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旺旺外出考察學習的日子裡,朱家巷的留守婦女們,用她們的堅韌與柔情,繼續書寫著大山裡的故事。張蒙蒙不僅要操心大棚蔬菜的後續事宜,還要操持家中大小事務,更要照顧年邁的雙親,她的身影成為了朱家巷眾多留守婦女的一個縮影。
每天清晨,天還未亮透,張蒙蒙就輕手輕腳地起床,生怕吵醒還在睡夢中的公婆。她來到灶房,熟練地生起火,為一家人準備早餐。灶膛裡的火苗歡快地跳躍著,映紅了她略顯疲憊卻又堅定的臉龐。煮上一鍋熱氣騰騰的玉米粥,再煎上幾個金黃的雞蛋,簡單卻又充滿了家的味道。
“蒙蒙啊,你彆太累著自己,這些事讓我們老兩口來做就行。”婆婆心疼地說道,她看著張蒙蒙忙碌的身影,心中滿是感動與不忍。
“娘,您和爹年紀大了,這些事我來做就好。你們多休息休息。”張蒙蒙微笑著回應,笑容中帶著疲憊卻又無比溫暖。
伺候公婆吃完早餐,張蒙蒙又馬不停蹄地趕到大棚。此時,其他留守婦女們也陸續來到。趙秀蓮是個性格爽朗的女子,她一邊熟練地給蔬菜澆水,一邊說道:“蒙蒙,你說旺旺在外麵咋樣了?咱這蔬菜可都指望他帶回來的好消息呢。”
“是啊,旺旺這孩子有出息,出去肯定能學到不少東西。咱們也不能拖後腿,把這大棚看好,等他回來。”另一位婦女附和道。
張蒙蒙看著大家,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姐妹們,大家都辛苦了。隻要咱們齊心協力,肯定能把日子過好。”
在大棚裡忙碌完,張蒙蒙又匆匆趕回家中,開始準備午飯。午後,趁著陽光正好,她把公婆的被褥拿出來晾曬。在整理房間時,她發現公公的一件衣服破了個洞,便找來針線,坐在院子裡縫補起來。細密的針腳,縫進去的不僅是衣物,更是她對公婆的孝順與關懷。
村裡像張蒙蒙這樣的留守婦女還有很多。劉嬸的丈夫也常年在外打工,她獨自拉扯著兩個孩子,還要照顧生病的婆婆。每天除了操持家務,她還要去田裡勞作。儘管生活艱辛,但她從未有過一句怨言。
有一次,婆婆突然生病住院,劉嬸忙前忙後,衣不解帶地照顧。同病房的人都以為她是婆婆的親閨女,紛紛誇讚:“老太太,你閨女可真孝順啊。”婆婆聽了,滿是皺紋的臉上綻開了幸福的笑容:“這是我兒媳婦,比親閨女還親呢。”
還有王翠娥,她不僅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還經常去看望村裡的孤寡老人。她會幫老人們打掃房間、洗衣服,陪他們聊天解悶。老人們都親切地稱她為“貼心小棉襖”。
“翠娥啊,你自己家裡也忙,還總惦記著我們這些老太婆,真是太謝謝你了。”一位孤寡老人拉著王翠娥的手,感激地說道。
“大媽,您彆這麼說。我就是順手的事兒,你們年紀大了,身邊沒個人照應,我看著心疼。”王翠娥笑著說道,她的笑容如春日暖陽,溫暖著老人的心。
這些留守婦女們,用她們的雙手,操持著家務,用她們的愛心,孝敬著雙親,關懷著鄰裡。在這個窮鄉僻壤裡,她們的故事如同一首首溫情的長歌,在山間回蕩。
夜晚,張蒙蒙坐在院子裡,望著滿天繁星。她想起遠方的李旺旺,心中默默祈禱他一切順利。“旺旺,你在外麵好好學,家裡有我呢,你放心。”她輕聲說道,仿佛李旺旺能聽到她的話。
此時,其他留守婦女們也各自在自己的家中,為家人編織著溫暖的港灣。她們或許在為孩子輔導功課,或許在為丈夫準備寄出去的包裹,又或許像張蒙蒙一樣,在思念著遠方的親人。
在這個偏遠的山村裡,留守婦女們的堅守與付出,成為了朱家巷最動人的風景。她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責任與擔當,書寫著屬於大山裡女人們的平凡而又偉大的篇章。她們的故事,如同山間清澈的溪流,雖然無聲,卻滋潤著每一寸土地,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喜歡山村女人的那些事請大家收藏:()山村女人的那些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