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黑板上寫下“柴火”“火鐮”,接著講道:“燃燒需三個條件:可燃物、火源與助燃物。你們剛才提到的柴火和火絨屬於可燃物,火鐮即為火源,那麼助燃物是什麼呢?”
眾人麵麵相覷。
汪魚望向黑板上的“氧”字,試探性地問:“是氧氣嗎?”
吳巨打了個響指:“對。”
汪魚環視四周,挺直了腰杆,帶著幾分得意。
吳巨攤手道:“這聽上去或許不可思議,但確實是如此,火焰燃燒依賴氧氣。我們可以做個試驗驗證。”
“有蠟燭嗎?”吳巨問喬晦。
喬晦應聲取來一支,吳巨又隨手拿起一隻玻璃杯。
他點燃蠟燭後,用杯子罩住火焰。
所有人注視著杯中搖曳的火苗。
片刻後,火苗逐漸變弱直至熄滅,冒出一縷青煙。
工匠們低聲議論起來。
“蠟燭沒燒完為何就滅了?”
吳巨解釋道:“你們看,火焰被封閉在一個空間裡,持續消耗氧氣,當氧氣耗儘時,火焰自然熄滅。”
“原來如此!”眾人恍然大悟,對這一現象充滿興趣。
“今日真是收獲頗豐,學到了與製瓷不同的知識。”工匠們心中暗喜。
吳巨所做的實驗不過是基礎教學裡的內容,卻讓工匠們感到新奇不已。
“好!既然大家都理解了,接下來我們進入實際操作部分,講解氧化焰與還原焰的區彆!”
吳巨回頭望向窯爐說道:“誰來點燃它?”
“明白!”眾人立刻行動起來。
很快,窯爐內火勢旺盛,周圍溫度飆升十幾度,熱浪襲人,但工匠們的求知欲絲毫不減。
吳巨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指著窯爐中的火焰道:“瞧見沒?這就是還原焰。”
他招呼工匠們靠近,讓大家俯身觀察窯爐內部。
“就跟之前玻璃杯實驗一樣,窯爐正在燃燒,消耗氧氣卻難以補充。通常燒瓷時窯爐會封閉,僅留兩處開口,一處投柴,一處供觀察。這兩處小口進的氧氣遠不夠支持燃料完全燃燒,所以整個窯爐裡的火焰始終處於不充分燃燒狀態,懂了嗎?”
“明白了。”工匠們點頭回應。
即便知識差距懸殊,若連這樣講解都不懂,那這些人確實該另尋出路了。
“燒瓷器一般用還原焰,也就是悶燒,但有時也需要氧化焰,因為兩者溫度差異大,產生的物質和化學反應也不同,最終會讓釉色發生變化。例如茶葉末釉的燒製,就得用氧化焰。”
眾人頻頻點頭,但聽完後卻皺眉疑惑。
茶葉末釉?
難道又是新釉色?
眾人內心震撼,不虛此行,吳巨展現的技術不過是冰山一角!
“製造氧化焰很簡單,隻要讓窯爐內氧氣充足就行。”吳巨解釋。
“氧氣充足?”眾人互相看看。
“總不能全打開窯門吧,那樣溫差太大。”有人立刻反駁自己。
吳巨笑著搖頭:“當然不是。你們沒注意到我加了個風箱在旁邊嗎?”
眾人愣住,齊刷刷望向窯爐。
汪魚問:“那個長條形的?”
“對。”吳巨點頭,“你們沒用過?”
