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軍劫富賑濟貧民的消息,被饑民難民傳開。
白水縣境內的饑民難民,仿佛聽到了天大的好消息,紛紛往義軍這邊趕來。
因此,義軍後麵跟著的饑民難民越來越多,短短半個月時間,從一開始的兩三百人,累積到了六七千人。
如此之多的人跟著,義軍累積錢糧的速度變慢,每天光用於賑濟的糧食,就需要五六十石。
這還是以早晚各施粥一次的形式賑濟,不然的話,每天最少要拿出八十石糧來。
而且,義軍也不是每天都能向富戶借糧,畢竟還要趕路,有時三四天都處於行軍當中。
另外,富戶的數量也是有限的,那是借一戶少一戶,還不會像韭菜那樣割了又長,富戶可是需要很長的周期積累的,可能是以十年、數十年、乃至百年為單位。
對此,嬴慶頗為頭疼。
停止賑濟吧,這些人又是向著義軍的,幫著義軍轉運錢糧物資,還給義軍提供富戶情報;繼續賑濟吧,義軍每破一富戶,所得糧食要拿出很多來。
如此又持續了三四天,跟著義軍的饑民難民達到上萬,且還有源源不斷的饑民難民趕來。
而義軍從富戶手中得到的糧食,大半要拿出來賑濟。
義軍中,開始出現了抱怨的聲音。
倒不是義軍士兵不願意拿糧賑濟,而是他們出寨二十多天,幾乎每天都在趕往富戶的路上,糧食卻不見多少增加。
如此下去,義軍士兵是要累垮的。
嬴慶早就意識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可白水縣城的城門一直緊閉,義軍根本沒有機會混進去,就更彆談用裡應外合之策破城了。
就在嬴慶無比頭疼之際,回寨彙報義軍動向的夜不收,給他帶來了江瑤的書信。
嬴慶拿到書信,第一時間拆開閱覽,看到書信內容後,他的頭疼立馬就好了。
江瑤在書信中,點明了他現在的顧慮,並支持他繼續賑濟饑民難民,但要改變一下方式,不再是毫無條件的賑濟,而是“以攻代賑”。
所謂“以攻代賑”,就是以錢糧和加入義軍為激勵,從饑民難民中挑選一些人,組成先登營,強攻白水縣城。
如此一來,義軍進攻白水縣城的代價可以減少,也能讓義軍有理由停止賑濟脫身回寨。
其實,嬴慶也是知道這種辦法的。
曆史上,李自成、張獻忠他們,在攻城的時候,便會讓跟隨起義軍的饑民難民吃頓飽飯,然後驅趕饑民難民攻城。
嬴慶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覺得太過殘忍,等於是讓饑民難民去送死。
而之所以覺得江瑤的提議好,是因為江瑤在書信中提到了善後之法。
首先,加入先登營的饑民難民必須是自願。
其次,答應先登營,在攻下白水縣城後,允許加入義軍。
最後,在攻城中輕傷的人,多給一石米;重傷的人,給五兩銀子撫恤;傷殘的人,則給十兩銀子撫恤;陣亡則每人給十五兩銀子的撫恤到其家人。
如此一來,先登營就等於雇傭兵,且是自願上戰場的,不需要像曆史上李自成等人那般,用武力驅趕逼迫,無論老幼。
不過,嬴慶覺得第二條應該取消,因為這樣就等於給加入義軍設置了一道門檻。
以後義軍擴招若不這樣做,那先登營這些人加入義軍後,心裡多多少少會有意見,可能影響到義軍的團結。
嬴慶收起書信,讓人取來紙筆,略微思忖過後,寫下了五條關於先登營的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