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隻要占領東籲王朝的城鎮,就有可能成為未來他們光榮退休之後養老的所在時,那三十多萬大和籍官兵們的心情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他們原本隻是一群在日本本土失去了耕地、生活困苦的無產階級,加入明軍的日本師無非是為了能有口飯吃,不至於餓死街頭,或者被某個大名抓去充當炮灰。
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從加入這支軍隊之後,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每天都能吃上兩頓飽飯,而且每個月還能領到幾塊龍元的軍餉。這對於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一般的好事。
而現在,他們的主帥竟然又許下如此誘人的承諾:隻要成功占領東籲王朝,就會在這裡分給他們耕地和房子。“家”這個字,對於這些目不識丁的大和籍官兵來說,具有無比巨大的吸引力。它代表著穩定、安全和溫暖,是他們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東西。
這個消息如同野火一般迅速在軍隊中傳播開來,讓每一個大和籍官兵都為之瘋狂。他們開始幻想著自己未來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子,就再也不用過那種漂泊無依的日子了。於是,他們對這場戰爭充滿了期待,渴望著能夠儘快攻占東籲王朝,實現自己的夢想。
當這三十多萬大軍如洶湧的洪流一般湧入緬甸境內時,他們心中充滿了對明人老爺遭受土著瘋狂報複的義憤。這些日本兵們並沒有被恐懼所籠罩,相反,他們的怒火燃燒得更加熾烈。
六月的驕陽似火,當這些日本兵的鐵蹄踏上緬甸的孟東、孟賓時,他們迅速與當地的孟族、克欽族、撣族等親明的土著取得聯係,並共同策劃了一場針對緬族占據的遊擊區的瘋狂掃蕩行動。
這些日本兵們雖然沒有經過專業的叢林作戰訓練,但他們卻展現出了驚人的默契和協作能力。他們一上來便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將緬族人活動的區域嚴密地包圍起來,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風的封鎖線。
緊接著,一場地毯式的搜山行動拉開帷幕。三十多萬大軍齊心協力,如同一股強大的旋風席卷而過。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哪怕是最隱蔽的天然溶洞和叢林中的棲息地,都被他們一一搜查出來。
在這片廣袤的崇山峻嶺中,緬族人原本以為可以憑借複雜的地形和難以攻破的躲藏地來逃避追捕。然而,這些眾誌成城的大和兵卻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決心和毅力,他們毫不退縮,毫不畏懼,硬是將緬族人從這些看似安全的藏身之處揪了出來。
為了搜索這些緬人,大和兵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放火燒山,以此來驅趕叢林中的緬人跳出來。他們往天然溶洞中添加濕柴火,並點燃以煙熏來驅趕緬人。
他們在占領緬人的叢林根據地之後,便以火焚之。隻要是他們能看到的,能找到的,能被當做食物的野果、動物,這些大和人一個都不會放過,要麼收為軍糧,要麼全部摧毀。
但凡他們能找到的,就一個字,毀。哪怕是同行的其他緬甸土著,都被大和人的凶殘和破壞力給嚇得瑟瑟發抖,就更彆提那些躲在暗處的緬人了。
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三十多萬大和人如蝗蟲過境般在撣邦高原肆虐。他們無情地捕殺著緬人遊擊隊,據不完全統計,這場血腥的屠殺導致了數萬緬人的死亡。然而,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遊擊隊成員,又有多少是手無寸鐵、被東籲王蠱惑的緬族無辜百姓呢?這個數字恐怕隻有上天才能知曉。
坐鎮後方的辛棟對大和人的行動速度極為不滿。一個月的時間,僅僅清空了上萬平方公裡的叢林,按照這樣的速度,要想完全占據偌大的緬甸,恐怕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他無法忍受這種緩慢的進展,於是毫不猶豫地下達了分兵命令,要求負責此次作戰的前線指揮官伊達秀宗加快行動步伐。
撣邦高原作為孟族、克欽族、撣族的傳統活動區域,本身緬人的數量就相對較少。三十多萬大軍在這裡耗費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清除完緬人,這樣的行動速度讓辛棟感到非常失望。他堅信,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不僅會拖延整個戰爭的進程,還可能給大和人帶來更多的損失。
接到分兵命令的伊達秀忠不敢有絲毫怠慢,他立即與毛利就隆、許鬆、郭平安、真田信政等主要將領密謀商議。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們最終決定按照辛棟的指示進行分兵,以提高作戰效率,儘快完成對緬甸的占領。
經過一個多月的適應,三十多萬大和兵已經初步掌握了對付遊擊隊和叢林戰爭的訣竅,分兵自然是應有之義了。
八個軍的大和人,以推土機的作戰方式,一路碾壓過去,沿途中的所有緬人遊擊隊活動區域,遭到了大和人的強有力的破壞。
這些大和人,在緬族的傳統勢力範圍裡,無師自通的采取了,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讓那些躲入深山老林,僥幸躲過一劫的緬人好不容易回到家鄉,發現家鄉已經成為了一片焦土,欲哭無淚的他們不知道會是什麼一副表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七月,當這些大和人趕到了明軍和緬軍的交戰前線,並順利的接管了防區之後。
他們決定兵分四路,以絕對的優勢兵力,將東籲王朝的首都阿瓦團團包圍起來。
首先,伊達秀宗率領著他那訓練有素的第四軍,如同一股洶湧的洪流,從東籲出發,一路向北挺進。他們的目標明確而堅定——直指阿瓦,那座象征著緬甸權力核心的城市。與此同時,蜂須賀忠英的第三軍作為伊達秀宗的有力輔助,緊緊跟隨其後,為這場北進之旅提供堅實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毛利就隆的第六軍則如同一支銳利的箭頭,從撣邦高原出發,一路向南疾馳。他們的任務是清剿緬族人活動的區域,將這片土地上的敵人徹底清除。淺野長治的第五軍則作為毛利就隆的得力副手,與之並肩作戰,共同完成這一艱巨的使命。
而許鬆的第七軍則肩負著另一個重要任務。他們以果敢和決心,同樣從撣邦高原出發,一路向北繞道臘戌。這個戰略行動旨在繞過敵人的防線,與其他幾路大軍在阿瓦會師,形成一個強大的包圍圈。真田信政的第九軍作為許鬆的有力支援,一同踏上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
最後,郭平安的第八軍和前田利常的第十軍則留在原地,展開剿匪作戰。他們的任務是為三十多萬大和人在緬甸開辟一塊安全的生存空間,讓這些遠離故土的人們能夠在這裡安居樂業。
這四路人馬,各自肩負著明確的任務,緊密配合,形成了一個無懈可擊的作戰體係。這種分工明確的戰略布局,不僅徹底解放了在緬明軍的手腳,更使得大和兵在前開路,本土明軍在後麵收拾殘局的作戰模式得以順利實施。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