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啟一戰成名,滅了有扈氏,帝啟時代沒有諸侯敢反叛,做了太平天子一直到逝世。帝啟生前沒有推薦天子繼承人,帝啟逝世後由諸侯與朝中大臣,立長子太康為天子繼承人。帝太康熱衷於遊玩與狩獵,有時玩瘋了,幾天也不上朝理政,諸侯大臣多次勸誡,帝太康不知悔改,我行我素。諸侯與眾位大臣深感憂慮,後悔當初怎麼立個這麼不靠譜的人做天子。
帝太康的行為終於惹惱了一位諸侯,這位諸侯叫羿。羿帶領本部落人馬在半路迎到了正在打獵的帝太康,羿希望帝太康能以國事為重,多為人民著想,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帝太康不為所動,並訓斥羿:犯上作亂,想造反啊?羿一氣之下,把帝太康流放荒野。
帝禹,帝啟都是剛毅果敢的君主,國家也管理的好,政治清明,人民幸福。帝啟的幾個兒子都不夠賢能,當聽說兄長太康被流放後,帝太康的幾個兄弟隻站在洛水北岸,唱著為兄長太康作的《五子歌》等待著兄長的歸來,五個兄弟沒有一個能想點辦法,去迎救帝太康。羿流放帝太康並不合法,滿朝廷諸侯大臣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替太康說句話,夏進入了衰落期。
帝太康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竟被流放了,做為天子是有些窩囊。回想自己的所做所為,也沒有做錯什麼,政務六卿在做。自己無非是遊獵了幾次,有什麼了不起的,做了天子怎麼還沒有自由了。帝太康越想越生氣,這明顯是羿犯上作亂,流放天子這就是謀權篡位,是造反,怎麼就沒有諸侯大臣來救駕。把一個天子流放到這麼荒涼的地方,還能活得了嗎?在宮殿裡生活是錦衣玉食,嬪妃宮女成群結隊侍候著,現在想喝口熱湯也喝不上了。沒過多久,太康就死在了流放地。
羿流放了帝太康,國家君主失位,羿並沒有自己去做天子。而是立太康的弟弟中康繼位,就是帝中康。而羿做監國,在六卿所掌握政務中,安插自己的人,這些人不懂政務,難免瞎指揮,帝中康隻是個傀儡帝王,一切都是羿說了算。羿不是以德治國,而是與民爭利,加緊了對人民的盤剝,人民有苦難言。而帝禹時期建立的政績考核製度,用人製度,禮法製度等等,也沒有人監管了,一切都亂了套。
因羿的專權,亂了朝綱,一切都沒了規矩。上古時期,朝廷的主要收入是農業。而農業生產主要靠主管天地四時的官員,按照規律核算出一年四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春種秋收,這樣就不誤農時,有利於農業生產。所以核算一年四季,四時節令是不允許出錯的,也從未出過錯。可就這麼重要的工作,因沒有監管和考核,竟然出了錯。掌管天地四時官員羲氏,和氏是兩個酒鬼,沒事就愛喝兩口。兩個人邊喝酒邊談論對羿專權亂政的不滿,牢騷滿腹,又不敢上外麵去講。終日以酒解愁,又沒有人考核工作,檢查工作。馬馬虎虎核算,就把每年的四時節令給搞亂了。
四時節令搞亂了,人民種地就不能按時播種,播種晚了,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與收獲。人民收入減少了,直接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糧食收獲少了,有的地方鬨饑荒。人民開始流離失所,社會有了不安定因素。搶劫,盜竊時有發生,有的諸侯反叛了朝廷,多次發生局部戰爭。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能自拔。國家風雨飄搖,危機四伏。羿不檢討自己的過錯,卻把罪責一股腦的推給羲氏,和氏。
羿決定向羲氏,和氏問責,算是給人民一個交待。便令胤去征討羲氏,和氏。胤為了製造聲勢,做了一篇討伐徼文《胤征》徼文中曆數了羲氏,和氏的罪過,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帶領兵士滅了羲氏,和氏。羲氏,和氏雖有過錯,應該受到懲罰,但並不是謀反大罪,不應滅族,這是羿亂殺無辜,視人民如草芥,人民敢怒不敢言。人民盼望著能出一位有德望的君主,知人民疾苦,為人民著想,能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像這樣動蕩不安的日子,人民過夠了,一天也不想再過下去了。可真的能再出一位堯舜那樣以德治天下的君主嗎?人民翹首以待,渴望著從前的好日子,和平安康富足。
喜歡話說史記請大家收藏:()話說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