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磐岩城稍作休整後,我們再次踏上征程。身負皇命,我此次在大宋國觀風遊曆,肩負著觀民間疾苦、覽山水秀麗,進而繪就天下太平圖的重任。
一路前行,所經之地,既有山川壯麗的美景,也不乏民生艱難的慘狀。這讓我越發覺得責任重大,每一處的見聞都如同重錘,敲打著我的內心。
隨著行程的推進,我心中的憂慮也日益加深。我不由在想,那欽天監本應掌握著天下堪輿圖,憑借其對山川地理、風水運勢的了解,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出謀劃策。然而近年來,他們卻淪為得聖帝的尋寶鼠,一門心思地在全國各地尋寶挖寶。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不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使得朝廷對民間的關注日益減少。
如今,天下烽煙漸起,各地亂象叢生。有些地方因賦稅過重,百姓怨聲載道,甚至出現了小規模的起義;有些邊境地區,外敵蠢蠢欲動,而朝廷卻似乎對此渾然不覺,依舊沉浸在尋寶的狂熱之中。這一切,實實在在地給我上演著王朝興衰之象。
一日,我們來到了一座臨近邊境的城鎮。這裡的氣氛格外緊張,城牆上布滿了戰爭留下的痕跡,百姓們神色匆匆,眼中滿是恐懼。我們向一位當地的老者打聽情況,老者長歎一聲,說道:“唉,前些日子,鄰國的軍隊時常在邊境騷擾,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可上頭卻似乎並不在意,隻想著那些虛無縹緲的寶藏,對我們這些邊境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顧。”
聽到這些,我們心中憤慨不已。千夜握緊拳頭,說道:“這欽天監如此行徑,實在是誤國誤民!若朝廷繼續這般,隻怕大宋的江山社稷危在旦夕。”
青青憂慮地說:“我們一定要想辦法讓朝廷重視起來,不能再讓百姓受苦了。”
叢倩倩點頭道:“沒錯,我們加快行程,多收集些各地的情況,儘早繪出這天下太平圖,呈給聖上,讓他看看如今民間的真實狀況。”
甄霄弦沉思片刻,說道:“隻是,即便我們繪出圖呈上,聖上是否能聽進去,還未可知。我們或許還需想些其他辦法,引起朝廷的重視。”
我們一邊商議著對策,一邊繼續前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更加深入地走訪各地,詳細記錄下民間的疾苦、邊境的危機以及朝廷不當舉措帶來的種種後果。每到一處,我們都能感受到百姓們對和平與安寧的渴望,這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要改變現狀的決心。
隨著收集的信息越來越多,那幅理想中的天下太平圖在我心中也愈發清晰。隻是,要將這圖變為現實,我們麵臨的困難重重。朝廷的腐朽、欽天監的不作為、各地的亂象,都如同重重高山,橫亙在我們麵前。但我堅信,隻要我們齊心協力,總有一天能跨越這些障礙,讓大宋重新走上繁榮昌盛的道路,真正實現天下太平。
因鬆州、劍州有辛定鼎先生坐鎮,在他的治理下,兩州民生漸佳,一片向好之態。而我與青青又皆出身劍州,此前來往京師已有兩趟,這兩州的山水風貌、風土人情早已深深烙印在心中。如此,我們索性決定先不前往鬆、劍兩州。
我們一路迤邐而行,漸漸朝著聶歸塵所任職的定邊縣進發。聶歸塵此人,心懷壯誌,一心為民,聽聞他雖比我們出京早不了多少,但已在定邊縣推行了諸多利民舉措,成效顯著,我們也頗為好奇,想去親眼看看他治理下的定邊縣是何模樣。
一路上,我們且行且看,路過的村莊城鎮,雖各有不同,但百姓們的生活大多貧苦,好在未有戰亂之地尚且安穩,這讓我們心中稍感慰藉。行至定邊縣時,隻見縣城城門修繕一新,城牆上旗幟飄揚,城內街道整潔,商鋪林立,人來人往,熱鬨非凡,與我們之前路過的一些因戰亂或苛政而顯得破敗的地方形成了鮮明對比。
我們找了一家茶館,剛一坐下,便聽到周圍茶客們對聶歸塵的稱讚。“咱們這定邊縣啊,多虧了聶大人,以前這兒治安混亂,百姓們都不敢出門,這段時間可好了,夜不閉戶都沒問題。”一位老者笑著說道。
“是啊,聶大人還帶領我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今年的收成應該能比以往多了好幾成呢!”另一位年輕的農夫附和道。
聽到這些,我們對聶歸塵更加欽佩。用過茶後,我們決定去拜訪聶歸塵。在縣衙門口,通報姓名來意後,很快便有人將我們迎了進去。
聶歸塵見到我們,十分熱情,寒暄過後,他感慨道:“我算著你們也該往北邊來了,目前我不過是在這定邊縣做了些分內之事,隻能讓定邊縣的百姓過上好日子,隻是這天下還有許多地方的百姓仍在受苦,我時常為此憂心。天瀾兄!你的責任則顯得尤為大些呢!”
