青苗法,命令各州設立常平、廣惠倉,春天借貸秋天償還,本意是利民,也設立流程以防拖欠。但各路轉運使為邀功請賞,強行攤派青苗貸款,不問百姓是否需要,這不是流程的過錯,而是執行時以私恩擾亂流程。司馬光評論說:"如今出錢貸給百姓而收取利息,富人不願領取,使者以多發放為功勞,一概強行攤派。擔心百姓拖欠,必定讓貧富相互擔保,窮人無力償還,就流散四方;富人不能離開,必定被責令代償數家的負債。春算秋計,輾轉滋長,窮人已儘,富人也變窮。十年之後,百姓中再沒有存活的了。"《宋史·食貨誌》)這是因私恩廢棄流程,最終導致國家與百姓交困。"
王生拱手說:"聽先生說宋朝之事,我想到本朝洪武年間的空印案。當時各部門因為遠途奏銷,預先持有空印文書,太祖發怒誅殺相關人員,難道不是因為流程廢弛嗎?"
李公撫掌道:"正是!《明史·刑法誌》記載:"空印,是預先持有空白文冊,遇到部門駁斥就修改,習以為常。洪武九年,事情敗露,皇帝大怒,判處各部門長官死刑,副長官杖打一百流放邊疆。"當時群臣多進言:"空印文冊,向來相沿成習,哪裡值得治罪?"皇帝說:"先用空印,就是沒有規矩;沒有規矩,何以成方圓?如今放縱此事,日後必將效仿,必定導致奸貪叢生。"這是知道流程雖小,廢棄就會根基危險。從前《呂氏春秋·自知》說:"想知道平直,就必須用準繩;想知道方圓,就必須用規矩。"洪武之治,實在是從嚴格流程開始。"
結古今之訓,明為吏之道
王生起身長揖說:"今日聽先生論政,如撥雲見日。希望聽先生談談如何在當下施行風控?"
李公整衣正容道:"施行風控的方法,在於三守:守典章、守公心、守明察。《周官·司寇》說:"用五刑糾察萬民:一是野刑,推崇功勞糾察怠惰;二是軍刑,推崇命令糾察職守;三是鄉刑,推崇德行糾察孝道;四是官刑,推崇才能糾察職責;五是國刑,推崇謹慎糾察暴行。"官刑就是糾察職責,也就是堅守流程。守典章,如同《漢書·刑法誌》說"三尺律令,是人事的極致,王道的開端",律令就是流程的典章;守公心,如同諸葛亮"賞賜不遺漏疏遠之人,懲罰不偏袒親近之人"《三國誌·蜀書》);守明察,如同《後漢書·百官誌》記載刺史"巡行郡國,考察治理狀況,罷黜或提拔有能與否的官員,判決冤獄",這是明察用來輔助流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又取出一編展示道:"這是《袁氏世範》卷二《處己》篇,其中說:"人在平常生活中,想要親近君子而遠離小人,是因為君子的言行有常度,而小人則相反。"流程就是君子的常度,情義的私心則是小人的開端。從前胡瑗擔任蘇湖教授,設立"經義"、"治事"二齋,訂下的學規十分嚴格,弟子即便貧賤,他也必定以禮相待,不因為人情廢棄規矩,所以弟子多成大器。《宋史·胡瑗傳》說:"胡瑗教學有法,科條細致完備,親自帶頭。即便盛夏,也必定穿著公服坐在堂上,嚴守師弟子的禮儀。"這是堅守流程而兼存情義——公服坐堂是流程,以身垂範是情義,並非相悖,實則相輔相成。"
王生再次行禮說:"先生以《周官》開始,以《宋史》終結,引用《商君》《管子》《史記》《通典》等諸多典籍,闡明風控不可因情義廢棄流程的道理,我雖不聰慧,也知道該追隨什麼了。請問先生最後還有什麼訓誡?"
李公歎息道:"我聽說,江河之所以不泛濫,是因為有堤岸;國家之所以不傾覆,是因為有製度。製度不施行,如同堤岸潰決,即便有智者也無法抵禦。《鹽鐵論·申韓》說:"令是用來教導百姓的,法是用來督察奸邪的。法令嚴厲則百姓謹慎,法律設立則奸邪禁止。"如今的風控,就是古代的令法,怎能輕視?從前汲黯假托君命發放糧食,必定事後上奏;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必定遵循先前的約定。這不是無情,而是大情——情係國家,而非係於一人。你要記住:流程是國家的綱維,綱維不張,國家將傾。如果有人以情義請托,應當想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宋襄公的失敗:"宋公與楚人在泓水交戰。宋人已經列陣,楚人尚未完全渡河,司馬說:"彼眾我寡,趁他們尚未完全渡河,請攻擊。"宋公說:"不可。"楚人渡河後尚未列陣,又以此相告。宋公說:"不可。"等楚人列陣後才攻擊,宋師戰敗。"宋襄公的仁是私仁,司馬的請求是公法。以私仁廢棄公法,這是宋國失敗的原因。風控的關鍵,正在於去除私仁、遵循公法,即便至親故舊,也不廢棄流程,這才是為官者的大道。"
王生伏地叩拜說:"先生的教誨,我當書寫在衣帶上,終身奉行。"此時漏壺已過三刻,庭院中月光潔白如晝,李公與王生相視而笑,知道風控的道理已貫通古今了。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