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吉林市,列車駛向東部邊陲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車窗外,群山接壤,林海翻湧,空氣裡似乎帶著一絲發酵過的辣白菜香氣。這裡不僅地處吉林省最東南端,與朝鮮一江之隔,更是一片浸潤著多民族文化、山川靈韻和時代變遷的土地。
延邊,她不是熱鬨的舞台,卻像一首婉轉的民謠,低聲吟唱著山水與人情的和鳴。
一、長白山餘脈下的延邊風情
清晨,陽光灑在長白山脈綿延的群峰上,雲霧繚繞,山林深處傳來鳥鳴。走在延邊朝鮮族村寨的小路上,家家戶戶掛著紅辣椒,曬著玉米,院落間飄來泡菜的酸香。白牆青瓦,屋前花草,紅燈籠高掛,仿佛進入了一幅靜謐溫潤的生活畫卷。
一位朝鮮族阿姨招呼我進屋。她遞給我一碗熱氣騰騰的冷麵,又切了些醃製一年的辣白菜。她笑著說:“我們這裡四季分明,山水養人,也養文化。”
我默默感受著那口冷麵在舌尖滑過的涼意,那份辣白菜在口腔爆開的醇香,那不僅是味覺的刺激,更是一種民族性格的體現——柔中帶烈,樸實真摯。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過往的奔波與疲憊,而在這裡,竟有種久違的安定感,就像走進了一個被歲月溫柔打磨的夢境裡。
門口,一隻大黃狗慵懶地趴在台階上,一陣風吹來,樹葉沙沙作響,我的心卻意外地靜了下來。阿姨說:“你慢慢吃,我去再加點小菜。”我看著她的背影,忽覺這一頓飯,不隻是充饑,更像是某種心靈上的接納與安慰。
我寫下:“延邊的山水,是民族的脈絡,在風雨中生長,綻放生命的色彩。”
二、朝鮮族文化的絢麗多姿
正值元宵節前夕,我參加了延吉市舉辦的民族聯歡會。廣場上,穿著韓服的姑娘翩翩起舞,男人們敲起長鼓,歡歌笑語此起彼伏。清麗的伽倻琴聲、嘹亮的民歌、舞動的裙裾,每一個細節都如風拂麵。
身邊一位小女孩牽著母親的手,眼裡滿是憧憬。我問她學不學跳舞,她點頭:“我要像媽媽一樣,在舞台上跳《阿裡郎》。”那一刻,我看到了文化的接力棒,在悄無聲息中傳遞。
在那一瞬,我仿佛也被那悠揚的旋律牽引著,穿越了時間的縫隙,看見一代又一代人,以舞蹈和歌聲,守護著內心最柔軟的鄉愁。
演出結束後,一位老藝人拿著伽倻琴走到我身邊,他說:“音樂不分民族,聽懂了,就是一家人。”他用指尖撥動琴弦,那旋律婉轉,我心頭一熱,竟紅了眼眶。
我寫下:“文化如火,代代相傳,延邊的靈魂在歌聲與舞姿中永恒。”
三、圖們江畔:邊境與人心的溫度
次日,我來到圖們江畔。江水清淺,水鳥盤旋,兩岸依稀可見對岸的屋簷與田野。橋頭是集市,賣泡菜的阿姨與販玉米的漢子笑談生意,朝鮮族、漢族、滿族的聲音混雜其間,宛如大合唱中的和音。
一位耄耋老人告訴我:“這條江不是邊界,是鄰裡的水渠。我們從小在這裡洗衣、撈魚、看煙花。”他指著遠處江心的一塊石頭:“以前我們從那兒劃船過去做生意,雖隔國界,但人心是熱的。”
我望著水麵,恍惚間,時間與地理都在這條江上變得模糊。邊境的存在,似乎更像是文化交流的一扇門,而非阻隔的牆。
就在橋頭,我看到一個小男孩給一個來自朝鮮的遊客遞上一瓶水,那笑容,簡單卻暖心。
我寫下:“邊境的河流,不僅連接土地,更連接著人心與希望。”
四、林海與綠色延邊
延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八成。我前往和龍市的原始森林保護區,山風呼嘯,林濤如海。林間小徑濕滑,但我仍堅持走上山頂,隻為看一眼那口“天池遺泉”。
一位環保誌願者告訴我,他們已連續十年在此監測東北豹與黑熊的蹤跡。“我們守的不是動物,是整個生態鏈。”他說時,聲音不高,卻擲地有聲。
林間忽然響起一聲鹿鳴,我停住腳步,感到一股靜默的力量。這不是喧囂的自然,而是沉靜的尊嚴。
一隻鬆鼠從我腳邊躍過,它的眼神警覺又純粹。我想,也許這就是人與自然之間最理想的距離——互不乾擾,又彼此守望。
我寫下:“山林是延邊的血脈,綠色是這片土地的未來。”
五、鄉村振興:舊村新夢
下午,我走進琿春市郊的一個朝鮮族村莊。白牆黛瓦、稻田成片,寬闊的水泥路一直鋪進屋前。孩子們在院中跳皮筋,老人倚在葡萄架下打盹,一切恬然如夢。
村支書請我喝茶,說起村裡的產業扶貧與數字農業,“我們以前靠天吃飯,現在靠技術種田,產品都能線上賣到全國。”他笑道:“不是說我們落後,而是我們也能現代。”
我走到村頭,看著一架架無人機從田野飛起,昔日封閉的村落,如今已是希望騰飛的起點。
村頭的牆上還畫著一幅壁畫:一個朝鮮族女孩騎著電子摩托,在稻田裡穿梭,旁邊寫著一句標語:“腳踏田野,心向世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寫下:“鄉村的晨光,照亮延邊的明天。”
六、延吉夜色:平靜的熾熱
夜晚,我回到延吉市區,走在光化街夜市。攤位林立,辣炒年糕、石鍋拌飯、烤肉飄香。人群熙攘,卻不嘈雜。朝鮮族的服務員帶著標準微笑,一碗碗熱湯端上桌,溫暖如春。
我在街角找了家小酒館,點了燒酒與烤魷魚。牆上掛著“和為貴、鄰為親”六字,一位中年男人舉杯敬我:“我們是邊城人,更懂得什麼叫團結。”
他的話擲地有聲,而那一杯酒,卻滿是民族和睦的溫度。
出門時,雪又開始飄了。我站在街頭仰望,雪落在睫毛上,冰涼卻溫柔。遠處有個女孩哼著歌,那旋律似曾相識,竟與我在聯歡會上聽到的一樣。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這片土地上有一種情感,是跨越語言與民族的——叫做歸屬。
我寫下:“夜色中的延邊,靜而不冷,熱而不鬨,是千裡之外的一顆暖心。”
地圖落筆:延邊篇章完結,牡丹江啟程
離開延邊前,我最後走在圖們江堤岸,腳下是斑駁的石板路,江風輕拂,天邊透著晨曦。遠處傳來小鎮的鐘聲,也許是告彆,也許是召喚。
我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頁上鄭重寫下:
“第281章,延邊,記。風雪為歌,邊地如詩;山水是骨,文化是魂;她是邊陲的心跳,也是民族共鳴的回響。”
下一站,是牡丹江。
我要去追一場白雪的重奏,聽一場北國林海深處的低吟。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