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紫宸均衡叁)
1.程元鳳:緇流泛濫之恩,惠給顛沛之眾
對於南宋眼前所處的困境,程元鳳看得很清楚。
國弱民窮是內理,洪災肆虐是外因。
所以,他才歇斯底裡的呼喊,想要皇帝明白:
請求以緇流泛濫之恩,惠給顛沛之眾。
皇帝也清楚,要給災民活命的口糧。
但是,兵禍連連,皇帝家裡也沒有餘糧啊。
拿什麼可以拯救,深陷災難的子民呢?
程元鳳不知道的是,皇帝需要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人。
而不是一個隻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
當然,皇帝還是非常認可程元鳳本尊的。
畢竟,他位高權重,也是一國的宰相。
同時從事組織工作多年,推薦了一大批的能人異士。
在官員心目中,他是值得尊重的好領導。
隻有丁大全不識相,居然想下黑手扳倒程元鳳。
程元鳳一招以退為進,主動申請退居二線。
皇帝一看,心想丁大全這回算是無法全身而退了。
丁大全的能力再強,也架不住手下的人不配合。
畢竟,這滿朝文武,一大半是程元鳳舉薦的。
丁大全想要大展拳腳,估計政令都出不了崇政殿。
最終,程元鳳依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最近,又被封為新安郡公,官說官話的層次又提了一檔。完)
2.範宗尹:少年封侯拜相,慘遭兄弟出賣
天台山下,範宗尹落寞地望著眼前的三尺白綾,麵如死灰。
範宗尹最後悔的,是向宋高宗舉薦了秦檜。
昔日的好友,自從南歸之後,心態已經變了。
三年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事,可以改變很多人。
隻是,少年得誌的範宗尹太孤傲、太霸道。
眼前的秦儈,變得更加圓滑,更善於見風使舵。
主張討論徽宗以來賞罰不明之事,是範宗尹提出的。
當時,他也征求了參知政事秦儈的意見。
在得到秦儈的讚許下,範宗尹向宋高宗提出了他的想法。
高宗的盛怒,讓範宗尹成為眾矢之的,形勢急轉直下。
此時,調轉槍頭的秦儈,第一時間轉成汙點證人。
夥同其他同僚,搜羅範宗尹的罪證。
希望在高宗麵前,贏得更高的政治聲望。
範宗尹年少有為,三十歲就位極人臣,當上宰相。
在行事上,難免有些囂張,有些霸道。
許多老臣子,對於範宗尹心懷怨恨,恨不得他下台。
這次,範宗尹算是引火燒身,自取滅亡。
那些曾經被他踩過的人,如今一個個跳了出來。
指責他為政多私,飛揚跋扈,破壞了朝廷的綱紀。
秦儈的最後一擊,讓範宗尹徹底出局。
兄弟的背叛無疑像一把尖刀刺進他的胸口,至死無法愈合。完)
3.崔與之:金銀權貴不要,千古流芳不求
有麝自然香,何必迎風立。
為了南宋朝廷,崔與之可謂嘔心瀝血。
他是第一位,從嶺南走出來的高級知識分子。
這一切,得益於增江書友林仲介等人的慷慨資助。
他也是第一位,在廣西那片莽荒之地開疆辟土的人。
在潯州,他主動將自己居所的瓦片換下來,用來修葺糧倉。
他還是第一位,在海南島上巡視的官員。
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位朝廷官員踏足過這片不毛之地。
崔與之不愛金銀,不慕權勢,隻想要把活兒乾好。
人到中年,才進入公務員隊伍,必須要把飯碗端住了。
至於千古流芳,那是刀筆之吏的事情。
隻要把事情做好,青史上終歸會留下他的隻字片語。
最近,南宋迎來了南渡後最大的危機。
事情還要從蒙古大軍,攻打金國開始說起。
前些年,金國為了避開蒙古鐵騎,將首都遷到了汴京。
打不過蒙古的金國,自然拿南宋這個軟柿子出氣。
時不時在邊境,騷擾南宋的子民。
崔與之臨危受命,在揚州籌措軍備及防守事宜。
隻要肯努力,就算沒帶過兵、打過仗,一樣可以獨當一麵。
刀山火海,隻要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
再凶猛的敵人,也可以按在地上摩擦。完)
4.胡安國:與其經世救國,不如歸而山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