我點頭道:“聶兄所言極是,我們此次身負皇命,觀風遊曆,所見之處,確實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歸塵兄在定邊縣區區數日便政績斐然啊!到底怎麼做的?”
隨後,聶歸塵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他在定邊縣推行的各項政策,從整頓治安到發展農業,從興辦教育到改善民生,無一不體現出他的智慧與用心,另外他還著重誇獎了自己的夫人仇書花,原來仇書花雖是一介散修,卻早已遊曆天下多年。所見即所得,她行萬裡路,配合聶歸塵的讀萬卷書,再加上忠心耿耿的仇來福,自從學習神行術後進境尤快,為聶歸塵辦事,真是迅捷快速。我們認真聆聽,不時提問,收獲頗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聶歸塵在縣衙內擺下晚宴,邀請我與同伴們共敘情誼。席間,歡聲笑語不斷,仇書花溫柔賢淑,在一旁悉心照料眾人,仇來福則忙前忙後,為大家斟酒布菜。
我與聶歸塵同科進士,彼此情誼深厚,加之此次久彆重逢,話題自然源源不斷。我們先是暢談了出京之後各自的經曆,從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到各地的風土人情,氣氛融洽而熱烈。
酒過三巡,聶歸塵的神色漸漸變得凝重起來。他放下手中的酒杯,緩緩說道:“此次相聚,本是喜事,但我卻有一事相托。定邊縣往北有一縣,近日聽聞出現了小股起義。我這邊事務繁雜,雖已派了些人手去查探,但至今尚未查明起義的起因。我深知你此次身負觀風遊曆的重任,往北而行定會經過那裡。所以想托你在觀風之機,詳加打探此事,看看究竟是何緣由導致百姓揭竿而起。待我手頭之事稍定,便著手剿除這股起義,還當地百姓一個太平。”
聽聞此言,我心中一凜,深感此事責任重大。百姓起義絕非小事,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隻怕會愈演愈烈,危及一方安寧。
我鄭重地點點頭,說道:“聶兄放心,此事我定會放在心上。既然得知了這一情況,自不會坐視不理。待我前去詳細打探,了解清楚緣由後,再與你商議對策。”
千夜在一旁接口道:“聶大人心係百姓,這份胸懷令人欽佩。我們定會儘力相助,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
叢倩倩也說道:“沒錯,若能解決這一隱患,也算是為邊境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青青和甄霄弦也紛紛表示會一同出力。聶歸塵見狀,臉上露出感激之色,說道:“有你們相助,我便放心多了。這股起義若不儘快平息,不僅當地百姓受苦,還可能影響到周邊州縣的安穩,更會給北狄可乘之機。”
晚宴過後,我們又就此事商討了許久,製定了一些初步的計劃。待夜深時分,才各自散去休息。這一夜,我輾轉反側,心中滿是對那未知起義的擔憂。我深知,前方的路或許充滿荊棘,但為了百姓,為了這大宋江山,無論艱難險阻,我都必須勇往直前,探尋真相,尋求解決之道。
第二天,我們收拾好行囊,準備告彆聶歸塵、仇書花和仇來福。
聶歸塵與夫人仇書花,忠仆來福,早早就在縣衙門口等著我們。大家心裡都有點舍不得,站在那兒嘮了好一會兒家常。
最後,聶歸塵看著我,感慨地說:“咱們這一彆,也不知道啥時候能再見麵。這事兒就拜托你了,你一路上也多小心。”
我點點頭,說:“你放心,我肯定把事兒給你辦得妥妥當當的。你這邊也彆太累著自己,家裡人都盼著你平平安安的。”
說完這話,我倆都覺得心裡挺不是滋味兒的。聶歸塵想了想,說:“要不咱各作首詩,就當是記著今兒個這事兒,也記著咱倆這交情。”
我一聽,覺得挺有意思,就答應了。
聶歸塵抬頭看了看天,略一思索,開口吟道:
《彆友托事》
定邊堂前彆故交,邊關事重意如焦。
義軍緣起無從曉,盼君查明解紛擾。
我聽他念完,心裡也挺有感觸,稍微琢磨了一下,就念出自己的詩:
《應托北行》
同科情誼歲月遙,今朝受托誌未消。
北行探得真相日,共解民憂樂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