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姩讚助了月子中心後,結清買房款可能有點小困難了。
常喆來了,正好讓他拿根黃魚去首飾店出貨,彌補資金不足。
接近年關,工人不好找,常喆已經看了過院子,這次來是想和趙小姩商量好房屋用途,以便先設計好上下水,鋪設水管,接通電線,商用和民用要分開。
大一點的院子三麵臨街,趙小姩畫了一張簡單的圖紙,想把院牆拆掉,全蓋成臨街商鋪。
院裡都有老井,還得找人掏乾淨,聽說裡麵的水不錯,但為了安全起見,還是要化驗一下水質。
另外一個小點的院子,房屋保護程度好一些,趙小姩想先保留主體,具體怎麼翻修還沒有想好。
這個年代的錢硬通,存起來完全沒有意義,根本跑不贏通貨膨脹,特彆適合投資。
所以買院子這事趙小姩自己悄悄辦了,也沒有和誰事前商量。
有錢好辦事,家寬出賢人?。
趙小姩通過這一年的努力,已經成了家裡家外可以依仗的靠譜的人,大家都對她心服口服。
常靜貞欣慰的同時又有點失落,覺得孩子們不再需要她指點迷津了。
趙小姩感覺到了母親情緒中微妙的變化,說自家新蓋的店鋪裡,會留出一大間做成電動豆腐坊,讓常靜貞賣點豆漿、豆花和豆腐,每天少做一些,定量供應,也不會很累。
常靜貞聽了很開心,頓時笑得像個孩子。
誰都需要有自己的事做,想有自己的社會價值感,這比每個月給她錢更容易讓人產生滿足感。
因為常靜貞著急開豆腐坊,所以常喆不得不擠出時間來找人蓋房,早做準備。
一家人除了上幼兒園的小雪和吃奶的龍鳳胎,每個人都忙得像旋轉的陀螺。
趙有糧就在這樣一個忙碌的周六黃昏,又趕到城裡和妻子團聚的。
周六下班後坐著班車進城看老婆,成了他的新習慣。
這習慣是被迫養成的。
不管趙有糧怎麼說,女兒趙小姩就是不同意常靜貞回趙家莊,說要給媽媽保命。
為此,基本主動斷絕了所有的親戚來往,以免彆人到常靜貞麵前說一些常靜貞不愛聽的話。
這一年過去了,常靜貞的腫瘤沒有複發,氣色日漸紅潤,讓趙有糧又生起了夫妻團聚的心思。
還是妻子在家的時候自己日子好過,這一年,他真感覺累得夠嗆。
新蓋的屋子好像都失去了光彩。
誰曾想,他剛給常靜貞提起回村過年的事。
趙小姩就告訴他“爸爸,我又買了一個院子,準備蓋一間電動豆腐房給姆媽玩,讓她每天賣半天豆腐就夠了。”
這消息不亞於晴天霹靂,在趙有糧頭頂炸響時,把他炸了個外焦裡嫩。
老婆絕無回村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