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你一個可以順氣呼吸的節奏。”
四、船山學派:思想中的“內斂鋒芒”
遂寧還有一位了不起的哲人——王夫之,號船山先生。
第三天我拜訪了船山故裡陳列館。這位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在亂世之中寫出《讀通鑒論》《張子正蒙注》《尚書引義》等巨作,他的思想主張“理在民間”,不空談天理、不盲信權威。
講解員說:“船山子在遂寧出生,在衡陽立說,但他的骨氣是川中養出來的。”
我讀著牆上一句他留下的話:
“氣有剛柔,理有進退。”
我想起遂寧人身上那種“溫而不軟、退而不懦”的勁兒。
我寫下:
“船山的思想不是用於激變,而是用於守常;
他給遂寧留下一種骨氣——表麵從容,心中有鋒。”
五、靜心城市:內斂城市的獨特氣質
第四天我在城市街巷中穿行:步行街不喧囂,公交車廣播柔和,老人坐在公園打太極,孩子在樹下寫作業。生活節奏看似“緩慢”,卻不“懈怠”。
遂寧人不喜歡張揚,不追潮牌,不講極限,他們的標準是“舒服、可持續”。
一位開早餐店的阿姨告訴我:“城裡講的是‘心舒服’,不是‘人比人’。”
我吃著一碗遂寧麻辣粉,口感溫潤而後勁足,不爆辣,卻回甘良久。
我寫下:
“遂寧不爭口號,她用日常打底;
她不問你是誰,而是給你一杯熱茶,讓你歇口氣。”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廣安
五天遂寧之行,我在靈泉聽梵音,在涪江觀慢水,在街頭嘗人間,在石刻讀心意,從山寺之巔到田埂之尾,收獲了一種叫“安”的氣質。
這是中國式城市中罕有的“內省者”:不焦慮,不浮躁,不害怕安靜,也不排斥慢。
她的信仰從來不是教化,而是體悟;她的發展也不是風口,而是根係深紮。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涪江水係中下遊,於岷漢之間穩穩落筆:
“第148章,遂寧已記。
她是心靈的過渡港,是日常的隱秘光,
是一城慈悲與清醒交融的中國內斂美學代表。”
下一站,是廣安。
我要東行入川渝交界地,走進偉人故裡,去聽鄧小平故居中的足音餘響,去探一座“從小地方走出大世界”的精神源地,如何在新時代繼續綻放現實主義的深度與力量。
我收起手記,輕聲說:
“靜過之後,是激蕩——廣安,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