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醫藥公司梁夜翊的交流中讓劉旭意識到光有藥也不行啊,還得有知識,讓這個時期的醫生知道怎麼用藥,因為這相差75年的知識可是相當豐富的。
說實在的,這個事情很是頭痛,因為這不能像是其他東西一樣直接搬過來就可以。
看來自己得建立一個團隊,將各種工具書都過一遍,隻把學識部分拿過來,其他涉及到時間和人名字的內容全部剔除。
劉旭想到就做,趁著這邊還在過年當中,事情不是太多,劉旭就返回了現代。
位於國內的貿易公司這時已經休完年假上了班,劉旭來了以後直接找到石飛鵬。
“老石啊,今年還得給你一個業務。可能得要不少人,你看看這棟樓裡還有地方嗎?不行再租一層吧。”
“老板,究竟是什麼業務需要這麼多人。”
“首先啊,就是教材的印刷,從小學到大學,要求所有科目,所有專業的教材,而且是什麼啊,這些書上不能出現任何時間和人名,就是隻要乾貨。當然除了曆史書啊。所以你需要找人將這所有的書都過一遍,然後再排版印刷。”
“教材的選擇上我感覺選80後的教材比較好,也就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國通用中小學教材,這一套更符合兒童心理和教育需求而且配圖人物俊美、構圖大氣。”
石飛鵬點了點頭表示明白,反正這個老板經常乾這種莫名其妙的事,再多兩件也無所謂了,誰讓人家是老板呢,有錢任性。
“其他的給我訂購一批1971年版的《新華字典》要1億冊,還有教授拚音的書籍和《赤腳醫生手冊》也要1億冊,記的去掉版本信息頁。”
“剩下的你給我大量收購七、八、九這三十年出的各個行業的工具書,隻要是行業教授知識的你全都給我收回來重新印刷,當然2千年之後的也要,但是順序上要靠後一點。”
“好的,劉總,現在剛過完年,要是招人的話應該很容易,我這就給物業打電話問問,看看還有沒有地方。”
劉旭甩手掌櫃當慣了,交待完他就回家了。
三天後劉旭無所事事的就又過來了,新租下的一層稍微收拾了一下,買了一些辦公用品就可以辦公了。
“老石啊,你這速度可以,我非常喜歡。”
“哎,正好樓裡有一家企業去年底倒閉了,這不讓咱們碰巧了。”
“啥?倒閉了?真不吉利,算了,就這樣吧。”
“這幾天事情不多,我就把所有人都放出去給你找書去了。”
“好好好,對了,我記的好像出版管理條例中有規定,每出版一本書,都要向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等地方交樣本,你可以讓人去這些圖書館中借閱。”
“放心吧老板,早安排了,他們有電子版,而且交點費用就可以從他們的專用網絡下載了。”
“是嗎?太好了,老石你辦事兒我放心。”
劉旭就喜歡這樣的,你稍微給提一下,人家就把其他方方麵麵都想好,並安排人去做了,這樣劉旭就會省心很多。
又待了幾天後,劉旭返回了50位麵,這邊的年也算過完了,劉旭這次將要建設的建築材料工廠的設備全部帶了過來。
劉旭把原來的政委李勝發叫了過來。
“老李,那幾個工廠前期的工作怎麼樣了。”
“地址都已經選好了。而且前期的工人就在當地村中選了一些,不過不多。”
“好,那就開始吧,設備什麼的我都帶了過來,前期工廠的建設你跟老康商量就行,還有個事兒,我還帶過來一套增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的生產錢,這個廠子就不用跑那麼遠了,因為這個東西的原材料是火力發電廠的廢料粉煤灰。”
“所以啊,你就在郊區找塊荒地建廠就可以了。不過,電廠那邊也得麻煩你去談一下。咱們出錢買都行。”
“行,沒問題,咱們出錢買能高興死他們。不過,劉先生,你說的這個什麼氣塊來著,是乾啥用的?”
“是砌築的砌,砌牆的砌。”
劉旭無語的說著,然後從櫃子拿出一本冊子遞了過去。
“這個東西是代替紅磚的,因為紅磚本身自重就很重,要是用在高層建築上有些不合適,而且這個紅磚啊,會占用大量的粘土,將來要是全國進行大建設的話,這個東西對於耕地的破壞也是非常嚴重的。”
“所以我們就要從一開始就加上這種建築材料,以後我們還要將各種輕質牆體的材料都要生產出來。不過目前來說,紅磚還是不可替代的。”
“那為什麼?這加氣塊不是用粉煤灰製成的嗎?應該大力推廣啊?”
“不行,這個東西既然做為輕體材料使用,那就說明他的密度小,這樣重量才輕,但同時密度小,抗壓就不行,所以它不承重。隻能用做填充牆。”
“明白了。”
李勝發忙碌了起來,整天往薊縣跑,因為劉旭給他的最低要求就是在商場開工前必須要準備足夠的石子和沙子,現在建水泥廠肯定來不及,但也要一起建設,儘快投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官莊鎮的山腳下這時雖然冷,但卻是各種車輛轟鳴著一刻也不停,首先就是推土機在平整土地,不但要把廠區的建築區域平整出來,而且還要修建一條通往山中的通道,以方便在山裡采好的原石能夠快速運輸出來。
劉旭帶著公司的勘探人員來看過後,選定了幾處采石場,然後又確定了環形公路的修建。也就是拉石材的車輛從一頭進,另一頭出。
這樣,路就不用修很寬,在山區修路相對容易一些,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速度快。
雖然天氣依舊很冷,但劉旭不想等了,要不就影響計劃了。做了一些保溫措施後,就開始打樁澆築筏板等基礎工作。
劉旭為了節省建築時間所有的建築全是鋼結構的。
就這樣幾個小工廠也用了3萬多人進行建設,因為劉旭給的工錢很高,這時也不是春耕的時候,幾乎附十裡八的青年都來參與建設了,就想著以後能夠留下來上班。
這裡現在幾乎一天一個樣子的速度變化著。
現在這些廠子最讓劉旭頭痛的問題就是電,這個時期彆說這山裡的小鎮了,就是大城市都不是所有人家用電。
就是考慮這些,這裡的水泥廠才沒有建的很大,隻是選了年產150萬噸的中型廠子。
劉旭想的是前期用柴油發電機組還供電,等水泥廠修建完成後,用餘熱可以發一部分電,但肯定不夠,最後就是等濱海市裡的火力發電廠投產以後拉條線過來。
喜歡1950海量物資交國家請大家收藏:()1950海量物資交國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