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後,吳巨順利返回熟悉的函穀關。然而,馬車剛到關口就被攔下。這些“大白”是函穀關內的軍醫及疫情期間自願留下的醫者組成的隊伍,平日負責關卡內外隔離與行人檢查。
“大白”之稱源於吳巨,他人或許覺得這稱呼怪異,但吳巨認為親切而有趣。
過去防控措施欠妥,如今吳巨親自主持,不僅製定各國間的隔離規範與區域標準,還出台多項細則。
最新的指令由吳巨發布,他劃定了疫病的中高風險區域,並要求所有途經或逗留過這些區域的入境者必須在關內隔離七日才能繼續通行。若有感冒、發燒等症狀,一律不得出入,需就地隔離,貨物檢查也極為嚴格。
此規定由醫界領袖提出,得到秦王親自批準,權威性毋庸置疑。至少在秦國境內,這一法規的效力無可爭議。就連周天子親自冊封的諸侯,在函穀關也必須隔離七天。
"停車!接受檢查!"
醫者們攔住了吳巨的車隊。
一個醫者忽然皺眉道:"這馬車……這些騎兵……怎麼這麼眼熟?這難道不是吳卿的座駕嗎?"
眾人麵麵相覷,露出驚訝之色。
隻見馬車上,一位俊朗男子掀開簾子,一張溫潤如玉的臉映入醫者們的視線,這不是剛從洛陽歸來的醫界領袖吳巨是誰?
"!"
"!"
"真的是吳卿?!"
"吳卿回來了!"
醫者們頓時激動不已。
"大驚小怪什麼?"吳巨對這群醫者的反應感到無奈。
"大家都見到您很高興嘛。"醫者撓了撓頭,儘管大部分臉被防護服遮住,但依然能感受到他內心的喜悅。
吳巨搖搖頭,說道:"走吧,入關。"
"好嘞!"
"吳卿,您入關需要隔離嗎?"
"按照規定呢?"
"當然需要,您去韓魏是為了平定疫病,洛陽和韓魏都是您劃定的高風險區。"
"那就對了,照章辦事,彆壞了規矩。"
"是!"
儘管身為抗疫先鋒,吳巨有著極強的防護意識,幾乎可以確定自己未感染疫病,但他仍決定在函穀關停留數日。
函穀關今非昔比。
軍隊已調離函穀關,前往各地休整,二十萬大軍僅剩五萬作為函穀關的常備力量。
大戰結束,緊張氛圍消散殆儘,訓練減少,士兵們的笑意漸增,但軍營特有的嚴肅依然存在。
“吳卿!”
“參見吳卿!”
“吳卿安好!”
沿途遇見吳巨的士兵紛紛停下腳步,恭敬行禮,吳巨則報以微笑。
吳巨如今在函穀關乃至整個秦軍中的威望頗高,這得益於他在平定關內疫情時的關鍵作用。
入關後,吳巨完成全身消毒,不久秦國大將楊端和便聞訊來訪。
二人素未謀麵,因楊端和此前一直在秦楚邊境駐守,未曾回到鹹陽。
函穀關之戰後,子楚召回蒙毅、蒙恬,調派楊端和鎮守函穀關,命其統領五萬兵馬守護秦國門戶。
楊將軍以穩健著稱,雖不及王齕、蒙驁威名顯赫,卻少有敗績,也因此在秦軍將領中口碑頗佳。
吳巨對他略有印象,曆史上他曾與王翦、桓齕共同攻趙,如今能夠執掌函穀關,可見已成秦軍中堅力量。
吳巨認為他是個沉穩之人,言語不多,行事穩妥,從不打沒把握的仗,但並不意味著他能力超群。正因深知自身不如王齕、蒙驁等人,他才極少主動請戰邀功,凡事追求穩妥。
這並非懶散,頂多算作淡然,而且此人頗為聰慧,有自知之明實屬難得。
一番交談後,楊端和告辭離去,吳巨隨即入住自己精心規劃和建造的隔離區。
“這種感覺真是與眾不同。”洗淨風塵,吳巨躺在床上打了個哈欠。
也算是一種特殊的禁閉吧,不過隔離區遠勝牢房。
隔離區的設施尚可,生活舒適,作為特殊人物,吳巨的居住條件自然更佳。
身負隔離嫌疑,吳巨需佩戴標牌示明身份,內容包括姓名、編號及入區時間等,此牌讓人更覺似囚徒。
次日,吳巨漫遊時偶遇一群特殊“同囚”,乃韓國與魏國使者,皆因來自中高風險地區須在函穀關隔離七日,實屬罕見。兩國使者對吳巨極為敬重,因其剛自韓魏歸國,且在兩國疫情救治中有重要貢獻,話題頗多,但未深入交流。兩國使者早吳巨一兩日抵此,不久便繼續前往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