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詞成為華夏文化中“以個人悲劇映照時代”的經典符號。】
【後世文人常借其詞境寄托家國之思,如南宋遺民的“故國之悲”。明清易代時,文人的“興亡之歎”,皆可見李煜的影子。】
“唉!國之將此,奈何無力回天!”
文天祥眼神黯淡,悲憤地望著天幕,咬牙切齒地說道。
如今大宋岌岌可危,人心惶惶,他也是在咬牙死撐著。
就算是死,他也要戰死在沙場上,絕不會投降元朝,更不會苟且偷生!
【部分批評者認為李煜的詞沉溺於哀傷,缺乏積極力量。】
【如清代賀裳批評其“亡國之言,終非盛世之響”,但這恰反襯出其詞拒絕粉飾的真實性。】
【李煜為君失敗與為詞成功的極端對比,引發了對“藝術與道德關係”的討論。】
【但正是這種割裂,成就了其詞中“血淚交織”的獨特美學。】
“這清朝的文人是不是腦子壞了?”
“李煜都國破家亡,被囚禁在汴京了,他還能怎麼做?”
“自殺嗎?”
“那豈不是讓趙光義開心,讓親者痛?”
秦始皇嬴政看到這裡,不由得皺起眉頭,對著天幕怒聲說道。
後世這幫文人真是在這裡說風涼話!
“李煜做不了項羽也做不成勾踐,隻能作詞來發泄心中的悲憤,太令人惋惜了!”
漢武帝劉徹對李煜的遭遇也是很同情,歎了口氣說道。
不過正是因為如此的經曆,才造就了李煜這位“千古詞帝”。
時也,命也!
【李煜的一生,是帝王與囚徒、享樂與苦難的極端對照。】
【他的詞作以個人悲劇折射出家國興亡,將婉約詞推至前所未有的境界。】
【儘管為君失敗,但他以赤誠與才華,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他的詞不僅是南唐挽歌,更是中國文學中“苦難美學”的巔峰。】
【正如葉嘉瑩所言:“李煜詞中的悲哀,是一種包容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悲哀。”】
【這種超越時代的情感力量,正是其作品永恒價值的根源。】
“違命侯,官家有請!”
就在這時,幾位侍衛來到囚禁李煜的小院中,對他說道。
李煜臉上一喜,對家人囑咐一番後,整理好衣冠,跟隨侍衛離開院子。
他知道,他的機會來了!
【李煜盤點完畢,我們接著盤點下一位!】
【這位詞人也不一般,他本是將軍出身,卻以詞名留青史,被後世之人稱為“詞中之龍”!】
“嘶!詞中之龍?”
“好大的口氣!”
“將軍也能像寫出好詞?”
“這位又是哪個朝代的?難不成還是宋朝?”
“天幕彆賣關子了,我已經迫不及待了!”
……
隨著天幕話音落下,無數時空中的古人開始議論紛紛,嘈雜一片。
在他們印象中,將軍大都是豪爽粗魯的性格,就算是有文韜武略兼備者,也是埋頭編著兵書,很少有在詩詞一道上有所成就。
如今天幕卻說出這樣的一個人,更是引起了他們的質疑和好奇。
【曆史十大詞人第二位,辛棄疾!】
隨著話音落下,畫麵也出現變化。
“兄弟們,前麵就是金軍營帳了!”
“隨我殺啊!”
天幕上出現一位少年將軍,他身披盔甲,體格魁梧,如同猛虎一般,帶領士兵衝擊敵陣,殺喊聲不絕於耳。
“咦?這名字和我的名字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