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西北角的地宮內,金光漸漸收斂,石台上的《四十二章經》與《永樂大典》殘卷在光芒中恢複原狀。玄燁望著台上並排放置的兩部典籍,輕聲歎息:“永樂帝當年為穩固江山,將神器鑄造之法分散於《永樂大典》,又將破解之法暗藏於《四十二章經》中,果然是一代雄主的深謀遠慮。”
查繼佐艱難地直起身子,他的傷勢雖經初步包紮,卻依舊血透重衣:“聖上,如今神器已毀,血璽餘韻也被封印,建寧黨的野心當可遏製。”雙兒則緊握他的手,眸中憂慮之色不掩。
玄燁搖頭道:“不,繼佐,雙兒,你們助朕破了血璽之力,卻也揭開了更大的隱憂。”他示意二人近前,手指輕點經文中的某處暗記,石台突然下沉,露出下方的隱秘夾層。夾層中擺放著一具小小的檀木匣,匣身雕著與龍紋玉佩相同的星圖。
“這是……血璽司留下的最後信物。”玄燁開啟木匣,裡麵竟是一方尚未完工的玉璽,其上金凰展翅欲飛,卻無點睛之筆。更令二人震驚的是,玉璽旁躺著半塊斷裂的銅鏡,鏡背赫然鑄著“血璽司印”四字,而鏡麵上的裂痕,竟與之前在燈塔壁畫上見到的星圖軌跡完全吻合。
“永樂帝當年鑄造血璽,本欲一勞永逸地解決皇權與宗室的矛盾。”玄燁的聲音在地宮中回蕩,“但他也預見到神器若落入奸人之手,必成禍亂之源。因此命鄭和在西洋尋找龍涎香與千年玄鐵的同時,令血璽司在《四十二章經》中暗藏破解之法,並將這未完成的玉璽與銅鏡封存於此,等待有緣人。”
雙兒突然想起上午在慈寧宮佛堂發現的完整《四十二章經》,經文末尾的空白頁上,隱約有朱砂印記,與銅鏡上的裂痕竟完美重合。她從懷中取出經書,翻開至最後一頁,朱砂印記在地宮的金光映照下,顯現出一幅詳儘的星圖。
“聖上,這星圖與《永樂大典》中的暗記、銅鏡裂痕,還有龍紋玉佩上的星軌,皆可相互印證!”查繼佐的聲音帶著一絲難以置信,“原來血璽之力的根源,竟是這未完成的玉璽。”
玄燁點頭:“不錯。真正的血璽,本應由永樂帝的龍涎香、玄鐵與血璽司的佛門真經三者合一鑄就,然因種種變故,這一偉大構想終未完成。而如今,這未竟的神器,反倒成了化解這場紛爭的關鍵。”
此時,遠處突然傳來密集的螺號聲與兵刃交擊的巨響。雙兒麵色驟變:“聖上,建寧黨餘孽又發難了!”玄燁透過地宮的氣窗望去,隻見宮牆外黑帆蔽日,數萬建寧黨徒高舉“朱明複國”的旌旗,正與玄燁的親信部隊展開殊死搏殺。
“他們竟還留有如此後手……”玄燁的眉宇間閃過一絲怒意,“胤礽被控製,各宮口皆有叛軍把守,朕的親兵此時已分身乏術。”查繼佐突然想起懷中半塊玉璽殘件,其上金凰圖案此刻竟微微發熱,似在回應著地宮中的未完玉璽。
“聖上,臣願攜雙兒再入險地,借這玉璽與銅鏡之力,引血璽司舊部平叛。”查繼佐單膝跪地,“血璽司雖已煙消雲散,但臣在江南查訪時,曾結識一些疑為舊部傳人的義士,他們或許能助我等一臂之力。”
雙兒亦跪下,將《四十二章經》置於玄燁腳邊:“臣妾願隨查大人同去,這經文與銅鏡當能助我們找到徹底化解血璽之力的方法。”玄燁凝視二人良久,終是重重點頭:“好!朕命你二人持朕的令牌,調動血璽司舊部。記住,血璽之力關乎國運,不可輕易示人。”
