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乾就乾,他們3人兵分三路,分彆去尋找製作硝石、硫黃、木炭這3樣東西的材料。
王淩選擇了造木炭這個活,綜合考量之下,他覺得這個活最簡單。
他先是找了一個遠離樹木、花草等易燃物的空曠地方,將收集來的乾燥木材劈成50厘米左右的木段,將木段豎直擺放圍成圓錐形。
然後用泥土覆蓋在上麵,在底部的位置預留4個通風口,以便觀察木段的燃燒情況,同時頂部也預留1個引火口。
接著從引火口,將點燃的引火材料放進去,直到火焰燒到底部的通風口的位置時,就用泥土封堵住所有的洞口,這樣一來裡麵就成為了一個密封的環境,而此時木段內部也會開始碳化。
十幾個小時之後,就能形成敲擊有清脆聲響的木炭。
許東浩則負責造硝石,硝石也是3樣必備材料中製造程序最複雜的。
他遊走在老牆腳、廁所周邊、牲畜圈等富含有機物分解的區域,從這些地方采集含硝量較高的硝土。
然後將這些土塊碾碎,裝入木桶之中,按一定的比例加水攪拌,使土中的硝酸鹽溶解,同時將燃燒後的草木灰混入其中。
接下來,使用粗麻布對這些混合液進行過濾,將濾液倒入寬口的陶罐靜置沉澱。底下的泥沙沉澱後,又將上層液體倒入另一個陶罐。
再對盛有過濾後的液體陶罐進行加熱,直到形成白色或淡黃色結晶。
這些硝石結晶自然冷卻到室溫後,還需要晾乾後進行密封保存。
“黃金溫泉”的位置隻有劉潛知道,這件事自然就落到了他的頭上。
他之所以知道這處溫泉的存在,是因為發現部落裡不少人時不時會跑去那裡泡溫泉,據說對治療皮膚病和婦科病有非常好的療效。
為什麼會叫“黃金溫泉”呢?
第一次聽到這個稱號的時候,劉潛的確以為溫泉裡麵有黃金或者曾經出產過黃金。
直到後來他親自去了一趟,才發現稱之為“黃金溫泉”的確不為過,至少從顏色上看的確配得上這個稱號。
劉潛沿著記憶中的路線,跋山涉水,終於來到了“黃金溫泉”附近。
看著那一大片黃澄澄的石頭和池水,金黃金黃的,他內心有些許興奮。
這些外觀長得像石頭的塊狀物,全是高純度的硫磺礦石,基本上撿回去曬乾了就能直接拿來用。
他強忍著那股特殊的臭味,那種類似於臭雞蛋的味道,戴上早就準備好的獸皮手套,麻利地挑選雜質較少的硫磺礦石,一塊一塊地將它們裝進麻布袋之中。
沒用多長時間,他就裝了滿滿一麻布袋。
回去之後,唯一要乾的就是將這些硫磺礦石敲碎,越碎越好。
到了第二天的白天,製作火藥的3樣主材料都已經到位了。
準備好了這些原材料,接下來就是更精細的製作了。
這一步,由許東浩來完成,這方麵他最有經驗。
他先將本來已經敲碎的硝石、硫磺、木炭分彆再次碾壓成粉末狀,之後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們放到石槽裡麵不停攪拌。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根據濃稠情況,往裡麵加一些的水或者水酒。加完之後又不停用木棍進行攪拌,直到把它們攪拌成泥狀混合物。