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李師師以歌舞、詩詞才華成為汴京頂級名妓後,與張先、晏幾道、秦觀、周邦彥等文人交往密切。】
【張先曾為其創作詞牌《師師令》,秦觀亦作《一叢花》贈之,周邦彥更與她關係密切,留下《少年遊》《蘭陵王》等名作。】
【晏幾道更是稱讚“遍看潁川花,不似師師好”。】
“怎麼還有你小子的事?!”
晏殊看了眼天幕,又看看一臉呆萌虎頭虎腦的兒子,瞬間傻眼了。
怪不得你小子後來越混越差,感情是因為李師師得罪了皇帝?
好好好!
今天老子不把你的屁股打開花,老子就不姓晏!
晏殊想到這裡,轉身就去後院找出了一根藤條。
片刻後,宰相府中響起了晏幾道的哭喊聲。
【靖康之變後,李師師下落成謎,主要有三個說法。】
【明代《李師師外傳》稱她拒絕降金,吞金自儘,塑造“風塵俠女”形象。】
【南宋劉子翬詩雲“師師垂老過湖湘”,張邦基《墨莊漫錄》稱其流落江浙,晚景淒涼。】
【更有傳言說她被金軍擄走,或遁入空門、嫁作商人婦,但均無實證。】
“如果真有靖康之恥,我寧願殉國!”
李師師淚眼朦朧地看著天幕,不由悲從中來,隨後咬牙說道。
以身殉國總好過其他幾種悲慘的下場,她也不想自己淪落到民間或者被金軍擄走。
【王國維等學者據張先《師師令》推測她生於1062年,比宋徽宗年長20歲,質疑二人交往的真實性。】
【另一派學者認為李師師生於1090年左右,與徽宗年齡相仿,野史故事更符合邏輯。】
【羅忼烈考證後,認為北宋可能存在兩位歌妓李師師,前者活躍於宋哲宗朝,後者成名於宋徽宗時期,導致史料混雜。】
【所以說,李師師和宋徽宗,以及周邦彥的軼事,是否真實已無從考證。】
【李師師,在曆史上可能確有其人,但是其生平細節,已被傳說故事覆蓋。】
“唉!華夏幾千年,無數的英雄和紅顏都化為塵土,被掩埋在曆史的塵埃中!”
明成祖朱棣看到這裡,感慨萬千地說道。
曆史比較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真真假假無從分辨,後世人隻能了解一個大概。
若是他下令,把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所有事跡全部抹除,後世之人還會知道明朝存在這麼一個皇帝嗎?
不會!
但是他不會也這麼做!
他朱棣一生,無愧於任何人!
他的所作所為,任由後人評判!
【我們繼續說回周邦彥!】
【宋徽宗崇寧年間,周邦彥被任命為大晟府提舉,主管宮廷音樂機構。】
【他憑借深厚的音樂造詣,整理古樂、創製新調,如《蘭陵王》《花犯》等,推動宋詞格律的規範化,成為“格律派”的開山宗師。】
【在汴京期間,周邦彥與權臣蔡京等人雖有往來,但更多以文會友,與晁衝之、賀鑄等詞人交流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