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林波入選與舊寨新顏_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 > 第196章 林波入選與舊寨新顏

第196章 林波入選與舊寨新顏(1 / 1)

城寨的“招工登記處”設在原關帝廟的偏殿,牆上掛著“城寨自治公約”的手寫稿,案頭擺著算盤、毛筆和一摞登記簿。管事是個穿灰布衫的青年,正低頭翻著《技能登記表》。

“下一位!”管事抬頭。

林波跨進門,把繈褓輕輕放在地上。陳父顫巍巍掏出木尺,陳母解開藍布包袱,露出半卷繡著並蒂蓮的帕子——那是李秀蘭成親時繡的。

“您是?”管事目光掃過林波懷裡的木尺。

“小的陳瑞昌,新會外海人”。林波的聲音發啞,“我會木工,榫卯、雕花都行。這是我爹陳阿福,木匠;我娘梁氏,裁縫;這是我媳婦李秀蘭,織娘;這是我兒子陳永年……”他頓了頓,“我媳婦懷著孩子”。

管事的筆停了。他盯著李秀蘭隆起的肚子,又看向陳父手裡的木尺:“會木工?”

“會!”陳父把木尺往桌上一放,“我兒子陳鐵生……”他突然哽住,“我那死鬼兒子,當年在廣州木器行當學徒,師傅誇他是‘魯班轉世’!”

林波趕緊接話:“我爹說得是。我在漁船上修過船龍骨,用的是榫卯;給漁民打過木盆,防海水泡不爛”。他從懷裡掏出半塊磨得發亮的木片,“這是我在船底撿的,用魚鰾粘的,您瞧——”他把木片往桌上一按,“嚴絲合縫!”

管事拿起木片,對著光看——魚鰾粘合處果然沒有縫隙。他又看向李秀蘭:“你會織?”

李秀蘭抖開帕子:“廣繡,繡過牡丹、鳳凰。婆家的被麵都是我繡的”。她指了指帕子上的花瓣,“您看這漸變色,是用三種線摻著繡的”。

管事的助手湊過去:“真細!”

陳母梁氏突然站起來,從懷裡掏出個布包:“我會補漁網!用苧麻線,補得比新的還牢!”她抖開一團破網,“您瞧這洞,我用馬齒莧草汁染線,防海水爛!”

管事的助手記錄著,突然抬頭:“你們是一家?”

“是!”林波挺直腰板。

人群裡傳來竊竊私語:“不是說最多隻能一家5人麼?這算上肚子裡的都6個了”

“人家一家人都有手藝,你能比得了?”

“就是啊,帶著孕婦和娃,不容易。你沒見人家管事都沒說話嗎?輪得到外人挑理!”。

管事合上登記簿:“行。明早六點來領工具,清理城寨南邊的廢墟。住的地方……暫時擠擠,等新屋蓋好”。

散場時,夕陽把老榕樹的影子拉得老長。林波蹲在地上,給陳永年喂米湯。李秀蘭摸著告示,輕聲說:“阿九,咱有屋簷了”。

“嗯。”林波應著,抬頭看向城寨裡冒起的炊煙——那是先期入寨的家庭在準備集體夥食。他想起陳鐵生藏在漁船龍骨裡的腰牌,又摸了摸懷裡的木尺,“等新屋蓋好,我要在梁上刻‘陳記木作’,讓鐵生哥的名字,刻在自家房梁上”。

陳父突然笑了:“好!我幫你刨木料!”

陳母扯了扯他的衣袖:“先給秀蘭熬點薑湯,她受涼了”。

遠處,賣碗仔翅的攤子飄來香氣。林波站起身,背起陳永年,跟著家人往城寨裡走。石板路硌得腳疼,但他覺得,這疼裡帶著甜——那是“家”的味道,是陳鐵生用命換來的。他們一家五口,終於在香港,有了能遮風擋雨的屋簷。

1900年8月的九龍寨城,本是清軍撤離後留下的“空殼”——斷牆殘垣間堆著腐爛的糧袋、生鏽的兵器,雜草從磚縫裡鑽出來,野狗在廢墟間遊蕩。但一場由寨子主導的“生存實驗”,正讓這片荒地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

林波一家和另外總共100戶新流民家庭進入城寨之前的一周,首批20戶流民,多為東莞、寶安籍的破產農民與手藝人,帶著家眷搬入城寨時,他們麵對的是一片狼藉:東頭村道的石板裂成碎片,寨城內的“協威營”兵房隻剩焦黑的木架,連最完整的祠堂也被燒得隻剩半麵山牆。但寨子帶來的“科學管理”與“物資支持”,讓這群“苦哈哈”的流民在七天內完成了從“生存”到“生活”的跨越。

新增的100戶流民剛跨過寨城西門原清軍崗哨遺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男女分住的臨時宿舍區——這是20戶流民用七天時間清理、改造的核心成果。

宿舍區位於寨城東側的空地上,原為清軍馬廄廢墟,背風向陽,遠離廁所與垃圾區。20戶流民將倒塌的兵房木梁、磚塊拆解後,用穿越者提供的鐵絲、麻繩重新捆紮,搭成20間簡易竹棚,每間約8㎡。棚頂鋪著茅草防漏雨,地麵鋪著曬乾的稻草防潮,20間棚子用竹籬笆隔出“男區”與“女區”,用紅漆木牌標記“男宿”、“女宿”,字跡歪扭但醒目。

