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不是一座招搖的城市,她不急不躁,
但她在每一位歸來者身上刻下了生活的印章。”
四、萬壽宮與繩金塔:老街深處的時光角落
第四天,我走進萬壽宮曆史文化街區與繩金塔夜市。
萬壽宮前的戲台在演贛劇,觀眾多為老人,卻個個聚精會神。香火繚繞,紅燈籠掛滿簷角。
再往南走,夜幕降臨,繩金塔燈光初亮,小吃攤位此起彼伏,叫賣聲與笑聲交織成一幅人間煙火。
我站在塔下,舉頭看那座古塔倒映在河中,一如千年前的月光中曾照見的來人。
我寫下:
“南昌的‘老’,不是陳舊,而是耐看、耐嚼、耐記;
她把傳統活成生活,讓遺址成為呼吸的一部分。”
五、南昌大學校園:學術與熱血的交界地
最後一站,我走進南昌大學。
這座高校承載著無數青年才俊的夢想,也在八一精神的浸潤下格外莊重。校園綠意盎然,教學樓前立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石碑。
一位畢業生正在操場拍畢業照,他問我:“你覺得英雄主義還重要嗎?”
我回答他:“當你對未來有一點點猶豫的時候,就需要一份精神替你咬牙。”
我寫下:
“南昌的青春,不是逃離,而是咬緊牙關堅持走完的那段暗路;
她不是喧囂的象牙塔,而是現實與信念的交叉口。”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宜春
五天南昌之行,我從八一起義紀念碑前走入曆史的心臟,從滕王閣俯瞰千年長江文韻,又在夜市與校園感受這座城市“紅”與“綠”、“詩”與“人”的雙重肌理。
這是一座不用努力證明自己的城市。
她自有厚度,自有背景,自有那份從容地麵對過滄海、也能迎接風雷的骨氣。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贛水之畔、豫章之地、理想與當下交彙處鄭重落筆:
“第168章,南昌已記。
她是火種之初,是江風之聲,是一座不會被遺忘的赤誠之城。”
下一站,是宜春。
我要走入那片山水間的養生福地,探訪溫泉與禪宗、農業與生態的交融地,看一座城市如何將身體與靈魂,都安放於自然之間。
我收好筆記,望著南昌城夜色中不息的人群,輕聲說:
“戰鼓漸遠,風聲漸輕——宜春,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