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聞言笑逐顏開,隨即詢問:“近來張晨可有消息?我閉關整整一年,對此一無所知。
但我能有今日,全賴他傳授的浩然正氣訣,故很想得知他的去向,若有機緣,必當親自致謝。”
伏念即刻回答:“約莫一年前,魏家莊發生了一件大事。”
“掩日、玄翦、乾殺等羅網中的頂尖人物,皆已遇害。”
“據我們所知,此事或許與張晨有所關聯。”
伏念將魏家莊的事件及其推斷詳述給荀子。
荀子聽完點頭稱是:“確是如此!這必是他為所為。”
那時,儒家亦接到了鯨鯢刺殺張晨的消息,但眾人並未太過重視。
畢竟張晨在觸發文曲異象後實力大增,羅網之要刺殺他,無異於癡人說夢。
他們隻當作一個笑話。
若連張晨這般強者都能被刺殺,這世上怕是無人能躲過羅網的。
這顯然不可能。
正因羅網曾試圖刺殺張晨,荀子便覺得張晨為而重傷羅網諸多頂尖高手,也在情理之中。
當時,伏念又提及:“魏家莊之事過後,楚、韓兩國以及秦帝國均流傳著禦劍飛天的仙人傳說。”
他揣測:“此事或與張晨相關。”
此話一出,荀子雙目驟睜。
隨即,他驚愕地問道:“禦劍飛天?仙人?張晨竟已強至如此地步了嗎?”
他催促道:“此事你須細細道來。”
要知道,荀子才剛邁入天人之境。
即便如今已達天人,他也絕無可能禦劍飛行。
若傳聞中的仙人真是張晨,那他的修為定遠超荀子想象。
那是真正的仙人之力!
聽聞此言,伏念看向韓非,說道:“關於仙人的傳聞,還是讓韓非來說明吧!他對這些事更為清楚。”
荀子聞言,便將視線移向韓非。
韓非聽罷立刻解釋道:“關於那位仙人的傳聞,其實是我的妹妹紅蓮在信中提到的。”
她當時親眼目睹高空有一巨劍掠過,劍上似有身影,但因速度極快,隻是稍縱即逝。
因目擊者甚少,旁人多以為是幻覺。
不過後來發現,楚、韓兩國以及秦帝國多地都有相似情況出現,最終這些線索都指向終南山。”
韓非稍作停頓,回憶起當初收到妹妹來信時,他對這些事並不十分相信。
畢竟,在這個秦帝國的世界裡,從未有人真正見過仙人。
隨著更多目擊報告傳來,他的看法漸漸轉變。
於是他對荀子說道:“我和伏念師兄分析,這可能是張晨帶詭穀眾人赴道家天宗時的情形。
若此事屬實,恐怕唯有張晨能做到。”
即便這件事已過去近一年,韓非每每想起,眼中仍閃爍著深深的震撼。
如果沒有親眼見過張晨引發文曲異象的奇景,縱使有再多證據,他也難以全然信服。
韓非尚且如此,荀子聽聞後更是震驚。
即便已臻天人之境,他依舊忍不住變色。
直到此時,他才真正領悟伏念提及的禦劍飛行與自己的認知相去甚遠。
在荀子的理解裡,禦劍飛行不過是以意控劍前行,卻沒想到這飛劍之上還能承載生靈。
二者全然不同。
腳踏仙劍,從楚至韓,再到秦,這般景象令他難以置信。
正如傳聞所言,此事恐唯有仙人才可達成。
然而想到張晨昔年展現的異能,他又深信不疑。
因為他還記得,儒家修習的浩然正氣訣僅是殘篇,另一半仍在張晨處。
當年張晨隻傳半部浩然正氣訣,是為防範此秘技給儒家埋下隱患。
張晨憂慮儒家無力守護完整版浩然正氣訣,而今,他已達天人之境,自可護持下半部。
單憑上半部浩然正氣訣,他便已破境,戰力遠勝往昔。
若再修下半部,其勢必不容小覷。
想到此處,他對伏念與韓非道:“你們的猜測應當無誤。”
“北溟子昔日相助張晨,故張晨定會赴天宗。”
“按時間推算,天宗之人此時想必也該至矣。”
“依我看來,張晨應尚在其內。”
話音未落,仿佛驗證他所言不虛,一名儒家急匆匆來報:“師父,天宗使者求見!”
荀子聞言微微頷首:“說曹操曹操到,定是北溟子邀我觀禮。”
“去,領天宗使者入內!”
不多時,在荀子的安排下,那名前來謁見的天宗使者被引至堂前。
荀子甫現,使者即刻俯身行禮。
隨後直言來意:“荀子前輩,受師祖囑托,特來請閣下赴天宗觀禮天人儀式。”
“此乃邀請函。”
語畢,他將天人儀式的邀函呈予荀子。
荀子接過,笑意愈濃。
沉吟須臾,他對伏念道:“事態緊迫,我即刻啟程往天宗領函。”
“此處便由你主持。”
伏念聽罷,眉間掠過一抹失落。
畢竟,如此盛典,他亦渴望親曆。
何況,據荀子推斷,張晨此刻當在天宗。
他亦想一睹傳聞中仙人張晨的真容與實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他深知小聖賢莊需有人值守,隻得恭敬答曰:“是,師叔。”
部署妥當後,荀子遂攜韓非等人往天宗而去。
另一處,在趙國境內的一家茶館內,平日冷清的地方如今賓客盈門。
細看之下,其中的客人各自成群,無不身著道家服飾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