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靈的小豆子知道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期待。
因為阿霜可沒少在她麵前提起父母的嘮叨。
嘮叨如何不滿意阿霜的表現。
一個勁兒的逼著阿霜一定要成為父母最大的驕傲。
小豆子隻是將阿霜的苦惱移花接木的表達出來。
沒想到張玲的臉上就掛起了滿意的笑容。
正當小豆子讚歎天下的父母都是一個樣兒時候。
張玲卻一手輕捏了一下小臉蛋問:
“傻孩子,你可知道成為父母最大的驕傲都應該做什麼?”
小豆子習慣性的摸摸耳垂說:
“學習好!”
這個回答可是學校所有老師所灌輸的標準答案。
學校裡的老師更是將這個標準答案演繹到了極致。
隻要學生學習好,即使學生行為再如何惡劣,也是可以被老師諒解,甚至是讚賞的。
但凡學生學習不好,哪怕一個無心的舉動,也會讓老師暴跳如雷,動不動就要讓你把家長請過來,並連同家長一番教育。
阿霜很不湊巧的就是那個經常被要求請家長的。
張玲微微一笑的說:
“學習好,確實可以讓你成為父母眼中的驕傲。但並不是成為父母驕傲的唯一路徑。”
“什麼意思?”小豆子問。
認為回答是標準答案的小豆子。
竟在張玲這裡沒有獲得滿分。
於是充滿了好奇心看向張玲。
張玲充滿愛意的手撫摸著小豆子臉龐說:
“我知道孩子你這麼說就想獲得更多的愛。但你當知想得到愛就要先學會自愛,時刻懂得維護自己的形象。”
小豆子的心思被張玲直接說了出來。
於是有點難為情的叫了一聲“媽媽”。
張玲說:
“孩子,你既然想成為父母的驕傲,那就更要學會自己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然後才能展示給父母。”
小豆子似懂非懂的應承了一句“哦”。
一旁的李想也嚴肅認真的看向她。
她衝著李想笑著點點頭,接著對小豆子說:
“要知道對父母來說,從孩子你身上發現值得驕傲的事很多。不是隻有為了功成名就,從而奮力學習好這一個選項。當然更不是局限在大人口中的彆人家的孩子。”
小豆子聽著這裡,瞬間感到自己比阿霜幸福多了。
因為阿霜的父母每天讓阿霜活在彆人家孩子的陰影裡。
於是帶著幸福的笑容衝著張玲又叫了一聲“媽媽”。
張玲微笑著點點頭接著說:
“媽媽隻希望孩子你健康活著,將來更能自力更生。但要說為你感到驕傲,那要說的點就很多了。比如,小豆子你能跌倒自己爬起來不哭了,有自己的堅持的目標了,懂得關心父母了等等。”
小豆子有點兒不敢相信的看著張玲問:
“媽媽,這是真的嗎?”
張玲所說的這些對小豆子來說簡直不要太簡單。
感覺能分分鐘的就令張玲媽媽活在無限的驕傲裡。
當看到張玲微笑著衝她點頭說:
“孩子請不要把你的情緒和努力,全都托付給學習。學習是很重要,但體驗生活更重要。學習這種事,問心無愧就好。媽媽隻要知道這已經是你最大的努力了。自然也會感到驕傲的。”
小豆子就激動大喊:
“媽媽,你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媽媽!”
因為張玲這是解放了她的天|性。
小豆子可比像阿霜一樣的同學們幸福多了。
隻因總有句話激勵著無數家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很多家長拚命的讓孩子把所有情緒與努力都托付給了學習。
殊不知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而是有人站在終點線上呐喊著讓你快跑。
當然這裡終點線的他們,並不隻有單純意義上的學生。
還有你我一直忽略的資本。
所以起跑線上的孩子,在終點線上他們看來,本來就是一個樂子。
而張玲伸手摸了摸小豆子的小臉蛋,浮現出幾分自豪的笑容說:
“反正隻要知道小豆子是媽媽的女兒。你以後生活裡每一次成長,也都會讓媽媽很容易感到驕傲的。沒辦法,媽媽喜歡小豆子,很多時候驕傲的點就會很低。”
一旁的李想聽出來。
張玲這是把小豆子視如己出了。
他懷裡的小豆子伸手示意要抱抱張玲。
於是他向前走了兩步,在小豆子抱住張玲的瞬間,李想就清楚的感受到她的兩隻手,也搭在了他的肩膀上。
三人的心再一次湊得這麼近。
近到能夠聽到彼此的心跳一同律動。
這仿佛象征著他們就是名副其實的一家人。
遠處的雀鳥同時發出歡快的鳴叫聲。
更像是在為他們這幸福的一家人送祝福。
翌日清晨。
李想就像個專門研究民族文化的專家。
從昨天獲悉要讓張玲主持換索儀式。
他就一直在為張玲普及一些關於換索的知識。
也是為了避免張玲在換索儀式的時候,不至於什麼都不懂的手忙腳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話說“換索”,顧名思義就是指更換身上帶的舊索繩,換戴新的索繩。
在滿族薩滿教祭祀中,有一位始祖母女神,叫“佛托媽媽”和“柳枝祖母”。
在平常日子裡,它的神位是在西牆祖宗匣北側,掛在索倫杆上一尺多長的黃布口袋,俗稱“子孫口袋”或“媽媽口袋”。
清乾隆年以前滿族不修譜,各民族均以索繩記錄本族人口繁衍情況,因此稱索繩為無字家譜。
上麵掛小弓箭是代表男孩,布郎鐺是代表女孩。
以前是每年都要更換一次索繩,線要向九家要,有白、青、蘭、三種顏色,搓成一股繩。
搭在小孩脖子上打個交叉節,不係扣,鎖繩即是索線,隻是在祭祀時戴一下,平時放在索口袋裡。
索口袋是用1尺黃布縫成的,上口穿上繩能收回,裡麵裝有一條長繩,約十多米長。
鎖為彩線打成之粗繩,沿縫夾以五色布條,懸其一端於隅之釘上,拖之門外左側柳樹枝頭而係之,下陳黃米粉團及煮熟小魚各一碗,向之跪拜,是為拉鎖。
以新彩線換童男女脖上所帶之舊彩線則為換鎖。
此外,按俗女孩出嫁時要從索繩上把自己的索摘下來,即所謂“摘索”。
李氏家族的原始索繩,上麵掛滿了小弓箭和布郎鐺,由於年代久遠,已抖落不開了,索口袋的布也變成黑色了。
索口袋在清初時都一直保存在穆昆達(即族長)家中。
族中某家生孩子時,都要稟報族長並作標記於索繩上,索繩記錄著家族的人口數量。
以上常識,李想每說一條都會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