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師徒離開那片陰森森林後,一路西行,來到一處清幽所在。但見此地鬆篁交翠,桃李爭妍,一條曲徑通幽,鳥鳴婉轉,花香四溢。
唐僧正陶醉於這美景之中,忽聞有人高呼:“聖僧請留步!”唐僧抬眼望去,隻見四位老者,皆鶴發童顏,氣質不凡,正笑意盈盈地朝他走來。為首的一位,身著青色長袍,手持書卷,正是十八公。
十八公恭敬行禮,說道:“聖僧,我等久居此地,今日幸遇高僧,實乃緣分。見聖僧儀表堂堂,佛法高深,我等想與聖僧一同談詩論道,不知聖僧可否賞臉?”
唐僧本就喜好詩文,又見這幾位老者和藹可親,便欣然應允。於是,眾人來到一座雅致的庭院,石桌上已擺滿了茶果。
眾人分賓主落座後,十八公率先吟道:“勁節孤高笑木王,靈椿不似我名揚。山空百丈龍蛇影,泉沁千年琥珀香。解與乾坤生氣概,喜因風雨化行藏。衰殘自愧無仙骨,惟有苓膏結壽場。”
唐僧聽聞,暗自讚歎,略作思忖,和道:“半枕鬆風茶未熟,吟懷瀟灑滿腔春。”
孤直公撫須讚道:“好詩,好詩!聖僧才思敏捷,詩句清新脫俗。”言罷,他也吟詩一首:“霜姿常喜宿禽王,四絕堂前大器揚。露重珠纓蒙翠蓋,風輕石齒碎寒香。長廊夜靜吟聲細,古殿秋陰淡影藏。元日迎春曾獻壽,老來寄傲在山場。”
唐僧微笑回應,又和了一首。一時間,眾人吟詩唱和,氣氛熱烈。
正熱鬨間,忽聞環佩叮當,一位女子款步而來。這女子身著粉裙,麵若桃花,正是杏仙。杏仙輕移蓮步,向唐僧行禮,嬌聲道:“聖僧,小女子也想湊個趣兒,不知可否?”
唐僧忙道:“女施主請便。”
杏仙朱唇輕啟,吟道:“上蓋留名漢武王,周時孔子立壇場。董仙愛我成林積,孫楚曾憐寒食香。雨潤紅姿嬌且嫩,煙蒸翠色顯還藏。自知過熟微酸意,落處年年伴麥場。”
唐僧聽後,心中暗讚其才,亦回了一首。杏仙自見到唐僧,便被他的儒雅氣質與翩翩風度深深吸引,此刻更是情愫暗生,看向唐僧的眼神中滿是傾慕。
眾人吟詩許久,興致漸濃。杏仙趁機靠近唐僧,輕聲道:“聖僧,此處清幽靜謐,您何不留下來,與我等一同談經論道,共享這山林之樂?”
唐僧心中一驚,忙道:“女施主美意,貧僧心領。但貧僧肩負取經重任,需前往西天求取真經,普渡眾生,實不能在此久留。”
十八公等人見此,也紛紛相勸:“聖僧,這一路艱險重重,您留下暫避一時,也無大礙。”
唐僧堅定地搖頭:“各位好意,貧僧感激不儘。但取經之事,關乎天下蒼生,貧僧不敢有絲毫懈怠。”
杏仙心中失望,但仍不死心,繼續勸道:“聖僧,您看這山林之中,無拘無束,與您在那茫茫取經路上風餐露宿相比,不知要好上多少。”
唐僧合起雙手,正色道:“女施主,貧僧既已踏上取經之路,便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貧僧所受之苦,皆為眾生之苦,貧僧所求之經,皆為眾生之福。”
杏仙見唐僧心意已決,心中黯然。就在此時,孫悟空等人察覺到師父許久未歸,尋了過來。
孫悟空一個筋鬥翻到庭院,看到唐僧與一群妖怪在一起,二話不說,掣出金箍棒,喝道:“好妖怪,竟敢迷惑我師父!”
十八公等人見孫悟空氣勢洶洶,趕忙解釋:“大聖息怒,我等並無惡意,隻是與聖僧談詩論道而已。”
孫悟空哪肯輕信,揮舞金箍棒便要打。唐僧趕忙阻攔:“悟空,不可魯莽。他們確實未曾加害於我。”
孫悟空這才收起金箍棒,但仍警惕地看著眾人,道:“師父,這些妖怪詭計多端,不可不防。我們還是儘快趕路吧。”
唐僧點點頭,向十八公等人告辭:“貧僧取經心切,就此彆過,多謝各位款待。”
十八公等人無奈,隻得相送。杏仙望著唐僧離去的背影,心中滿是不舍。
“聖僧,若有機會,還望您再來。”杏仙忍不住喊道。
唐僧回首,微微點頭,隨後與孫悟空等人繼續踏上西行之路。
杏仙望著他們遠去的方向,久久未曾移開目光。十八公走到杏仙身旁,歎道:“杏仙,那唐僧一心向佛,取經之誌堅定不移,你莫要再執著了。”
杏仙眼中含淚,說道:“十八公,我隻是……隻是對聖僧心生傾慕,難以自已。”
孤直公也勸道:“這世間緣分自有定數,強求不得。你還是放下這份心思,莫要讓自己徒增煩惱。”
杏仙默默點頭,但心中對唐僧的那份情意,卻如同一團熾熱的火焰,難以輕易熄滅。
日子一天天過去,杏仙依舊常常來到與唐僧相遇的地方,沉浸在回憶之中。而十八公等人,看著杏仙如此執著,心中既無奈又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