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大典前三日,都察院內燈火通明。
李邦華伏案疾書,麵前堆滿了卷宗和證物。他的眼睛布滿血絲,但目光依然堅定如鐵。
"大人,"一名心腹官員輕聲道,"已經三更天了,您該歇息了。"
李邦華頭也不抬:"再給我一盞油燈。崔案明日就要上奏,容不得半點馬虎。"
"可是大人,您已經連續工作三日三夜了..."
"無妨,"李邦華終於抬起頭,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為國除奸,死而無憾!"
就在這時,一名小吏匆匆跑進來:"大人,又有新證據送到!"
李邦華接過密封的包裹,小心翼翼地拆開。裡麵是一疊厚厚的賬冊和幾封書信,全都蓋有崔呈秀的私印。
"這是..."李邦華翻閱著賬冊,臉色越來越凝重,"崔呈秀與邊關將領的秘密往來?還有與商賈勾結走私的證據?"
"是啊,大人,"小吏低聲道,"這些證據是有人匿名送來的,說是從崔府密室中找到的。"
李邦華眉頭緊鎖:"匿名?可有查證這些文書的真偽?"
"已經與我們之前掌握的證據核對過,筆跡、印章都吻合,應該是真的。"
李邦華沉思片刻,突然問道:"送信人可有留下什麼話?"
小吏猶豫了一下:"那人隻說了一句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李邦華心中一震,這分明是皇帝的暗示!他想起前些日子王承恩傳來的口諭,以及那些接連發生的"意外"事件,一切似乎都指向同一個方向。
"看來陛下是鐵了心要除掉崔呈秀了,"李邦華心中暗道,"隻是不知,這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搖了搖頭,李邦華將這些雜念拋到腦後:"無論如何,崔呈秀確有其罪,我李邦華,隻為法理公道!"
次日清晨,朝堂之上,文武百官肅立兩側,氣氛凝重。
李邦華手持奏疏,走到殿中央,高聲道:"臣都察院左都禦史李邦華,有本奏上!"
皇帝端坐龍椅,麵色平靜:"愛卿請講。"
李邦華展開奏疏,聲音洪亮:"臣彈劾前兵部尚書崔呈秀,罪狀如下:其一,貪汙受賄,中飽私囊。據查,崔呈秀任職期間,收受賄賂白銀達十萬兩有餘,珠寶玉器不計其數..."
朝堂上一片寂靜,隻有李邦華鏗鏘有力的聲音回蕩在大殿之中。
"其二,賣官鬻爵,敗壞朝綱。崔呈秀利用職權,暗中設立價目表,凡有官職出缺,必先向其行賄,方可得任..."
"其三,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崔呈秀與魏忠賢勾結,陷害忠良,致使多名正直官員蒙冤..."
"其四,勾結商賈,走私邊關,致使國庫損失巨大..."
"其五,生活奢靡,驕奢淫逸。崔府中金玉滿堂,美妾成群,一日之費可抵尋常官員一年俸祿..."
李邦華一口氣列舉了崔呈秀十大罪狀,條條證據確鑿,字字誅心。奏疏宣讀完畢,朝堂上鴉雀無聲,許多官員麵色蒼白,冷汗直流。
皇帝麵色陰沉,半晌才開口:"崔呈秀,朕之舊臣,竟做出如此無恥之事,實在令朕心痛!李愛卿,這些罪證可確鑿?"
李邦華躬身道:"回陛下,臣掌握的證據鐵證如山,絕無虛言。這裡有崔呈秀親筆所書的賬冊、書信,以及數十名證人的證詞,無一不指向其罪行累累。"
皇帝接過奏疏,仔細翻閱,臉上的震驚和痛心表情越來越明顯:"好一個崔呈秀,朕待你不薄,你卻如此辜負朕的信任!"
殿下眾臣大氣不敢出,隻有幾名與崔呈秀交好的官員小聲嘀咕。
"陛下,"一名官員壯著膽子站出來,"崔大人為國為民多年,或許有些小過,但未必如此嚴重..."
"住口!"皇帝猛地拍案而起,"法理昭昭,民怨滔天,朕縱有不忍,亦不敢徇私!崔呈秀罪證確鑿,豈容狡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