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皇宮。
崇禎帝站在禦花園的亭子裡,望著遠處飄揚的旌旗,心情難得地輕鬆。自從收到西北大捷的捷報,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
"陛下,戶部尚書求見。"方正化走到亭子前,恭敬地稟報。
崇禎微微點頭:"宣。"
戶部尚書畢自嚴匆匆走來,行禮後說道:"陛下,好消息!自從西北大捷的消息傳開,京城糧價已經連續三日下跌,比之前足足降了兩成!"
"哦?這倒是個意外之喜。"崇禎笑道,"看來民心確實因這一戰而穩定了不少。"
"不僅如此,"畢自嚴繼續報告,"各地商旅也開始恢複往來,尤其是西北地區,商隊數量比之前增加了三成。稅收也隨之增長,對我朝財政大有裨益!"
崇禎滿意地點點頭:"這都是孫傳庭的功勞啊!朕已經下旨,封他為靖寇伯,賜金牌令箭,並準許他便宜行事,全權處置西北事務。"
"陛下聖明!"畢自嚴讚道,"孫大人確實功不可沒。據說他現在正在積極清剿流寇殘部,並著手恢複地方秩序。"
崇禎踱步到亭子邊緣,望著遠處的宮牆:"朕已經命令兵部,從各地抽調精銳,組建一支新的機動部隊,隨時準備支援孫傳庭。同時,也要加強京畿防務,以防不測。"
"陛下深謀遠慮。"畢自嚴恭敬地說。
就在這時,方正化急匆匆地走了進來,臉色凝重:"陛下,遼東急報!"
崇禎的心猛地一沉:"何事?"
方正化遞上一份加急文書:"後金大軍突然出動,號稱二十萬,已經兵臨山海關下!"
"什麼?!"崇禎一把抓過文書,迅速瀏覽起來,臉色越來越難看。
畢自嚴也大吃一驚:"後金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出兵?"
崇禎將文書重重拍在亭子的石桌上:"分明是趁我大明主力西調之機,意圖偷襲!好一個皇太極,好一個狡詐的狼子野心!"
方正化憂心忡忡地說:"陛下,遼東總兵祖大壽在奏報中說,後金此次出兵聲勢浩大,不僅八旗精銳儘出,還裹挾了大量蒙古和朝鮮仆從軍。他們分兵兩路,一路直撲山海關,一路則從蒙古草原繞道,意圖突入宣府、大同一帶。"
崇禎眉頭緊鎖:"祖大壽如何應對?"
"祖大壽已經率軍堅守山海關,並派人火速求援。他在奏報中說,以目前的兵力,最多隻能堅持半月。"
崇禎猛地站起身:"立即召集軍機大臣,在文華殿開會!另外,派最快的信使前往西北,告知孫傳庭遼東的情況,讓他做好準備,隨時可能調兵東進!"
"遵旨!"方正化和畢自嚴齊聲應道,迅速退下。
崇禎獨自站在亭子中,雙拳緊握,眼中閃爍著憤怒的火光:"皇太極,你以為朕會像曆史上那樣束手就擒嗎?做夢!"
寒風凜冽,遼東邊境。
皇太極站在一處高崗上,目光如鷹隼般銳利地掃視著遠方。身後是黑壓壓一片的八旗大軍,旗幟在北風中獵獵作響,馬蹄刨地,戰馬嘶鳴,殺氣騰騰。
"大汗,明國西北戰事已定,李自成被孫傳庭擊敗。"代善騎馬上前,拱手稟報。
皇太極眯起眼睛,嘴角微微上揚:"這正是天賜良機!孫傳庭主力在西北,京師空虛,明國剛經曆大戰,國力消耗巨大。"
"可是大汗,明國新軍裝備了那種能連續射擊的火器,威力不可小覷啊。"阿敏有些擔憂地說道。
皇太極冷笑一聲:"怕什麼?那些火器在野戰中對付我們的騎兵有何用?他們裝填一次,我們的騎兵已經衝到他們麵前了!再說,那些新式火器主要在西北,京師能有多少?"
"大汗英明!"眾貝勒齊聲應和。
皇太極轉身麵對眾將,聲音如雷:"傳令下去,全軍祭旗!今日我要告訴你們,這次不是劫掠,而是要徹底打垮明國!"
"臣等遵命!"
不遠處,一座簡陋的祭壇已經搭建完畢。皇太極親自登上祭壇,手持一柄閃著寒光的長刀,仰天長嘯:
"天佑大金!今日我皇太極率八旗精銳,誓要踏平中原!"
他猛地揮刀,一頭黑牛的頭顱應聲落地,鮮血噴湧而出。
"飲血!"皇太極厲聲喝道。
眾貝勒紛紛上前,用手指蘸取牛血,塗抹在嘴唇上,眼中閃爍著狂熱的光芒。
"大金必勝!"
"大金必勝!"
震天的呼喊聲響徹雲霄,數萬大軍齊聲呐喊,聲浪如潮,令人膽寒。
遼東前線,寧遠城。
"報——後金大軍壓境,約有十萬之眾!"
一名斥候跌跌撞撞地衝進城門,渾身是血,馬匹已經累得口吐白沫。
總兵官祖大壽臉色瞬間變得慘白,手中的茶碗"啪"地一聲掉在地上。
"怎麼可能?他們不是剛在鬆山吃了敗仗嗎?"
"大人,是真的!後金八旗傾巢而出,還裹挾了大批蒙古騎兵和朝鮮仆從軍。他們分兵兩路,一路直撲山海關,一路從薊鎮方向繞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祖大壽猛地站起身,額頭上冷汗直冒:"快!立刻點起烽火,向京師告急!傳令下去,全城戒嚴,準備死守!"
"大人,我們隻有五千兵馬,如何抵擋十萬大軍?"一名參將顫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