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什麼玩笑,扶著去,難道要這裡的醫生把自己當成病號、傷員麼?
自己是來出力的,不是來添麻煩的。
可是蓬溪鄉醫院的情況讓老陳主任有些意外,這裡秩序還好,井井有條的,沒有想象中的混亂。
在他的想象中,醫院的走廊裡應該堆滿了傷員,醫生護士頭發亂蓬蓬的,不斷換著液體,巡視病房。醫院外麵,應該哀嚎不斷,各種車輛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看到醫院的大院裡,搭建了一排排臨時帳篷,從前線送下來的傷員,嚴重的直接送到醫院裡進行搶救。輕傷員則先安置在帳篷裡,等待診療。
除了帳篷,還整齊有序的排著兩排車隊。一排比較少,是120急救車。另外一排長龍,是以出租車和私家車為主的誌願者車隊。
老陳主任觀察了幾分鐘,發現重傷員被送上120急救車,輕傷員上了誌願者的車隊。
這裡管理的不錯啊,在這種時候,還能井然有序,確實超出了預期。
他把自己兒子攆到誌願者的車隊那麵,總不能空跑一趟,拉幾個輕一點的傷員回去也是好的。
至於自己,老陳主任準備在這兒觀察一天。
他沒有直接走進醫院,而是順著人流來到接待、分診從前線下來的傷員的位置。
所有人都在忙著,沒人注意到多了一個老人家。
老陳主任靜靜的看著,每一個傷員,都被纏上一個腕帶,上麵寫有編號,然後有專業的人負責把信息輸入電腦。
與此同時,幾名看上去就不是蓬溪鄉本地醫生的醫生查體,手寫需要做什麼檢查,就有誌願者送傷員去相應的科室。
而重傷員,則先搶救,輸液、采血、檢查,能治療的就地治療,不能治療的則抬上等待在外麵的120急救車,送到蓉城去。
這裡真是不錯,他心裡很是認可。
老陳主任點了點頭,轉身走向介入科。
一年前,應蔣主任的邀請,他曾經來過。在整個省裡,老陳主任還是有相當高的學術地位的。
他知道介入科在哪,也不用誌願者引導。
找到介入科,他先瞄了一眼。
和一年前比,沒什麼變化。
唯一不同的是,介入手術室外,支起了無數的行軍床,上麵躺著患者,旁邊豎著簡易的點滴架。
隻是這些臨時的加床,大部分都是空的,隻躺了十餘名傷員。
手術室的大門虛掩著,老陳主任看了幾分鐘,一輛平車從裡麵推了出來。
車上躺著一名重傷員,一搭眼就知道是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老陳主任判斷,這應該是重度骨盆骨折,腹膜後大血腫的術後患者。
傷員的胸前有一個塑料袋,綁的很結實,裡麵有紙張。
和老陳主任在省院看到的患者一樣,他能猜到上麵寫的什麼——就診時間,當時生命體征,以及做了什麼治療,傷員的血型以及輸了多少血之類的。
忙而不亂,很是讓老陳主任感慨了一番。
傷員送出來,老陳主任連忙讓開路。
那麵蔣主任看到老人家,忙不迭的揉了揉眼睛,有點不相信。但隨後確認真的是老陳主任,他連忙走過來,疑惑的問到:“老陳主任?您怎麼來了?”
“小蔣,你們這兒手術做了多少台了?”
“十多個小時,做了四十五台。”蔣主任的臉上寫滿了疲倦,但數字還是記得很清楚的。
畢竟,最重的傷是骨盆骨折的傷員數量不可能很多,很多都合並臟器破裂。
這類患者一少部分在蓬溪鄉醫院由華西的醫生急診手術,但手術量受限。大部分不會在蓬溪鄉停留,都是驗了血型,掛上血袋,然後再由120急救車直接拉到華西、省院去急診上台手術了。
“這麼多?是哪尊大神來你們這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