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60年的小滿時節,中原大地的農村,早已不是記憶裡的模樣。科技的浪潮,輕柔卻有力地改變了這片土地。智能農機在田埂間有序作業,太陽能灌溉係統根據土壤濕度自動運作,村裡的房屋錯落有致,屋頂上的綠植與太陽能板相映成趣。而我一個曾經在鄉村振興浪潮中衝鋒在前的人,如今退居幕後,守著這片我深愛的土地,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這天清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我的臉上。我早早起床,走到院子裡,深吸一口帶著泥土芬芳的空氣。菜園裡,智能灌溉設備正細密地噴灑著水珠,嫩綠的蔬菜在晨光中舒展著葉片。遠處,田野裡的小麥在微風中泛起層層麥浪,飽滿的麥穗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年。
“爸,您起得真早!”兒子顧家啟從屋裡走出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孩子,繼承了我的樸實和對土地的熱愛,不同的是,他成長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帶著新的理念和活力。
“習慣啦,早起精神好。你和劉瑤睡得咋樣?”我笑著問。
“挺好的,爸。”顧家啟撓撓頭,“就是劉瑤最近肚子越來越大,行動不太方便。”
劉瑤是個好姑娘,大學畢業後就跟著家啟回到農村,一心撲在鄉村建設上。如今,她懷著雙胞胎,全家人都盼著這兩個小生命的降臨。
正說著,屋裡傳來劉瑤的聲音:“家啟,幫我拿一下水杯。”
家啟連忙跑進去,我也跟在後麵。劉瑤坐在床邊,手輕輕撫摸著肚子,臉上滿是溫柔。
“劉瑤,感覺怎麼樣?”我關切地問。
“爸,我沒事,就是這兩個小家夥太調皮,在肚子裡動個不停。”劉瑤笑著說。
我看著她,心中滿是欣慰和期待。這時,我的智能手環突然震動起來,是村裡的農業助手小ai發來的信息,提醒我今天要檢查一下小麥的病蟲害情況。雖然有智能設備監測,但我還是習慣親自去田裡看看。
“家啟,我去田裡轉轉,你們在家照顧好劉瑤。”我拿起草帽,準備出門。
“爸,我陪您一起去吧,順便活動活動。”家啟說。
“行,那你和劉瑤說一聲。”
我們父子倆沿著鄉間小路走向麥田。一路上,看到村裡的變化,我不禁感慨萬千。曾經泥濘的小路,如今已變成平整的水泥路;路邊的老式房屋,也大多改建成了節能又美觀的智能住宅。
“爸,您看現在村裡多好,這都是您和老一輩人努力的結果。”家啟說。
“這可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現在你們年輕人有知識、有想法,未來肯定會更好。”我拍了拍家啟的肩膀。
到了麥田,我和家啟仔細檢查著每一株小麥。智能設備顯示,這片麥田的健康狀況良好,但我們還是不敢掉以輕心。在田邊,我們遇到了鄰居張大爺。
“建國,家啟,來檢查麥子啦?”張大爺熱情地打招呼。
“是啊,張大爺。今年麥子長得不錯,看來又是個豐收年。”我笑著說。
“多虧了這些新技術,種地比以前輕鬆多了。”張大爺感慨道,“想當年,我們可都是靠天吃飯,哪有現在這麼方便。”
和張大爺聊了一會兒,我們繼續在田裡忙碌。中午時分,太陽漸漸變得熾熱,我們才回到家。剛進門,就看到劉瑤神色緊張地坐在沙發上。
“怎麼了,劉瑤?”我和家啟急忙問。
“我好像要生了。”劉瑤咬著嘴唇,額頭上滿是汗珠。
家啟瞬間慌了神,我連忙鎮定下來,說:“彆慌,我馬上聯係醫療機器人。”
我通過智能手環呼叫了村裡的醫療中心,不到五分鐘,醫療機器人就趕到了。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劉瑤被迅速送往村裡的智能醫療站。我和家啟緊跟其後。
在醫療站的手術室門口,我和家啟焦急地等待著。時間仿佛變得無比漫長,每一秒都讓人煎熬。終於,手術室的門打開了,醫生笑著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