說罷,他解下腰間金符,遞給查繼佐:“此符能證你身份,切記隱蔽行事。”查繼佐接過令牌,與雙兒起身,二人對視一眼,皆從中讀出了對方眼中的決意。
地宮外的戰況愈發激烈,黑帆黨徒的攻城雲梯已搭上宮牆,玄燁的親兵在牆頭艱難抵抗。雙兒望著窗外的火光與硝煙,突然發現宮牆根處有條隱秘的排水渠,渠中漂浮著建寧黨留下的火藥桶。
“繼佐,從水道走!”雙兒拽住他的手臂,“那些火藥桶是建寧黨的補給線,若能引燃,或能為親兵們爭取喘息之機。”查繼佐點頭,二人迅速換上建寧黨徒的黑袍,悄然摸向火藥桶。
在月色掩護下,雙兒將銅鏡置於火藥桶旁,銅鏡上的星圖與桶身暗刻的符號相互吸引。查繼佐抽出軟劍,劃破桶身,火藥瞬間泄漏,沿著排水渠迅速蔓延。雙兒甩出佛珠,纏住遠處的火把,點燃了火藥引信。
“轟——”
火光衝天而起,宮牆外的建寧黨徒被爆炸聲震得人仰馬翻。趁此良機,玄燁的親兵們發起反擊,一舉奪回數處城門要塞。雙兒與查繼佐借著混亂,躍出排水渠,消失在夜幕中。
二人沿宮牆外的隱秘小道疾行,直奔江南水師的暗樁所在。查繼佐突然駐足,屏息傾聽:“有追兵。”雙兒迅速躲藏,隻見三名建寧黨死士自黑暗中竄出,左腳微跛,正是建寧公主當年跌傷的特征。
“查繼佐,你以為換了身衣服就能逃得掉?”為首死士的聲音陰鷙,他的金孔雀勳章在月光下泛著妖異的光,“聖上的親兵已死傷過半,太子殿下命我們務必要取你首級回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雙兒趁其不備,甩出佛珠纏住死士手腕。查繼佐反手扣住死士脈門,將其製服。另一死士見狀欲逃,卻被查繼佐擲出的玉璽殘件擊中要害。二人合力,迅速解決追兵。
“血璽司舊部應在城南的古寺廟中集結。”查繼佐從死士懷中搜出半張藏寶圖,“這圖上的標記,正是我之前在江南見過的義士藏身之處。”雙兒點頭,二人借著夜色掩護,向著城南疾馳而去。
城南古寺隱於密林深處,寺內燈火通明,卻透著股肅殺之氣。雙兒與查繼佐躲在山門後,聽到院中傳來陣陣誦經聲,經文竟是血璽司特有的調子,與《四十二章經》如出一轍。
“查大人,終於來了。”一個沙啞的聲音突然響起,說話的是個身形佝僂的老僧,他的眉心竟也點著與建寧黨徒相似的血色印記,卻多了一抹佛門戒疤,“貧僧法號覺慧,乃血璽司第三十七代傳人,這些年隱於這古寺中,等候有緣人重啟血璽司。”
查繼佐與雙兒對視一眼,皆看出對方眼中的震驚。覺慧老僧取出半塊銅鏡,與查繼佐懷中的那半完美拚合:“血璽司雖被永樂帝秘密撤銷,但曆代傳人皆在暗中守護血璽之力,以防其落入奸人之手。如今神器雖毀,但餘韻仍在,唯有集齊血璽司舊部,借助《四十二章經》與《永樂大典》之力,方能徹底化解這場劫難。”
雙兒突然想起在密室中發現的《永樂大典》殘頁,上麵提到“欲毀神器,需以帝王之血為引,在北鬥七星連珠之夜,於觀星台毀之以懷表星圖”。如今北鬥七星連珠已過,但血璽餘韻引發的異象仍在,她從懷中取出燒焦的殘頁,遞與覺慧。
“此殘頁乃血璽司留下的最後指引。”覺慧老僧輕撫殘頁,其上的血影暗記竟與銅鏡裂痕相互輝映,“看來,真正的決戰之地,應在紫禁城的坤寧宮地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