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深夜。
李邦華伏案疾書,案頭燭火搖曳,映照著他剛毅的麵容。桌上堆滿了卷宗,都是關於崔呈秀貪腐案的證據。
"大人,您該休息了。"一名老仆端著茶水走進來,憂心忡忡地說道。
李邦華抬頭,眼中布滿血絲:"老吳,你先回去吧。這些材料我必須今晚整理完。"
"大人,您已經連續三天沒好好休息了。"老吳歎息道。"這崔呈秀案雖然重要,但也要顧及身體啊。"
李邦華放下筆,揉了揉太陽穴:"你不懂。這案子牽連甚廣,若不儘快查清,恐怕..."
話音未落,外麵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名年輕幕僚匆匆走進來,麵色凝重:"大人,不好了!劉證人被人恐嚇,說要撤回證詞!"
"什麼?"李邦華猛地站起身。"詳細說說。"
"劉證人家中昨晚有人投了一封恐嚇信,威脅說若不撤回對崔呈秀的指證,全家性命難保。"幕僚低聲道。"劉證人嚇得不輕,今早派人來說想收回證詞。"
李邦華眼中閃過一絲怒火:"哼,果然如此。崔呈秀黨羽還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大人,不止這一件。"幕僚繼續道。"前天您讓我整理的那批賬冊,今早發現有幾頁被人動過手腳,數字被改了。"
李邦華重重地拍了下桌子:"好大的膽子!竟敢在都察院的卷宗上動手腳!"
"大人,這案子阻力太大了。"老吳憂心忡忡地說。"崔呈秀在朝中根基深厚,又有勳貴支持。您一個人..."
"老吳,你在都察院跟了我多少年了?"李邦華突然問道。
"回大人,十七年了。"
"那你應該知道,我李邦華做事,從來隻問對錯,不問利害。"李邦華目光如炬。"崔呈秀貪腐證據確鑿,無論他背後有誰,我都要一查到底!"
就在這時,門外又傳來腳步聲。一名內侍走了進來,行禮道:"李大人,奉皇上口諭。"
李邦華連忙整理衣冠,肅立道:"請講。"
內侍環顧四周,確認無外人後,壓低聲音道:"皇上口諭:李愛卿剛正不阿,朕甚嘉許。崔呈秀一案,無論涉及何人,一查到底,絕不姑息!朕會全力支持愛卿。"
李邦華聞言,心中一震,隨即躬身道:"微臣謝主隆恩!定當竭儘全力,不負聖望!"
內侍點點頭,又道:"皇上還說,愛卿若有需要,可直接奏請。另外,皇上已命錦衣衛暗中保護愛卿及家人安全。"
"請代微臣謝主隆恩。"李邦華再次躬身。
內侍離去後,李邦華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平靜。皇上的口諭,既是對他的支持,也是對他的期許。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崔呈秀案已經上升到了皇帝親自關注的高度。
"大人,這是好事啊!"幕僚興奮地說。"有了皇上的支持,那些阻撓的人就不敢太放肆了!"
李邦華沉思片刻,緩緩道:"皇上的口諭很巧妙。既表達了支持,又沒有留下直接把柄。"無論涉及何人"這句話尤為關鍵,意味著皇上允許我們追查到底,不設禁區。"
"大人的意思是..."
"皇上可能有更深的用意。"李邦華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崔呈秀不過是個開始。通過他,或許能挖出更多閹黨餘孽。"
他走回案前,重新拿起筆:"傳我命令,加派人手保護所有證人,加強卷宗保管。從明日起,都察院查辦崔案的進度要加快!"
"是,大人!"
消息很快傳遍京城。都察院加緊查辦崔呈秀案的動作,引起了朝野震動。
兵部尚書王洽府中,一場秘密會議正在進行。
"李邦華這是瘋了嗎?竟敢動崔呈秀!"王洽麵色鐵青,來回踱步。"崔大人雖已罷官,但根基猶在,豈是他一個都察院左都禦史能撼動的?"
一名心腹低聲道:"大人,聽說李邦華背後有人撐腰。"
"誰?"
"皇上。"
王洽腳步一頓,麵色大變:"你說什麼?"
"昨夜皇上派內侍傳了口諭,說要全力支持李邦華查辦崔案,無論涉及何人,一查到底。"
王洽癱坐在椅子上,額頭冒汗:"完了,完了...崔大人若倒,我們這些與他交好的人,豈有幸理?"
"大人,您與崔大人不同。"心腹安慰道。"您隻是公務往來,並無實質證據證明您參與其貪腐..."
"住口!"王洽厲聲喝道。"你以為李邦華會放過任何機會嗎?一旦崔大人被拿下,他肯定會順藤摸瓜,查到兵部來!"
他站起身,麵色陰晴不定:"備馬,我要去拜訪英國公。"
與此同時,英國公張維賢府上,氣氛同樣凝重。
"大人,這崔呈秀案恐怕不簡單。"一名心腹幕僚低聲道。"皇上為何突然支持李邦華查辦此案?崔呈秀雖是魏忠賢乾兒子,但魏忠賢已死,閹黨已散,何必再追究?"
張維賢捋著胡須,眼中閃過一絲精明:"皇上年輕,初登大寶,自然要立威。崔呈秀是個好靶子,既能彰顯皇上清明,又能籠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