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再次形成對峙,陸益在南三十裡等待援軍到來。
曹晚則在萬城內設宴慶賀,慶祝這場決定性的勝利,以及重新奪回萬城的喜悅。
這種平靜持續了三天。
第三天後,王宗終於帶著兩萬餘士兵抵達前線,在萬城以南與陸益會合。
王宗的到來使兩支隊伍合為一股,陸益的兵力得以恢複。
重新擁有四萬大軍,陸益決定再次揮軍北上,於萬城安營紮寨。
對曹晚而言,萬城是他統一天下的關鍵;對陸益來說,這裡是實現長遠戰略的核心。
因此,這座城池對二人而言至關重要,不可或缺。
待陸益的援軍趕到,兩軍再度於萬城形成對峙。
陸益軍,中軍大帳。
“王將軍,您是軍中最強戰將,攻克此城的重任就交給你了。”
陸益笑著期待地望著王宗。
王宗年事已高,身形魁梧如塔,他神情嚴肅,拱手說道:“主公過譽,我隻是個老兵,不敢擔此重任。若論勇猛,文將軍更勝一籌。”
王宗看似在稱讚文心,實則暗含譏諷。
文心損失兩萬兵力、慘敗而歸的消息早已傳開,眾多將士心中不滿。
借此次機會,王宗替眾人表達了怨氣。
文心聽後臉色微變,頓覺尷尬。
他自然明白,王宗這是在嘲笑他指揮無方。
“老將軍過謙了,末將雖善治軍,卻拙於衝鋒陷陣。王將軍武藝超群,英勇非凡,此攻城重任,怕是還得仰仗您親自主持。”
文心表麵盛讚王宗,實則暗示:無論你如何強大,終究不過是一介武夫,仍需聽從我的調遣。
...
王宗聽完,眼中閃過一絲不悅。
“這個膽小鬼,輸不起還要我去拚命,實在狂妄至極!”王宗心頭憤懣難平。
原本隻想為陣亡的兄弟討回公道,不曾想文心竟這般咄咄逼人,令王宗滿腹怨氣。
“王老將軍,我深知您年事已高,本不想勞煩您,可那曹賊狡詐非常,少了您的坐鎮,我實在難以安心。”
陸益察覺兩人之間的暗鬥,忙轉向支持王宗。
陸益直言,此刻他最信賴的人正是王宗。
王宗聞言略感欣慰,他冷視文心,撫須說道:“萬城堅如磐石,加之我軍士氣低迷,當務之急應先鼓舞軍心,而後方可全力攻城。”
“老將軍所言極是,敢問有何妙策可提振我軍士氣?”陸益精神一振。
王宗稍作沉吟,目光微轉,片刻後拱手道:“不知主公能否賜予紙筆?”
陸益一愣,雖不明所以,但仍立刻命人取來筆墨。
王宗提筆疾書,寥寥數語成篇,將信擲向陸益親兵,朗聲道:“速將此信送至萬城曹賊手中!”
這一份戰書,正是王宗想到提振士氣的法子。
在信中,他提出與曹晚營中最出色的射手比試箭術。
要知道,射箭乃王宗專長,這一事實早已傳遍陸益軍營及整個中原之地。
而曹晚營中雖以騎兵聞名,卻從未聽說有人擅射箭,就連曹晚本人也技藝平平。
王宗決心以自身所長挑戰曹晚。即便隻是小勝,亦能激勵士氣。於是,他親筆寫下挑戰書,迅速遞至曹晚處。
曹晚接過信,眉頭微皺。他知道這是個難題:若不應戰,王宗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全勝;若應戰,則需尋覓更勝王宗的射手。
身旁眾將雖知信中內容,卻低頭思索可用之人。龐統勸道:“殿下,第二道退敵之策已在進行,主公無需理會此挑戰,待計策實施,陸益自會撤退。”
鄧艾附和:“龐先生言之有理,王宗勇猛無敵,箭法超群,實難應付。不如不予理會。”
曹晚似欲應戰,祝融卻憂心忡忡:“夫君,我軍確實無人可匹敵。”她點明了關鍵。
曹晚不悅,反問:“我軍無,他方豈無?天下廣闊,中原英雄輩出,怎就找不到一位善射者?”
的確,中原騎術精湛,不乏神射手。理論而言,必有人可勝任。眾人思慮後豁然開朗,馬雙雕目光閃爍,心中已有人選。
馬雙雕出列,拱手道:“殿下,我倒有一人選,不知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