汪魚擦了擦汗,不知是熱還是害羞,答道:“用過,不過當時忘了清灰,幾個人湊在添柴口看,結果臉都被熏黑了,後來就不敢碰了。”
吳巨輕笑一聲,接著說道:“那個裝置能給窯爐送風,增強火力,相當於一個改良版的橐子。”
他走近風箱,握住把手拉動,頓時窯爐裡的火焰猛烈升騰。
眾人驚訝,隨即恍然大悟,明白了它的用途。
……
第447章火照法
話說至此已十分明了。
還原焰便是悶燒。
而氧化焰則需借助風箱送風。
工匠們皆有所悟。
見眾人明白,吳巨鬆了口氣。
恰在此時,飲冰閣送來冰棍,眾人邊品嘗邊交談。
吳巨咬下一口冰棍,說道:“關於氧化焰和還原焰的問題就說這麼多,大家若有疑問儘可提出,不過我這半桶水未必全懂。”
眾人莞爾,吳卿如此謙遜,若他算半吊子,那他們豈非門外漢?
汪魚舉手問道:“吳卿,我有個問題想請教。”
吳巨挑眉,他認得汪魚,這麼多製瓷大師慕名而來,瞞不過去,喬晦早已告知此事,並問是否要驅逐他們。
然而此時正值用人之際,缺的就是有經驗的工匠,所以他並未打算趕走這些人。
隻要他們不另起爐灶,吳巨便不會找麻煩。
通常來說,他並不排斥競爭,正如毛筆一事,有人生產有人銷售,理所當然。
但若有人竊取技藝另立門戶,那就另當彆論了。
對此,吳巨絕不能容忍。
目前看來,這些大師還算本分,似無離去之意,一心學習製瓷技術,工作也很努力。
“請講。”吳巨微笑回應。
“不敢當。”汪魚忙搖頭擺手,隨即問道:“我想請教一下,您在燒製瓷器時,是如何控製窯內溫度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吳巨略作沉吟。
燒製瓷器時,窯爐溫度極高,但他目前無法製作現代的電阻溫度計或壓力式溫度計。
水銀溫度計和玻璃溫度計雖然可以製作,但由於玻璃不缺且提煉水銀技術已成熟,對燒瓷而言毫無意義——它們根本測不到如此高的溫度,而且到底是先測出溫度還是玻璃先炸,實在難以預料。
“你們現在都用什麼辦法測溫?”吳巨問。
汪魚愣了一下,答道:“我們有兩種方式,一種算不上法子,就是靠眼睛看,憑感覺判斷;另一種勉強算個法子,是在窯爐裡吐口水,看水珠跳躍的程度。”
吳巨聽到第二種法子時微微一愣,他曾聽聞古代工匠有這樣的做法,沒料到竟是真的可行:“這種法子你們能掌握嗎?”
眾人互相看看,說:“容易學會但難以精通。”
吳巨心下了然,立刻想到一個法子:“我這兒有個叫‘火照’的方法,你們願意學嗎?”
“願意!當然願意!”
眾人興奮點頭,從青瓷到白瓷,再到氧化焰與還原焰,大家都對吳巨佩服不已,深信他的法子一定好使。
吳巨點點頭道:“這法子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同樣得靠經驗,但總比吐口水靠譜得多。”
他走到擺放半成品的工作台旁,目光掃視一圈,拿起一隻上了釉的瓷碗。
“吳大人,那件是次品。”一位留著山羊胡的人低聲提醒道,製胚上釉時難免會出現瑕疵無法使用的瓷器,吳巨拿的正是這樣一件。
吳巨笑了笑:“我知道,我就是要次品。”
話音剛落,隻聽“啪”的一聲,他將瓷碗一角掰下,在上麵鑽了個小拇指大小的孔,然後取一團粘土,把這塊角固定在粘土上。
“這就是火照。”吳巨將東西遞給喬晦,喬晦看了看,又遞給汪魚,眾人依次傳閱。
每次燒製瓷器時,都會在窯膛中放置火照,每隔一段時間取出一個,通過觀察釉色的變化就能了解窯內的溫度。”吳巨微笑著解釋。
汪魚拍手稱讚:“這方法實在巧妙,以小見大,令人歎服!”
眾工匠也連連點頭:“這麼簡單的主意,我們怎就沒想到?真是枉活了幾十年。”
吳巨笑了笑,這本是宋代流傳下來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