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允如此決定,也是無奈。
畢竟此時能學字者少數,能支持其學者更少,多是士族子弟,各處各國名額,各國之間有傲氣者,在乎顏麵,必會資助一些聰穎但家貧之人來學,以彰本國之智慧,在諸國之間不落下首。
有時,給出一些好處,這些權貴才會放出一些利益換取。
以物換物,得與失,好與壞,價值可對等,這本就是難以斷明白的事情,隻需定下一個範疇即可。
之後,不少人也都紛紛向風允示好,表達了入學之心。
而那些遊士,卻是希望能一觀風允之玄門人道,感悟聖人之力,為自己而進修。
而那些諸國來探查之人,也都目光一動,心中期許。
這可是數百年才再次出現的聖人啊。
若是能一觀其道,當為大幸。
風允起身。
“諸位且隨允來,玄道為人道之器,自然不會脫離人道之理念,而獨守高樓。”
聞風允言,諸位先天異人,皆起身相隨。
一路而行,來至典籍宮。
“允之學,皆留在典籍宮內。”
入典籍宮,此刻還有不少風氏之人,在分門彆類,將收集來的各國之書整合,列方。
還有不少在抄閱,備份……
“風聖安。”
“且忙,允攜諸位來客,入首閣觀書。”
“諾……”
首閣,就在風允之偏殿旁,這裡是典籍宮最大的殿,其中存放的,多是風允所學、所知之道,是他親自以道韻玄氣複刻。
當然,為增長其力,以開書中世界,風允將異寶都放於其上,以培養書之靈性。
“嗡!”
門方開,就見一老人。
“頡伯。”
倉頡……
頡伯中年人,卻有老邁之態,其坐於席上觀書,正是風允的《音字表》,對風允與眾人的到來,不多言,隻是頷首,慢悠道:“自便。”
“此為典籍宮之長史,居典籍宮首殿之左,允不在時,典籍宮之事,由左長史看守。”
幾人看頡伯,能感受一些先天之意,遂就無多言。
但風允卻曉得,這是頡伯故意為之,如此也少了許多質疑之言論。
入殿,寬闊,隻有幾本書在架上,懸浮而空,更之上是風允的異寶,散發著聖人之力。
數十異人觀之,皆歎息,心頭一驚。
這聖人之力,恍惚浩瀚之海,連綿不絕,此時看之毫無壓迫,但若是以心神探究,卻是有阻礙之態。
風允解釋。
“此為禁製,以免不得其實力,強行觀閱而傷己。”
眾人頷首。
風允繼續言:“今日諸位來風都,是為人道之興,諸位可觀此地之書,入其中,所得皆歸諸位。”
此言出,眾人喜色上頭,皆行禮而尋書。
其中觀閱最多者,卻是代表風允玄道的《列國》幾書,而《列國·楚》卻是多者,畢竟,風允在楚國所做,最能體現人道之情,而豐鎬之時,卻多隱秘不發,不為人知。
但其中也有特殊者。
屈原猶豫在《列國·楚》與《列國·周》之間。
對此,風允道:“原,你心中之道為何而行呢?”
屈原為之一振,對風允行禮。
“原知曉了。”說罷,也毅然入《列國·楚》中,至今,屈原都沒有看懂風允在楚國的所行,所謂人道,他還是很迷茫。
或許楚國,唯一細解,透徹人道者,尚且隻有自裁的楚威王。
另一旁,管仲對風允一禮。
“風聖,您是知曉管仲之道的,但是在齊國,管仲還是不得齊候重用,您可有法?”
管仲麵赤,在風允麵前,他低首而不敢目視。
風允指著《列國·百越》,不作多言。
管仲再禮,這就投入此書當中,幻化而入。
再往後,歐冶也踏入了《列國·百越》一書中,其卻是言:“欲再行當年之事。”
如此,一時間,殿中數十人,隻剩下風允、頡伯,與莊周、孔丘。
孔丘對風允遙遙一禮,似要踏入《列國·周》當中,欲再觀一次周公之禮,但是風允阻攔。
“且慢,汝可入此書。”
思索間,風允招手,一本書落入其手。
此書無異寶,此時靈性尚淺,但其上虛幻之意不絕,似乎隨時都能將人之意識牽入其中。
“《周公解夢》?”
莫說是孔丘,就是莊周都聚上前來。
“周禮之源頭,或許能從此書中得到解答……”風允目光微動,想起了當初在此書上見到的武王與周公之夢。
“此書的原本在成周,允一路上對此有深感,記住其道韻,後親自刻錄一份,雖不出異寶,但以陰陽五行之力,卻是能激其起靈性。”
萬物有靈!
啟書之靈性……
隨著風允行術法,他身後陰陽雙魚浮動,四周五氣聚集,紛紛湧向此書。
“此書,二位皆可一觀。”
孔丘自然信任風允之言,而對於所謂的周禮之源頭,孔丘也是有研究之欲。
而莊周也好奇。
對此,風允也清楚,莊周夢蝶,其與夢有不解之緣。
這夢道之先,自然能補益莊周之道。
隨之,兩人被玄氣包裹,入了這《周公解夢》一書。
“允,你這玄法不凡啊。”
一旁,頡伯感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