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民想了想,說:“我們不認故鄉認人,哪裡三代在,哪裡就是根。”
我寫下:
“安康不是某一族群的原鄉,而是不同族群的重新出發地;
她包容遷徙,也善於滋養。”
四、夜晚漢江橋下:真正的城市在水邊
夜裡,我在安康漢江邊散步。橋上車流如織,橋下則是另一番風景:
孩子在滑旱冰,老人跳廣場舞,青年情侶悄悄依偎,小攤販吆喝聲此起彼伏。漢江緩緩流淌,燈光在水麵一圈圈漾開。
一位在江邊彈吉他的年輕人說:“外地人覺得我們小,其實我們活得比很多大城市還舒展。”
我問他:“你想離開這裡嗎?”
他笑:“我出去過。可走了一圈,發現心在這兒。”
我寫下:
“安康的夜,是一種生活流動的版本,不驚不擾;
她不是向外求聲量,而是往內尋自在。”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十堰
五天安康之行,我從瀛湖走到梯田,從山寨走進碼頭,從曆史移民的落葉歸根,走到江邊自由漂泊的年輕身影。
這座城市以其水的柔、山的密、人心的暖、語言的混和,把“安”與“康”真正揉進了骨血裡。
安康不大,但她會接人;不熱,卻有光。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秦巴之間、漢水下遊、三省邊界緩緩落筆:
“第156章,安康已記。
她是水潤之城,是中原向南的緩坡,
是無數漂泊者的歸身處與出發點。”
下一站,是十堰。
我要順漢江而上,進入湖北西北角,走進武當山下的汽車城,聽道教清音與工業轟鳴如何並存,看看一座山水與鋼鐵交織的城市,如何找到自己的節奏與信仰。
我收起筆記,對水麵上的浮燈低語:
“願世人皆安,願山水皆康——十堰,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