每間宿舍內,20戶流民用寨內原來住戶留下的破布、舊棉絮鋪成“通鋪”,寬約1.5米,可睡45人,床頭掛著用竹篾編的“小壁櫥”存放衣物。最讓新增家庭驚歎的是“通風口”——每間棚頂開了兩個拳頭大的洞,用竹片編成網格防蚊蟲,白天陽光斜照進來,照見棚內用木板搭的吃飯、放工具用的小桌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穿過宿舍區,新增家庭的目光被中央大灶吸引——這是20戶流民用七天時間搭建的生存核心。

大灶位於寨城中心的原清軍練兵場廢墟,用拆解的石磨、斷磚壘成圓形基座,直徑約3米,高約1.2米。爐膛內鋪著寨子提供耐火磚,灶口架著兩口大鐵鍋,一口煮粥,一口炒菜,鍋沿用鐵絲固定防溢出。灶邊堆著半人高的柴火,係從寨城外的山邊砍伐,由20戶中的青壯年用板車拉回。

此時大灶正“轟轟”作響,20戶中的婦女輪流掌勺:50歲的陳嬸負責熬粥,米是從清軍糧倉遺址挖出的陳米,混著少量碎米;30歲的阿芳翻炒著鹹菜,用鹽漬的芥菜,提前泡水去苦;20戶中最小的孩子12歲的小豆子蹲在灶邊用蒲扇扇風,這是寨子提供的“現代工具”之一。灶邊排著兩隊長隊:一隊是20戶的成年男性,原來都是搬運工和木匠,另一隊是新增家庭的男女老少。每個人手裡端著粗瓷碗,這是寨子提供的基礎物資,碗裡盛著粥,就著鹹菜,吃得滿頭大汗。

新增家庭穿過大灶區,來到寨城西側的衛生角——這裡曾是清軍的糞坑,如今被改造成簡易廁所與垃圾站。

廁所用竹籬笆圍成,長10米,寬3米,內部分為男廁尿坑)與女廁蹲坑),地麵鋪著碎陶片防濕滑。廁所旁挖了兩個深坑作化糞池,用木板蓋著防異味。廁所門口掛了塊木牌,用毛筆寫著“便後衝水”,旁邊畫了個水瓢,旁邊放著兩個木桶裝著從河邊打來的水。

垃圾站位於廁所旁,用磚塊壘成“凹”形,裡麵鋪著稻草防滲漏。20戶流民製定了“垃圾公約”:廚餘垃圾如菜葉、果皮倒入左坑堆肥,破布、碎碗倒入右坑定期焚燒,可回收的金屬、木材堆在角落由木匠挑出再用。

夕陽西下時,新增家庭的目光掃過整個城寨——曾經荒涼的廢墟,此刻已有了家的模樣:

女性們坐在宿舍門口的竹凳上,用寨子提供的洋線棉線)縫補衣物,孩子們追著一隻花斑貓跑,貓是從寨城角落撿來的。男性們圍在大灶邊,用葫蘆做的酒壺喝著用廢墟中挖出來已無法下口的陳米釀的米酒,討論明天去城外山邊砍柴的計劃。

寨城的原清軍崗樓改造的議事棚裡,20戶的戶主與新增家庭的代表圍坐,用樹枝在地上畫著地圖:

木匠阿強:“東邊那片荒地,明天咱們種點番薯,阿強說他有種子。”

漁民阿海:“西邊的河溝,我帶幾個後生去清淤,能養點魚。”

婦女主任阿珍:“廁所的化糞池,得定期清理,不然要臭了。”

當新增家庭陸續睡下,20戶中的技術骨乾木匠、泥瓦匠還在忙碌,他們在修複寨城的“水源井”。原清軍的飲水井,被淤泥堵塞。寨子提供的“神秘物資”此時派上用場:

兩把比本地鐵鎬更鋒利的鐵鎬用來挖開井壁的淤泥;

幾卷防水油氈布用來包裹井沿,防止雨水滲入;

一個小型的“手動水泵”用來測試井水是否清澈。

對於新增的100戶流民來說,他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周內清理出的宿舍、大灶與廁所,更是一個“有規則、有協作、有希望”的微型社會。20戶流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如鐵鍬、竹筐、木桶,和寨子提供的鐵絲、油氈、手壓泵,在九龍寨城的廢墟上,種下了“自給自足”的種子。

當夜幕降臨時,寨城內飄起炊煙,傳來孩子的笑聲,偶爾有野狗從廢墟邊跑過——但這片土地,已不再是清軍遺棄的空殼,而是120戶流民用汗水與智慧,在1900年的香港,為自己搭建的第一個家。

喜歡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請大家收藏:()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重生2010,我閱讀就能學技能 綜影視:從安陵容開啟爽文人生 商品返利,我在修仙界擺地攤 小主擺爛宮鬥日常 隊友是重生者,而我能讀心 換嫁大荒地?大小姐隨軍被偏寵了 美警:洛城鏢客,美式居合 死遁歸來,嬌嬌被禁欲世子強撩 靈氣複蘇:我的捉鬼係統開掛了 東北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