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西北急報!"一名內侍匆匆跑進禦書房,手捧一封火漆已破的奏疏。
崇禎皇帝正在與兵部尚書劉景商議軍務,聞言立刻接過奏疏,展開閱讀。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眉頭越皺越緊。
"又是李國柱的奏報?"劉景小心翼翼地問道。
崇禎點點頭,將奏疏遞給劉景:"你自己看吧。"
劉景接過奏疏,隻見上麵寫道:
"臣李國柱跪奏:陝西、甘肅流寇再起,情勢危急!自去歲以來,因連年災荒,百姓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加之地方官吏貪腐,盤剝百姓,激起民變。原本已被臣初步平定的流寇餘部,如今死灰複燃,裹挾大量饑民,再次嘯聚山林,攻州掠縣。
尤以李自成、張獻忠部眾最為凶悍,短短月餘,已攻陷三縣,殺官掠民,無惡不作。臣雖竭力彈壓,奈何兵力不足,糧餉短缺,難以全麵圍剿。若不儘快增援,恐西北全境淪陷,貽害社稷!
更令臣憂心的是,地方官場腐敗,與流寇勾結者比比皆是。有官員為保自身安全,暗中向流寇提供情報,甚至分享掠奪所得。百姓見官府無力保護,或被迫投寇,或自行組織鄉勇自保,地方控製力日漸薄弱。
臣懇請陛下增派精兵五千,撥發軍餉銀十萬兩,以解燃眉之急。同時,嚴懲貪官汙吏,安撫流離百姓,方能釜底抽薪,徹底平定西北之亂。
臣李國柱叩首,血書以表寸心..."
劉景讀完,額頭已滲出冷汗:"陛下,情況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嚴重。"
崇禎站起身,踱步至窗前:"朕早有預感。西北本就是我大明的薄弱之處,加上近年災害頻發,朝廷又將重心東移,抽調大量兵力至京畿和遼東,西北空虛,流寇再起,實屬必然。"
"那...陛下打算如何應對?"劉景小心地問。
崇禎轉身,眼中閃爍著憂慮:"這是個兩難的選擇。若增派兵力至西北,遼東和京畿的防禦必然削弱;若不增援,西北恐將全麵失控。"
"微臣以為,"劉景斟酌著說,"西北雖危,但遼東後金才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若抽調京畿和遼東兵力增援西北,恐後金趁虛而入,後果更為嚴重。"
"你說得有理。"崇禎點頭,"但西北也不能不管。若流寇坐大,與後金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大明將腹背受敵,危險更甚。"
兩人陷入沉默,都在思考這個棘手的問題。
片刻後,崇禎突然問道:"劉愛卿,新式火器的生產進展如何?"
劉景一愣,隨即答道:"回陛下,軍器試驗所在茅元儀、焦勖等人的指導下,已成功試製了一批新式火炮和火槍。性能確實比舊式武器強出不少,但產量有限,目前隻夠裝備京營和部分遼東前線部隊。"
"可有可能加快生產速度?"崇禎追問。
"這..."劉景猶豫道,"若增加投入,擴大生產規模,確實可以加快。但需要大量的鐵料、銅料和火藥原料,以及熟練的工匠,這些都需要時間和資金。"
崇禎沉思片刻,做出決斷:"傳朕旨意,撥銀五萬兩,用於擴大軍器生產。同時,從京營中抽調一千精兵,配備新式火器,火速增援孫傳庭。再撥銀五萬兩作為軍餉,解西北之急。"
"陛下英明!"劉景讚道,"這樣既不至於大幅削弱京畿和遼東防禦,又能為孫傳庭提供有力支援。新式火器的威力,或能彌補兵力不足的劣勢。"
"還有,"崇禎繼續道,"命刑部和都察院派員前往西北,徹查貪官汙吏,嚴懲不貸。同時,撥銀十萬兩,用於賑濟西北災民,安撫民心。"
"微臣遵旨!"劉景恭敬地答道。
"另外,給李國柱回信,告訴他朕已知曉西北情勢,正在全力調度資源支援。讓他堅守陣地,等待增援。同時,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權力,可在緊急情況下自行決斷,不必事事請示。"
"微臣這就去辦。"劉景起身告退。
待劉景離去後,崇禎獨自站在窗前,眼神凝重。西北的危機,又給本就複雜的局勢增添了新的變數。遼東後金虎視眈眈,江南士紳暗流湧動,朝中奸臣伺機而動,天譴警示瘟疫將至...如此多的危機同時爆發,即使是他這個穿越者,也感到力不從心。
"但朕絕不會放棄!"崇禎握緊拳頭,"無論多少困難,朕都要帶領大明走出困境,迎來新的曙光!"
就在這時,又一名內侍匆匆進來:"陛下,剛剛收到塘報,流寇已攻陷陝西華州,知州被殺,城中百姓死傷無數..."
崇禎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的怒火和憂慮:"傳朕旨意,命京營精銳立刻啟程,火速增援西北。同時,調撥糧草,沿途驛站必須全力配合,確保兵馬迅速抵達前線!"
"奴婢遵旨!"內侍急忙退下。
崇禎重新坐回案前,展開地圖,仔細研究西北地形和流寇活動區域。他知道,這場與流寇的較量,不僅關係到西北的穩定,更關係到大明的存亡。如果不能儘快平定西北之亂,大明將麵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麵。
窗外,春日的陽光依然明媚,但崇禎的心卻如墜冰窟。西北的狼煙再起,預示著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他必須爭分奪秒,調動一切可用的資源,應對這場危機。否則,曆史的車輪將無情地碾過大明,留下的隻有滿目瘡痍和無儘的悔恨。
喜歡魂穿崇禎:我激活暴君模擬器請大家收藏:()魂穿崇禎:我激活暴君模擬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