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二十六年1646年)五月二十五日,幕府的“千萬玉碎”計劃和頒布《義勇兵役法》的消息傳入了京都。
再次被朱由校下旨訓斥的盧象升再也坐不住了。於是,在五月三十日,盧象升下達了全麵征兵的命令。
明戰區內四百萬大和族人開始被分批送往了京都。
六月,以愛知侯島津光久為司令的第七集團軍成立。
七月,以宇和伯伊達秀宗為司令的第八集團軍成立;同月,以廣島伯淺野長治為司令的第九集團軍成立。
八月,以小林純三郎明人)為司令的第一集團軍成立,以竹田茂明人)為司令的第十集團軍成立,以加藤忠廣為司令的第十一集團軍成立,許鬆的第十二集團軍,郭平安的第十三集團軍,毛利光廣第十四集團軍,毛利就隆的第十五集團軍均在本月完成了募兵。
短短三個月時間裡,剛剛抵達近畿地區的明占區內一百萬適齡大和族人,便直接被整編成軍。
一口氣編練百萬大軍,也是足夠瘋狂的,而盧象升也遭遇了德川家光相似的困境。
恐怖的百萬大軍手中,隻有京都之戰,明軍繳獲的四十多萬件兵器、鎧甲之外,也隻有這幾個月緊急打造的十萬杆帶有鐵槍頭的竹槍。
也就是說,起碼還有五十萬大軍是雙手空空,身上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便被拉上了戰場。
如果不是盧象升為代表的征東將軍府三申五令,戰後會給予參戰人員大量的耕地和財富,否則百萬人一旦爆發一揆,如今兵力空虛的近畿地區根本毫無辦法鎮壓。
後方之地在拚命的組建部隊,前方的數十萬明軍在各自將領的率領下,與源源不斷開赴戰場的幕府軍打的有來有回。
扼守菲山城的第一軍31師和32師,在半島海麵上兩百餘艘明艦巨炮的配合下,頑強的擋住了幕府軍二十餘萬足輕的攻勢。
僅僅隻是六月份,便打退了幕府軍二十餘次攻勢,殲滅了五萬餘人。
明軍強悍的戰鬥力,以及巨艦巨炮的威懾力,使得這一路幕府軍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隨後的兩個月時間裡,兩軍在此對峙,再也沒有爆發戰爭。
同樣,駐紮在駿河國的第一軍33師、34師、35師,則憑借著縱橫交錯的壕溝,死死的頂住了三十萬幕府軍兩個月的攻勢。在打死打傷十餘萬幕府軍之後,三個師便有序的撤退到了離海岸線不遠的陣地。憑借著巨艦巨炮的優勢,明軍再也沒有後退半步。
隨著《義勇兵役法》的頒布,美濃國各藩集結了十萬大軍,飛彈國留守集結了五萬大軍,加賀國各藩集結了六萬大軍,三河國各藩集結了十一萬大軍,遠江國各藩集結了八萬大軍,甲婓國各藩集結了七萬大軍,相模國集結了六萬大軍。
短短三個月時間,幕府各藩、留守們如臨大敵般地火速招募了五十三萬軍隊,再加上幕府自身招募的六十萬軍隊,如此龐大的兵力,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可以說,德川家光和他的藩國都已經拚儘全力,孤注一擲了。
這一百多萬人,幾乎占據了幕府控製區人口的半數之多!如此巨大的征兵規模,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大量的耕地因為主人被征召入伍而變得荒蕪,無人耕種。即便是那些已經播下種子的耕地,也因為主人的離去而失去了悉心照料,前景堪憂。
與此同時,另一半人口的狀況同樣令人憂心。這些人口要麼是嗷嗷待哺的幼童,他們尚處於成長階段,需要大量的食物和照顧;要麼是垂垂老矣的老人,他們身體衰弱,幾乎沒有任何勞動力可言。這些人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生活變得異常艱難。
為了糊口,以及滿足幕府軍的巨大消耗,老人們不得不拖著年邁的身體,前往荒野、湖泊、河流中,與動物爭奪食物。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艱難求生,生活的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然而,德川家光似乎完全不顧及這些現實問題。他的眼中隻有被自家百萬大軍壓製在越前、尾張、駿河、伊豆等四國的明軍。他已經陷入了一種瘋狂的狀態,完全不顧及已經完全破產的財政和即將空空如也的糧庫。這種不顧一切的行為,無疑是將整個國家推向了毀滅的邊緣。
麵對已經瘋狂入魔的德川家光,盧象升同樣也成為了一個賭徒,他完全不顧忌大和族人的生死。在組建完百萬大軍之後,餘下的三百萬大和族人便被無數的運糧船運往了遠東、朝鮮。
隨著最後一名大和人的離去之後,明戰區內無數被放棄的城下町並沒有因為他們的離去而荒廢。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一群群,拖家帶口,說著什麼地方方言的漢族人很快便被征東將軍府安置到這些地方。
到天啟二十六年1646年)底,大約有二百萬漢人被送來了日本,被安置到了一座又一座空城之中,填補了大和人離去之後的空缺。
......
隨著北海道的失守,皇太極失去了占據十多年的老根據地。好在他占領陸奧、出羽後,便將家眷和族人都遷移到了兩國。
已經被朱由校趕走過一次的皇太極並沒有像德川家光一樣,拚命的招募國人入軍。仿佛忘卻了明國聚兵一百多萬誓要徹底控製日本本土這件事一樣,他將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了領地的發展中。
因此,北海道失守,並沒有刺激到皇太極的神經,反而更像是他主動放棄了北海道似的。
而占據北海道之後,第三軍軍長尤世功同樣停下了征伐的腳步,安心的在北海道開始了軍屯。他指揮著五萬明軍,在春季的尾巴,堪堪將種子種入了田中。
北部地區莫名的平靜,並沒有讓德川家光察覺,在他的心中,隻要皇太極能夠守好陸奧、出羽兩國,他便能集中全力與明軍決一死戰了。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